肖國武
《廉頗藺相如列傳》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的一篇文章,節(jié)選自《史記》。原傳全文記敘了戰(zhàn)國時代趙國的四個重要人物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的事跡。當(dāng)時正處于戰(zhàn)國末期,戰(zhàn)國七雄中秦國最強,秦要統(tǒng)一中國,采取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積極對外擴張,對趙國虎視眈眈、不斷蠶食。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發(fā)生了秦趙兩國之間的矛盾沖突。課文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fù)荊請罪”三個故事,表現(xiàn)了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暴、顧全大局、維護團結(jié)的精神,以及廉頗勇于改過、坦率真誠的可貴品質(zhì)。
在《韓非子》和劉向的《新序》中有關(guān)于和氏璧的最早記載。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獲得了一塊玉石,把它獻給厲王。厲王讓玉工鑒別,玉工說這是石頭。厲王認(rèn)為卞和是在欺君,就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石獻給武王。武王讓玉工鑒別,玉工又說這是石頭。武王也認(rèn)為卞和在說謊,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駕崩,文王即位,卞和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下痛哭,三天三夜,眼淚流盡而繼之以血。文王聞?wù)f后,派人問他原因,說:“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得這么傷心?”卞和說:“我不是為被刖傷心,我傷心是因為它是寶玉而被看作石頭,忠貞的人卻被視為說謊的人?!蔽耐跤谑桥捎窆て书_他的玉石,竟然得到了一塊寶玉,為了嘉獎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將此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并把它奉為國寶而珍藏起來。
公元前333年,楚國吞滅越國,楚威王因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將和氏璧賜給了昭陽??删驮谶@時,和氏璧竟失竊了,人們紛紛尋找這件價值連城的寶玉,但終無結(jié)果。
和氏璧銷聲匿跡幾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趙國出現(xiàn)了。趙王得知后,便將這件珍貴寶玉據(jù)為己有。趙國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傳到了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對這件稀世之寶產(chǎn)生了覬覦之心,由此上演了課文中秦王以十五城易璧,而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公元前228年,秦國大軍攻占趙國,趙幽王投降,獻出和氏璧,和氏璧最終落到了秦國的寶庫之中。相傳秦國一統(tǒng)后,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傳國御璽。劉邦滅秦得天下后,子嬰將御璽獻給劉邦。到漢末董卓作亂,御璽先后落入孫堅、袁術(shù)之手,再傳魏、晉,后被南朝承襲。隋亡后,御璽被隋朝蕭皇后帶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御璽歸唐。五代時,天下大亂,流傳的御璽不知所終,至今下落不明。
李斯在《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逼渲小昂汀?,即指“和氏之璧”,是“天下所共傳寶也?!倍半S”是指“隨侯之珠”,關(guān)于它則有另外一段傳奇。
相傳隨國國君隨侯一次出游,看見一條大蛇被人打傷,便叫隨從給蛇涂藥包扎,然后送入草叢。大蛇傷愈后,銜來一顆寶珠吐到隨侯的堂外,說:“我是龍王的兒子,為感謝君救命之恩,故以寶珠報答?!贝酥榧春笫浪Q的“隨侯之珠”或“靈蛇之珠”。
了解了寶物的來龍去脈,我們再把目光投射到人物身上。廉頗的故事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有進一步的記載。趙國另一位重要人物趙奢,因治理國賦、大敗秦軍有功,被趙惠文王拜將,與廉頗、藺相如同位。趙孝成王七年時,秦與趙戰(zhàn)于長平,此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重,趙王讓廉頗攻秦,卻連遭失敗,廉頗堅壁不出。秦國使用離間計,揚言只害怕趙奢之子趙括,趙王輕信,讓趙括代替廉頗,藺相如進諫阻止,趙王不聽,便以趙括為將。而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毫無實際經(jīng)驗可言,恰又遇上秦國名將白起,中計后死于亂軍之中,數(shù)十萬趙軍投降后被坑殺。
隨后燕國趁趙國長平大敗出兵來犯,趙王派廉頗迎擊,大敗燕軍后進而圍燕城,燕國請求割五城以講和,燕趙息戰(zhàn),趙王以廉頗有大功封他為代理相國:這是廉頗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但好景不長,趙孝成王死后,其子悼襄王即位,讓樂乘取代廉頗,廉頗為爭相位怒而攻樂乘,樂乘敗走,而廉頗也逃奔到魏國的大梁,但是很久也得不到信任和使用。而此時秦軍多次圍困趙國,趙王想再次起用廉頗,廉頗也想回去為趙國出力。趙王于是派使者前去察看廉頗是否可用,而廉頗的仇敵郭開以重金收買使者,讓他在趙王面前詆毀廉頗。趙王認(rèn)為廉頗確實老了,于是不再召用??磥砹H一世英名,卻最終毀在了小人手里。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秘密派人把他請了來,但廉頗在楚國為將,卻沒有什么功勞,自嘆道:“我一心只想用趙人啊?!弊詈笏涝诹顺膲鄞骸?/p>
廉頗雖有英名,卻常打敗仗。文中秦“終不能加勝于趙。趙亦盛設(shè)兵以待秦,秦不敢動”,這無疑是廉頗以重兵震懾的結(jié)果;廉頗自夸“有攻城野戰(zhàn)之大功”,用八萬趙軍打敗四十萬燕軍,且被封將,這也說明他確實有軍事才能和戰(zhàn)功。面對秦軍,他自知難以取勝,便盡可能避免決戰(zhàn)。廉頗的主要勝績,是在對魏、齊、燕等國家的戰(zhàn)爭中取得的,面對強大的秦軍,他基本上沒有打過勝仗。相信其他人也很難打敗強秦。
廉頗勇于改錯,卻脾氣暴躁。只因為藺相如官居其上,就去公開挑釁,其威猛可見一斑;為爭當(dāng)統(tǒng)帥而和樂乘動武,致使樂乘敗走,自己也在趙國無法立足,以致于逃奔魏國。正是因為廉頗脾氣的暴躁,才導(dǎo)致其最后美人遲暮,英雄末路。
辛棄疾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發(fā)出感慨:“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可謂老驥伏櫪,有心卻無力;烈士暮年,壯志終難酬。
一個是經(jīng)歷坎坷的絕世美玉,終究磨礪成價值連城的傳國御璽,一個是勇武威猛的一代名將,最后淪落為遭遇冷落的末路英雄,冥冥之中竟在同一個歷史時空里不期而遇,是否在向世人昭示著二者不同的際遇,相似的命數(shù),卻同樣令人噓唏嘆惋、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