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 余仕娟
新版部編教材已正式投入使用,《西游記》作為必讀名著之一被編入七年級上冊教材。在教材的名著導讀部分,開篇有如下的闡釋:對《西游記》,同學們應該不陌生吧?這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流傳很廣,曾多次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甚至改編成電子游戲。你接觸過那些改編作品嗎?喜歡嗎?
細讀這段文字,其實存在一個潛在的問題:學生熟悉《西游記》是建立在改編作品上的,學生對于原著《西游記》是否熟悉,教材沒有涉及。
為了開展《西游記》名著閱讀的實踐,開學初對全校七年級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diào)查,其中一個問題為:你是通過什么形式接觸到《西游記》這本著作的?選項為:A.原著、B.電視劇、C.電影、D.連環(huán)畫、E.游戲、F.兒童版或青少版;調(diào)查結果顯示,只有不足5%的學生選擇了選項A,可見學生接觸《西游記》的主要方式不是讀原著。
閱讀課上讓學生自由閱讀《西游記》前三回后又做了隨堂小調(diào)查。其中一個問題為:閱讀原著《西游記》,你是否感到困難?選項為:A.困難很大、B.有困難、C.困難較小、D.沒有困難;調(diào)查結果顯示,對于這一問題選擇A和B選項的加起來超過了60%,可見學生對于閱讀原著,是存在困難的。
為了解決以上的困難,讓《西游記》的閱讀有趣、有效、有深度,備課組成員做了深入的思考。借鑒兄弟學校的一些做法,以“研究性小論文”為抓手,把豐富的閱讀實踐活動貫穿始終,整體推進學生完成對《西游記》的整本書閱讀。
《西游記》是一部巨著,關于西游記的研究卷帙浩繁。哪些研究成果適合呈現(xiàn)給學生,哪些論文算“小論文”,哪些論文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范式,這些問題是我們團隊著力思考的問題。利用暑假的時間,我們團隊成員一邊重新閱讀《西游記》,一邊收集《西游記》研究的相關書籍和論文,最終決定選用林庚《西游記漫話》和苗懷明《夢斷靈山》中的篇目作為小論文寫作的范例。這兩本書里的文章具有選題新穎、切口較小、語言生動、表述準確等特點,適合學生模仿寫作。與此同時,教師也不斷通過批注、讀書筆記、研討記錄等方式關注教師自身在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以求師生共讀的環(huán)節(jié)能更好地誘發(fā)學生思考,并與學生有更多的共鳴。
教材中,對于《西游記》這部名著傳授的讀書方法是精讀和跳讀。教材中解析:精讀指向細膩的感受、透徹的理解和廣泛的聯(lián)想;跳讀則是主動地舍棄、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這兩種方法在同一閱讀過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讀《西游記》這樣的古典小說,就適合“精讀”和“跳讀”并用。教材中對于方法的解析是到位的,但重點在于把方法傳遞給學生,讓學生在整本閱讀《西游記》的過程中主動地使用“精讀和跳讀”。為此,備課組專門設計了“精讀與跳讀”指導課。課上抽取《西游記》二十四至二十六回,讓學生課堂運用“精讀和跳讀”的方式二十五分鐘內(nèi)讀完,并當堂運用根據(jù)內(nèi)容編制的“閱讀量表”測試學生是否把握了核心情節(jié),是否讀出了人物性格,是否領會了一些原著的妙處。教師及時對學生完成閱讀量表進行評價,進而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精讀”讀什么,“跳讀”跳過什么,從而提高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的效率。
對于《西游記》這樣有著100回22萬字的巨著,沒有活動的貫穿學生是很難有持續(xù)的興趣的。我們團隊先從人物評價這個角度入手,讓學生從顏值、智商、情商、人脈、本領、魅力值、忠誠度等方面入手,多維度評價人物,給《西游記》人物繪制“能力維度表”,進而讓學生先依據(jù)文本,再比較思考,最后轉(zhuǎn)化為數(shù)值直觀的去評價人物。團隊成員上了“多維評價人物”的公開課,并在課上把“能力維度表”進一步延伸,形成以人物為核心詞的多維評價的思維導圖,進而根據(jù)人物串聯(lián)情節(jié),最終既關照到每個人物在書中的縱向發(fā)展,又把人物放在一起進行了橫向的比較?;顒邮钦麄€年級統(tǒng)一進行的,班級中的閱讀共同體合作完成思維導圖,班和班之間通過班級的思維導圖展板相互學習比較,整個年級把展板展示在學校的走廊上,供全校師生欣賞。
隨著學生閱讀的深入,漸漸對《西游記》原著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閱讀中不斷碰到一些問題。班級的閱讀共同體把這些問題匯聚起來,在每周的讀書沙龍中探討碰撞,為研究性小論文的介入提供了條件。為此,年級統(tǒng)一上了小論文的選題課,課堂上把前期閱讀中遇到的問題拋出來,引發(fā)學生的討論和思考并尋求解決的途徑。課后,教師適時的把前期準備的材料發(fā)給學生,引導閱讀速度相對較快且較為深入的同學先按照老師范例嘗試去選題,撰寫開題報告,并有目的地根據(jù)選題去查找資料,形成小論文的基本框架,再填充內(nèi)容逐步成文。這個過程中,老師既要放手去讓學生大膽地提出選題,又要適時地予以輔助,讓學生的小論文有的放矢、有理有據(jù)。
學生最終形成的小論文要在全班進行答辯考核,其形式既借鑒大學論文答辯的形式,又有所修改,變得更為開放。讓答辯人先根據(jù)課件進行陳述,再讓老師和其他同學提出問題,交相問難。在答辯前,老師已經(jīng)把學生寫出的小論文裝訂成冊,供全班學生閱讀學習。因此學生在答辯時提出的問題都是有思考的,有針對性的。真理越辯越明,經(jīng)過答辯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研究性小論文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真正有價值的,經(jīng)得起推敲且選題新穎的小論文在答辯中脫穎而出,給全班學生帶來好的示范。例如有學生以“揪揪《西游記》中的‘三’”為題,梳理了《西游記》中與“三”有關的內(nèi)容,并從傳統(tǒng)文化角度,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和人物主題角度深入挖掘,闡釋了“三”為什么頻繁在《西游記》中出現(xiàn)。研究性小論文的答辯,既是對學生閱讀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檢驗。
經(jīng)過團隊歷時三個月的實踐,超過20%的學生完成了《西游記》的整本書閱讀,每個班級都編撰了《西游記》研究性小論文合集,整個年級呈現(xiàn)了二十萬字的研究成果,團隊老師集體打造了以研究性小論文為基礎的整本書閱讀實踐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