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屬于腦血管疾病常見類型,發(fā)病率較高[1],病情嚴重時可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腦梗死起病急促且病情發(fā)展迅速,致殘風險較大[2],易導致患者出現(xiàn)失語、偏癱、局灶性癲癇或感覺障礙等,需積極展開護理干預,促進患者康復。關于康復護理的時間,目前不同研究人員的觀點有所不同[3],很多研究人員[4-5]認為應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再展開康復護理。我院近年來為部分腦梗死患者實施早期護理,取得理想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2月收治的66例腦梗死患者,在獲取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后將之隨機分為兩組,分別記錄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3例。對照組中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45~77歲,平均(64.5±2.8)歲;疾病類型:腦干梗死9例,大面積腦梗死10例,腦栓塞6例,基底節(jié)腦梗死8例。觀察組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齡44~78歲,平均(64.6±2.9)歲;疾病類型:腦干梗死10例,大面積腦梗死9例,腦栓塞7例,基底節(jié)腦梗死7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對照組在病情穩(wěn)定之后,即恢復期開始實施常規(guī)護理,和患者主動溝通,展開健康教育、語言訓練指導和功能訓練指導。
觀察組自患者入院后即開始實施早期護理:(1)體位護理:患者入院后到病情穩(wěn)定的24 h內(nèi),協(xié)助其將肢體擺放為良肢位;臥位時以軟枕墊在患者軀干前后,確保身體穩(wěn)定并充分前伸上肢,肩關節(jié)適當屈曲。仰臥位時將軟枕墊在患側(cè)肩部下方,外展上臂為45℃,確保腕關節(jié)為背曲位。協(xié)助患者2 h翻身一次,為患者穿丁字鞋,避免足部壓瘡或下垂。(2)早期語言功能鍛煉:從第3 d開始,指導家屬幫患者展開語言功能鍛煉,先練習簡單音節(jié),鼓勵患者完成一定任務量。發(fā)放帶拼音卡片,指導患者從音節(jié)練習過度為單個漢字發(fā)音,再到身邊事物的發(fā)聲練習。逐漸指導患者讀書、讀報、聽廣播、看電視,多和患者交流并給予鼓勵。(3)肢體功能鍛煉:從第3 d開始循序漸進展開功能鍛煉,先實施床上被動活動,之后過渡為主動運動,先健側(cè)再患側(cè),先大關節(jié)再小關節(jié)。每日運動3~5次,每次運動10~20 min。待恢復肌力后鼓勵自主運動,注意循序漸進,逐步過渡為日常生活活動的練習。(4)心理護理:鼓勵患者傾訴患病后的擔心、恐懼等情緒,多給予語言鼓勵、目光安撫、非語言支持。適當應用聽音樂、轉(zhuǎn)移注意力、和病友聊天、適當參加活動等方式,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5)飲食指導:結合患者營養(yǎng)狀況和飲食喜好制定飲食計劃,確保食物鈣、維生素含量豐富且易消化,蛋白質(zhì)和脂肪、糖類維持均衡,禁食辛辣刺激食物,且應注意不可過飽。
(1)評價兩組治療效果[6],治愈:經(jīng)治療與護理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下降至少90%,無病殘;顯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降低46%~89%,病程為1~3級;有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45%;無效: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不足18%。以治愈、顯效、有效人數(shù)占比之和統(tǒng)計總有效率。(2)護理前、護理后3個月,利用漢語失語檢查表評價患者的語言功能,包括復述、自發(fā)談話、理解、書寫、閱讀、命名、視空間、結構、運用等,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語言功能越佳。(3)以簡式FMA法對患者肢體功能展開評價,分值0~100分,分值越高說明肢體運動功能越佳。
兩組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對照組8例、6例、9例、10例、69.7%;觀察組12例、8例、10例、3例、90.9%;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護理前兩組語言、肢體功能評分:對照組(49.4±3.7)分、(37.2±3.9)分,觀察組(49.5±3.9)分、(37.3±3.8)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3個月,對照組(63.8±7.4)分、(52.4±4.0)分,觀察組(85.2±8.9)分、(66.8±5.9)分,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腦梗死患者常會表現(xiàn)出程度不同的語言功能障礙及肢體功能障礙,這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導致患者生活質(zhì)量明顯下降,同時還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7],使之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情緒,不利于患者康復。
腦梗死的常規(guī)護理是于患者病情穩(wěn)定之后才介入實施,開始干預的時間相對較晚,主要目的是促進患者身體機能的康復,然而這一簡單干預具有滯后性[8]。我院近年來為部分腦梗死患者嘗試展開早期護理,在入院后幫助患者擺放良肢位,定時幫患者翻身;在入院的第3 d開始指導患者展開語言功能鍛煉及肢體功能鍛煉,語言功能鍛煉從簡單開始,循序漸進過度,最后讓患者描述生活中常見事物;肢體功能鍛煉從被動鍛煉開始,逐漸向主動鍛煉過度,在全程注意患者的心態(tài)與耐受情況,積極調(diào)整;為提高患者配合度,我院還積極實施心理護理,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護士在充分了解患者營養(yǎng)狀況及飲食偏好的基礎上,幫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通過飲食護理幫助患者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各項機能的康復。通過一系列護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護理后3個月語言及肢體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早期護理的實施對患者的康復有重要幫助。
綜上所述,早期護理可提升腦梗死患者治療效果,促進語言功能及肢體運動功能康復。
[1]李建平.腦梗塞患者后遺癥的康復治療[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4,24(4):57-58.
[2]孫艷輝.健康教育在腦梗塞后遺癥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6,13(5): 99-101.
[3]馬小玲.老年腦梗塞后遺癥患者的心理護理措施探究[J].醫(yī)學信息,2016,29(25):202-202.
[4]朱美芹,馬麗麗.腦梗塞患者康復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4,24(4):2261-2262.
[5]王雪.急性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觀察[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6,28(5): 118-119.
[6]張俊芳.腦梗死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的安全性及療效評估[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16(43): 274.
[7]左志輝.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干預效果觀察[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6,8(26): 209-210.
[8]葛媚娜.老年腦梗塞患者施行康復護理的價值評析[J].醫(yī)學信息,2016,29(25):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