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慧
(大同煤炭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3)
小說中的女性形象是其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中,由于歷史局限性及時代的影響,女性形象多以附庸身份出現(xiàn),并不具備自身獨立的人格和意識,沒有獨立的女性意識。但《水滸傳》中卻出現(xiàn)了例外:部分女性個性鮮明,獨立而自由,以自身的思考而生活在時代之中,對于現(xiàn)有的形象而言,是個不可多得的嘗試。因此,《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娘等女性為人所熟知。她們叛逆、不滿于現(xiàn)實社會,勇于反抗和抗爭的精神表達著小說對社會的不滿及反抗精神?!芭疂h子”是二十一世紀的新興詞匯,卻也十分貼合《水滸傳》中女性的形象。因此,筆者用“女漢子”來指代小說中的女性形象,并從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探索“女漢子”形象所代表的形象特征及文化意蘊,對于《水滸傳》中“女漢子”形象的特征進行深入研究[1]。
“女漢子”一詞來自2013年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中發(fā)起的“女漢子的自我修養(yǎng)”話題,從而成為新興網絡用語,并用于指代性格堅強的女性形象,不同于傳統(tǒng)女性的溫柔賢惠形象,此詞主要用以形容形象和行事作風上具有男性化風格的女性。她們性格堅強,做事雷厲風行,行事爽利,在困難面前不輕易低頭。因此,“女漢子”在傳播之初,就帶著女強人的形象特征,是男性化的女強人形象,同“男人婆”這種帶有貶義的形容詞不同,“女漢子”微帶褒義性質,贊揚現(xiàn)代女性勇于追求自我價值、追求工作價值的精神和性格。
《水滸傳》作為一部具有強烈反抗精神的作品,其塑造的部分女性形象也帶上了反抗意識。反抗封建統(tǒng)治,爭取自由是《水滸傳》女性的常具形象和意識[2]。因此,《水滸傳》中的女漢子形象比較突出,有幾個“女漢子”色彩非常鮮明的女性形象。
首先是在《水滸傳》第二十六回中出場的孫二娘。孫二娘的綽號是母夜叉,膽識過人,做事勇猛。她上梁山之前,和丈夫張青在十字坡賣人肉包子。連武松都曾被孫二娘暗算過,險些喪命于孫二娘之手。后跟隨武松在二龍山落草為寇后又上了梁山,孫二娘就擔任梁山在西山酒店的消息頭領,作為迎賓,迎來送往,打探消息都不在話下,因此,成為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第一百零三號好漢。
其次就是在第四十九回中出現(xiàn)的顧大嫂,其綽號是母大蟲。她在上梁山之前,和丈夫孫新在登州城東門外開酒店,后為營救解珍、解寶兩兄弟后投奔梁山。在梁山重操舊業(yè),經營酒店的同時,幫助梁山好漢攻打祝家莊等。顧大嫂以其英勇而成為梁山好漢中的第一百零一將。
最后是綽號為一丈青的扈三娘。扈三娘是扈太公的女兒,也是祝彪的未婚妻,在祝家莊被俘后,認宋太公為義父。扈三娘在祝家莊之戰(zhàn)后,助力宋江等梁山好漢多次征戰(zhàn),為其出謀劃策,因此,扈三娘位列《水滸傳》的第五十九號好漢,足見其機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
從上述所說的三位“女漢子”經典形象中可以看出她們的共性特征:
首先,她們都具有獨立自我的形象。我國古代大多要求女性賢良淑德,不要求女性具有自我個性和追求,提倡“女子無才便是德”,甚至壓制女性的自我需求和反抗意識。女性的讀書權和書籍的選擇權利都十分有限,被要求熟悉的《內訓》、《閨范》等文章詳細記錄了女性在待人接物、持家處事等方面需要達到的標準,而忽視了女性的自我需求,也不要求女性追求自我的事業(yè)和價值。因此,封建時代的女性多數(shù)活得較為壓抑,不懂如何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追求。而《水滸傳》中的扈三娘、孫二娘、顧大嫂等人,不僅不甘屈從于父權社會,更用自己的行動表達對封建禮教的叛逆與反抗。這種精神正是《水滸傳》中這些女性的集體意識[3]。
不僅如此,顧大嫂、孫二娘、扈三娘等人武藝高強,甚至連梁山上的許多英雄好漢都曾經是她們的手下敗將?!端疂G傳》的背景是在社會動蕩不堪的北宋時期,因此在《水滸傳》中,作為社會縮影的梁山并不是世外桃源,也有幾分混亂。而幾位女性在梁山中,面對眾人的挑釁和瞧不起,仍然能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利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和才能,為梁山眾人提供幫助,其甘于奉獻、英勇抗敵的精神十分值得頌揚。孫二娘雖然在梁山好漢中排名靠后,但其才能并不輸給梁山的其他好漢。在梁山的多次重要戰(zhàn)役之中,都能看到她驍勇善戰(zhàn)的身影,其武藝和膽識可見一斑。
同時,她們也十分豪爽,重情重義,符合《水滸傳》對于英雄好漢的描述。在《水滸傳》中,這幾位女性形象鮮明,性格硬朗而曠達,符合“女漢子”的形象定位和描繪。孫二娘在武松表明身份后的敬佩,可以明顯看到孫二娘對于英雄好漢的敬佩之情和由衷的佩服。而且,顧大嫂在營救解珍、解寶時的表現(xiàn),也反映出了她為朋友愿兩肋插刀的義薄云天。
《水滸傳》出場人物眾多,著墨各有側重,但每個人都個性分明,上述三個“女漢子”也是各有特色,與眾不同。
孫二娘的個性潑辣耿直。在店內初遇武松時,應對起包子餡的質疑時絲毫不露怯。就算她殺人越貨,也有自己的規(guī)矩和底線。顧大嫂則膽大心細,在營救解珍、解寶兩兄弟時,雖心急如焚,卻仍沒有失去分寸,沉著冷靜地分析形勢和狀況,有勇有謀,和自己的丈夫張青救出解珍、解寶兩兄弟。
扈三娘作為扈太公的女兒,天性愛武、爭強好勝。但是,她被梁山好漢俘虜之后,卻能夠聽從宋江的指示,嫁給自己曾經的手下敗將王英,也能夠幫助梁山在多次戰(zhàn)役之中取得勝利,由此可見,扈三娘的英雄氣概。
我國古代的封建社會歷史特別悠久,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封建社會的歷史就是男權社會成型并固化的歷史。自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各個王朝從儒家思想中選取適合王權統(tǒng)治的內容[4],形成了三綱五常的社會道德秩序,要求女性三從四德,極大地壓抑女性的個性和想法?!端疂G傳》作為一部描寫“反賊”的“禁書”,自然要塑造出與主流社會價值體系不同的人物,“女漢子”形象因此而生也是應有之義了。
《水滸傳》中“女漢子”形象的崛起,反映了宋代女性意識的覺醒。扈三娘、孫二娘、顧大嫂等的“女漢子”形象,反映出了部分女性不滿于封建社會的壓迫,力爭反抗封建社會,努力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的精神。她們不滿潘金蓮的依附、取悅男性,而是用自己的武藝和才智上了梁山,在梁山這個男性小社會中憑借自己的武功、才智、技能等優(yōu)勢,躋身于梁山好漢的序列中,而不是籍籍無名的某某氏。宋代自程朱理學后,要求“存天理,滅人欲”,對于女性尤為如此,甚至要求女性裹腳。因此,《水滸傳》中女性的反抗,表達了女性的反抗精神,反應其不順從封建壓迫的意識[5]。
[1]魯明.《水滸傳》“女漢子”的形象特征與文化意蘊研究[D].延邊:延邊大學,2016.
[2]王俊恒.《水滸傳》女性形象塑造的意義與美學價值 [J].山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187-188.
[3]何艷萍.淺談《水滸傳》中的女漢子——孫二娘[J]. 新課程學習(中),2014,(11):308-309.
[4]王康.論《水滸傳》中女性形象的悲劇性[J].語文學刊,2007,(17):156-157.
[5]郝姝婧.試論《水滸傳》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內蘊[J]. 名作欣賞,2016,(3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