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執(zhí)國
誦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其可以實現(xiàn)對語文知識的日常積累,并通過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來加深他們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從而更好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經(jīng)常會選擇以講代讀的教學方式,這樣會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作為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誦讀教學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并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以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朗讀是用有聲的語言來取代文字的閱讀方式。朗讀是閱讀的開始,它可以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通過朗讀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智力,而且還可以實現(xiàn)對學生情感與思想的熏陶。學生在進行朗讀時,可以達到動腦、動眼的目的,使學生以動情、動口的方式把語文知識生動、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從而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朗誦可以對語調、語速、停頓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以感情為核心,以眼神交流、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使朗讀藝術化,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朗讀相比,朗誦具有比較高的情感要求,對讀音的準確、聲音的宏亮提出了很高要求,并在朗誦文章過程中注重對情感的表達。朗誦可以使學生對整篇文章內容有比較全面的理解與體驗。
吟誦屬于漢語詩詞教學中常用的誦讀方式,大部分詩詞歌賦的教學都是借助吟誦的方式來創(chuàng)作的,吟誦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這些詩詞歌賦的審美韻味及精神內涵。從本質上看,吟誦主要是借助音樂節(jié)奏來開展唱讀活動,它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誦讀之中,加深他們對字詞句篇的理解。
背誦通常是憑借記憶而對相關文字進行誦讀的過程,它不僅是我國誦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讀書方法,而且也是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背誦一般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沉淀、熏陶和感悟,它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誦讀氛圍,以更好地獲取對語文文章的美感體驗。背誦教學不僅可以實現(xiàn)對語文知識的儲備,而且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日后學習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只有具備一定的誦讀知識,才可以更好地參與到高中語文誦讀教學之中。因此,在進行誦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措施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誦讀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誦讀意識,以確保誦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和質量。
例如,在進行《蘭亭集序》這篇文章的誦讀教學時,大部分教師還在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主要是對文中的知識點進行直接的講解,這樣的教學方法無法使學生更好地進入學習情境,如“此地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又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這種極具美感的文字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是無法體會的。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對其進行誦讀,并借助多媒體來為學生播放一些與其相關的誦讀音頻,然后要求學生對其進行模仿,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誦讀意識的效果。
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誦讀情境,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參與誦讀教學,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提高誦讀學習的效率,使他們在誦讀過程中體會到語文知識的樂趣,這樣一來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氛圍生動化,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進行《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的誦讀教學過程中,“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等秋天景色的描寫,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呈現(xiàn)滕王閣的壯景,從而為他們營造一種與秋天景色相關的情境,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教學經(jīng)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并從中豐富誦讀教學技巧,為學生制定一套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課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例如,在進行《雨霖鈴》這首詩的誦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對應的誦讀問題情境,并為學生講解與文章主題相關的詩句,隨后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對這些詩句的看法,這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情感。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誦讀教學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因此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和學生特點來為學生制定有效的誦讀教學方案,以更好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