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燕
(原湖北省軍區(qū)門診部,湖北 武漢 430000)
阿奇霉素是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的廣譜抗菌素,與紅霉素具有相似的抗菌作用,但阿奇霉素抗菌作用顯著更強,該藥物的突出性特點表現為血漿的半衰期較長,在治療中每日僅需給藥一次,患者總療程較短,應用方便,在運用時并無需進行藥敏實驗,因此阿奇霉素也成為兒科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抗生素藥物,然而隨著阿奇霉素臨床應用量的不斷增加,該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明顯上升[1]。并且近年來非典型病原菌所致的小兒支氣管肺炎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而控制此病原體最有效的抗生素為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 阿奇霉素是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的廣譜抗菌素,與紅霉素具有相似的抗菌作用,但阿奇霉素抗菌作用顯著更強,該藥物的突出性特點表現為血漿的半衰期較長,在治療中每日僅需給藥一次,患者總療程較短,應用方便,在運用時并無需進行藥敏實驗。因此阿奇霉素也成為兒科臨床中應用比較廣泛的抗生素藥物,然而隨著阿奇霉素臨床應用量的不斷增加,該藥物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明顯上升[2]。并且近年來越來越呈現多樣化的發(fā)展趨勢,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患者死亡[3]。本次研究將針對于我單位就診的患兒在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發(fā)生嚴重過敏性反應的臨床表現及特征進行探討,為臨床中提升阿奇霉素應用安全性提供參考。
選擇我單位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診治的阿奇霉素致嚴重過敏患兒9例其作為研究樣本,其中男6例,女3例;患兒年齡3-11歲,平均(6.4±0.3)歲;急性肺炎患兒5例,急性支氣管炎患兒4例?;純壕鶠殪o脈滴注阿奇霉素時發(fā)生過敏反應,滴注計量:10 mg/kg·d,藥液濃度均<1 mg/mL。9例患兒均否認存在藥物過敏史,均有既往靜脈滴注阿奇霉素史2-4次。
本組9例患兒均在接受阿奇霉素靜脈滴注6-12 min內發(fā)生過敏性反應,癥狀集中表現為呼吸障礙、面色蒼白、嗆咳、胸悶感強烈、嘔吐以及四肢寒冷等,其中3例患者出現突發(fā)畏寒表現,本歲口唇發(fā)紺,另有6例患兒出現血壓水平下降和意識狀態(tài)模糊,依據患兒以上臨床癥狀表現均確診為阿奇霉素過敏。
9例出現阿奇霉素過敏的患兒均立即停止滴注阿奇霉素,并采取氧氣吸入治療,更換患兒靜脈輸液通路,以生理鹽水進行靜脈滴注,地塞米松行靜脈推注給藥,同時肌內注射藥物異丙嗪進行抗過敏治療,并針對患兒癥狀給予其他對癥治療,其中4例患兒聯合行皮下注射腎上腺素治療,經過治療干預12-35 min其中7例患兒的不良癥狀均顯著緩解,低血壓癥狀改善,面色恢復癥狀。另有2例患兒在其四肢皮下以及眼瞼周圍等部位發(fā)現存在諸多出血點,對患兒實施心電圖、肝腎功能以及血常規(guī)等檢查,均未發(fā)現異常。更改抗生素藥物治療并給予維生素C行靜脈滴注治療,經治療3-4天之后,患兒的出血點基本消失,不良癥狀顯著減輕,血壓水平恢復正常。
9例患兒經治療干預,7例患兒的不良癥狀均顯著改善,血壓水平恢復,嘔吐、意識模糊、嗆咳等癥狀均消失,2例患兒出現皮下出血點,經更改治療方案2-4天后恢復正常。本次研究治療有效者共計9例,無效者0例,有效率為100.00%。
據報道我國每年均有大約20萬人死于相關藥品的不良反應[4],因而在臨床工作中及時的發(fā)現藥物不良反應,并進行報告與交流是每一名臨床工作者的重要職責,藥物阿奇霉素出現的不良反應,可能涉及到患者機體的諸多系統,然而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率相對較低,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有胃腸道不良反應,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嘔吐、腹瀉及腹痛等反應,同時還可能伴隨支氣管痙攣和虛脫反應等,情況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例如2005年就有過臨床中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引發(fā)過敏性休克,經搶救無效死亡的相關報道[5-6]。
雖然阿奇霉素的藥物不良反應臨床發(fā)生率較低,然而有報道指出,特別是年齡小于10歲以下的兒童在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時,發(fā)生藥物不良反應的風險較高可達23%左右,并且阿奇霉素并無交叉過敏等現象,同青霉素和頭孢類藥物等發(fā)生的過敏并無直接關系,阿奇霉素靜滴發(fā)生過敏反應其中原因可能與IgE引發(fā)的Ⅰ型過敏反應有關,由于IgE和抗原可在機體內肥大細胞的表面進行結合,并釋放具有生物活性的相關物質,此物質能夠引發(fā)毛絮血管的擴張,并進一步增加血管壁的通透性,使得患者出現血壓水平迅速下降等過敏性反應[7]。本次研究中發(fā)生阿奇霉素過敏的9例患兒均與患兒的給藥劑量、原發(fā)病和給藥速度等無顯著關系,并且所使用的藥物均未出現過期等情況。
本次研究中出現過敏反應的9例患兒,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呼吸障礙、四肢寒冷、惡心嘔吐、劇烈嗆咳以及胸悶等癥狀,這也提示臨床醫(yī)生在對兒童使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時,首先應詳細詢問兒童的藥物過敏史、不良反應史以及家族史等,由于發(fā)生藥物過敏的患兒發(fā)生過敏反應均十分迅速,因而在患兒初次使用阿奇霉素治療時,應該對患兒進行密切的觀察,確保能夠及時發(fā)現患兒的異常情況,并可立即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控制患兒病情進展,還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靜滴一種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有過敏反應的患兒,可能對于其他的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也會發(fā)生過敏性反應,因此在應用阿奇霉素治療之前,若患兒有過其他大環(huán)內酯藥物的過敏史,應該慎重選擇阿奇霉素靜滴。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多數均發(fā)生在患兒給藥治療的過程當中,這也提示臨床醫(yī)生除非患兒病情需要,否則應盡量采取口服給藥形式治療。當患兒口服阿奇霉素后藥物可迅速進入體內并吸收。藥效能夠迅速地分布在患兒體內的各個組織中,并且藥物在患兒組織內的藥物濃度可達到同期血藥濃度的大約10-100倍左右,因此口服藥物治療的吸收效果也較好,阿奇霉素排泄的主要渠道是腎臟和肝臟,因而在給藥期間應該對患兒的肝腎功能進行定期隨訪,針對存在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應該謹慎使用阿奇霉素治療[8-9]。本次研究中9例出現阿奇霉素至嚴重過敏的患兒均在給藥后的6-12min內出現過敏性反應,患兒的癥狀集中表現為呼吸障礙、嗆咳、胸悶感強烈以及惡心嘔吐等,經及時發(fā)現并給予對癥治療9例患兒病情均好轉,治療有效率為100.0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兒童應用阿奇霉素靜滴治療時,特別是首次用藥的患兒,應該密切對患兒進行監(jiān)測,確保能夠及早的發(fā)現患兒的異常情況,通過立即停止靜滴給藥,并采取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能夠取得良好的控制病情療效,確?;純翰∏楹棉D。
綜上所述,患兒靜滴阿奇霉素治療原發(fā)疾病時應嚴密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出現異常應立即停藥并予以對癥處理,從而有利于保障其預后及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