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傳玉
★作者通聯(lián):河南焦作市中站區(qū)教育局教研室。
中華傳統(tǒng)經典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精華,是中國的文化根基與精神養(yǎng)料,經典教育則是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人生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初中生正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導致他們內心浮動,加上在快餐文化與功利性教育的影響下,很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日益被忽略,培養(yǎng)牢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懂做人會做事、知感恩、能融入社會的中學生是現代素質教育與新課改的根本目標,利用經典教育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勢在必行。
中華民族古文化歷史悠久,中國經典的節(jié)奏和諧、情感充沛、韻律優(yōu)美,非常適合讓學生誦讀、學習。針對當下初中生缺乏語文素養(yǎng)的情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讓學生積累語言知識并加強感悟與應用,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幫助學生把語文基礎打好、打扎實。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習古詩文與文言文是學生的重要任務,默寫古詩文、鑒賞詩歌、閱讀文言文等均在考試中占據很大的比重。在具體操作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開發(fā)并利用課程資源,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并開展各種各樣的語文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各種有效的策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些都說明引導學生學習經典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更是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關鍵,加強初中語文經典教育至關重要。
在學習中國古代經典內容時,初中生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古今時空與心理阻隔形成的難以克服的陌生感與隔膜感。因為年代久遠致使歷史、文化與風俗等不斷變遷,初中生在現代文化背景下生活,很難設身處地理解古人的情感與生活,許多經典作品在他們面前猶如一塊塊失去生命力的花朵,鮮活的空氣、光色與水分都被時光抽走,理解難度很大,影響語文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我們應引導學生喚醒這些枯萎花朵下所隱藏的生命活力,引導初中生透過語言還原歷史上生動的、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注意古為今用,從心里切入架通古今交匯橋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經典作品,優(yōu)化語文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講解經典作品《天凈沙·秋思》時,就可引導學生比較詩歌里透露的淪落天涯之感和現代人孤獨的心態(tài),讓學生理解這種無歸宿的孤立無援之感是人類普遍的、永恒的心理感受。古人陳子昂在“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中描述過,魯迅先生在“荷戟獨彷徨”的《吶喊》中也表達過,今天的很多流行歌曲還唱過,如《我想有個家》《我是一只小小鳥》等等,只不過《天凈沙·秋思》里面描寫的游子策馬獨行于幾百年前彌漫風塵的古道之上,而我們漂泊于鋼筋水泥組成的世界。文學是人學,孤獨感是人們共通的感受。如此,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拉近自己與古人的距離,幫助學生輕松理解經典作品的內涵與情感。
為更好地提高經典教育效果,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我們還應在經典教育中重視把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實行生活化的教學,拉近經典和學生生活的距離,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素質。
其實現在有很多初中生熱衷于觀看 《國家寶藏》《古詩詞大賽》以及《經典詠流傳》等熱點文化欄目,我們在研究教材時就可以結合古代詩歌或文言文等經典作品,依據初中生的語文學習需求為他們播放相關的視頻片段,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同時補充學生的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充足的時間誦讀經典文學作品,直接體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主動感悟文本人文內涵。除此以外,我們可組織學生開展心得交流會,引導學生鑒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經典,把經典思想逐漸轉化成實際行動,促使每一名初中生都能養(yǎng)成優(yōu)良的生活習慣,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初中生承擔著較大的學習壓力,基本沒有更多時間閱讀經典作品,需要我們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經典學習方法,讓學生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多誦讀經典作品,提高經典教育實效。與此同時,我們在經典教育中要注意科學引導學生,激發(fā)他們學習經典的興趣,帶領他們更深層次地探索經典作品,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當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學習《〈論語〉十二章》和《木蘭詩》等經典作品時,就可讓學生觀看電影《孔子》和《花木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直觀了解經典作品的人物與情節(jié),對原著產生濃厚閱讀興趣,逐漸對產生經典作品的背景與故事走向有深入的了解,加深閱讀印象,提高經典學習效率。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要求初中生記錄、摘抄出現在經典作品中的優(yōu)美字詞、句子、段落等,在閱讀之后結合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寫出體會,提高理解經典作品的深度,提高學生文學水平。對于《〈論語〉十二章》,我們可引導學生學習其他經典章節(jié),體會言簡意賅的風格,掌握更多寫作技巧。學生在閱讀經典作品時,我們還要引導他們重視思考整個文本的內涵,積極討論,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部分要及時指導、鼓勵,預防因經典作品中晦澀難懂的部分而影響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保證提高初中語文經典教育的有效性。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不是無病呻吟,而是真正的將所思所感以一種美的形式表達出來。所以經典文學作品都是有靈魂的,是活的,是飽含感情的。如果我們引導學生通過賞析活動將這種暗含在字句中的情感解讀出來,再去理解字句的含義就非常簡單,有利于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所以在教學當中把握文學作品的主旨大意和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就拿杜甫的《春望》來說,如果學生了解作者在寫詩時懷著一份憂國憂民、離亂傷感的悲傷之情,那么就很容易明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擬人的手法。在理解了文學作品內在的靈魂之后,就要去賞析它的表現手法。漢字,作為中華民族的通用文字,流傳使用千百年,每個字都意義深邃,只要用得巧妙,都可以畫龍點睛,言近旨遠。所以在日常的教學當中,我們就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思維習慣,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文章到底好在哪里,每個字的作用是什么,讓學生體會到一種做學問的快樂,也能感受到漢字的美感。如賞析朱自清《春》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的“鬧”字,既寫出聲響,又寫出了春天來臨時的那種熱鬧之感,堪稱生花妙筆。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賞析文中俯身皆是的妙處,感受這篇經典寫景文的魅力。
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非常廣泛,學習中國古代經典不能急于求成,也無法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引起重視,把經典教育當作一個慢活,注意在日常教學中滲透經典教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幫助學生架通古今交匯的橋梁,采取生活化的策略提高經典教育效果,并引導學生改善經典學習方法,通過開展經典賞析活動提升學生的素養(yǎng),利用經典教育循序漸進地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