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光平
按照教育部的相關規(guī)定,中學每班46~55人為“大班額”,56~65人為“超大班額”,66人以上為“特大班額”。近年來,由于高中學校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教育資源短缺、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均衡,“大班額教學”在我國中小學普遍存在,而且在一定時期還會存在。特別是普通高中學校大班額課堂教學問題嚴重,課堂教學低效。語文學科具有工具性和基礎性,在各學科中處于“領軍”地位。而閱讀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閱讀就沒有語文教學。因此,探索大班額環(huán)境下的閱讀教學策略就顯得非常必要。
現(xiàn)代教學思想倡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主導”和“主體”是辯證統(tǒng)一的,是內因和外因的邏輯關系。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雙邊共同活動的過程,兩者缺一不可?!皩W”是活動的主體,“教”是活動的主導,將兩者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雙方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的最大效益。然而,在閱讀教學中,班級人數(shù)過多,受教學資源、教學條件等限制,往往以教師的閱讀體驗代替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與學生主導與主體地位出現(xiàn)失衡現(xiàn)象,不能產(chǎn)生和諧的“共生效應”。
在閱讀教學中,“訓練”是手段,所有閱讀教學活動圍繞訓練展開;“思維”是內核,通過有效訓練能激活思維,提高思考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學習過程中,知識的方法比方法的知識更重要,課堂訓練實質就是以知識為載體教會學生掌握方法,從而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作用。在大班額環(huán)境中,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教師為趕進度不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具有梯度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對于一些重點、難點、疑點問題也無法組織學生深入討論有效探究。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簡單,學生思維品質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
文本承載著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因此,準確、全面理解和評價文章的前提是確定文本重要內容。引導學生確定文本重要內容時,可以在指導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揣摩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和思想情感。同時,還可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點確定文本重要內容,獲得個性化的理解和感受。如在閱讀《祝福》時,小說中環(huán)境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對理解把握小說人物性格和主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圈點相關信息。小說中寫主人公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死去,可激趣質疑“為什么祥林嫂是一位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調動了學生閱讀經(jīng)驗和積累,讓學生明白主人公悲劇命運是由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造成的,還可以理解成是自身軟弱所致。這樣,面對同一文本可生成不同的主旨和情思。
在提煉文章主旨時要有明確的文體意識,依據(jù)文本類型抓住文體特點概括。詩歌要關注意象,鑒賞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小說要側重確定情節(jié)、環(huán)境和人物;散文要抓住形散神聚的特點,概括人、事、物、景的特征;戲劇則要通過戲劇沖突來把握劇情?!兜歉摺肥嵌鸥Φ拿?,語言雋美、意境深遠。在鑒賞時要抓住典型意象,引領學生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再造意境,從而體會作者傷時憂國、渴望建功立業(yè)的情懷;沈從文的《箱子巖》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在品讀時要引導學生抓住十五年前后見聞和感受,通過比較體悟作者字里行間滲透的微妙感情;在導讀張承志的《漢家寨》時按照“漸進故鄉(xiāng)——在故鄉(xiāng)——離開故鄉(xiāng)”的情節(jié)結構,分析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的作用,圍繞漢家寨的人、景、事,提煉出堅守是一種姿態(tài)、一種勇氣的精神主題;《雷雨》以激烈的戲劇沖突揭示了封建資產(chǎn)階級大家庭的罪惡,在整體把握劇情的基礎上揭示“雷雨”的象征含義。
在閱讀教學中,文本思想的填補和創(chuàng)新是閱讀的核心,同時也是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學生面對同一文本要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見的表達文本內容和思想,推理顯得非常重要。在推理過程中可根據(jù)文章的語境、情景結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和生活經(jīng)驗再造新的語義;也可以通過推理結果,舉一反三由個體文本形象推演出具有共性特點的一類形象。如莫泊桑的《項鏈》,開頭描寫了路瓦栽夫人的“夢想”,在閱讀時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一細節(jié),通過合理推斷可總結出她追求豪華生活的心理以及雖身份微賤卻熱切向往上流社會生活的性格特點。又如,在指導學生閱讀《紅樓夢》中“劉姥姥進賈府”片段時通過劉姥姥一進、二進、三進賈府的情節(jié),可推理出賈府發(fā)展、鼎盛、衰敗的過程。
在閱讀中,有效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釋疑,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質疑的過程就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情景通過文字、圖片、圖畫、視頻等形式激起學生質疑的興趣,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意蘊。質疑釋疑時可針對文章的重點、難點和熱點問題提出,然后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和解決問題。如有老師在引導學生研讀《廉頗藺相如列傳》時,學生提出:“我覺得藺相如是一個不講信用的人,他開始已經(jīng)約好和秦王換,怎么又把璧送回家,還要別人講信用。”老師肯定了他的看法,并要求同學們深入思考討論。最后得出藺相如的做法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對不講信用的人就不要跟他講信用。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實現(xiàn)評價的民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