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松 喬監(jiān)松
1)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南方建筑》編輯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qū)五山路381號 5106402)黎明職業(yè)大學文化傳播學院,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通港西街298號 362000
與學術期刊由純粹的紙質媒體轉型為紙質和電子化渠道并進的變革一樣,當下正在進行的學術期刊互聯網出版改革也將對未來學術成果發(fā)布、傳播和應用造成重要影響。不同的是,前者僅借助了互聯網的傳播渠道,形成了如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等超大型的學術文獻傳播平臺,并未改變學術出版產品的視覺設計流程和具體技術指標,對學術期刊文獻的電子化采取的是簡單的格式轉儲模式;而后者是在個人計算機(PC)、移動客戶端以及互聯網技術發(fā)展成熟,并形成了良好的電子媒體閱讀和使用習慣的情況下進行的出版變革,其影響的將不僅是傳播渠道,還有文獻生產、傳播和再利用的全流程,這一變革給學術期刊帶來的影響將超過以往任何一次。
在傳統出版中,學術期刊的視覺呈現模式較為固定,表現為文字編輯與美術編輯的協同工作,在編輯排版環(huán)節(jié)由美術編輯對學術文稿依據版面設計要求和閱讀習慣等因素進行協調統一,對紙質媒介的視覺元素進行整體把控。由于紙質媒介的版面布局和雜志風格等因素比較固定,美術編輯的處理呈現出較強的模式化,具體體現在雜志的開本尺寸、分欄設計、邊距留白、標題設計以及圖文混排等方面,形成與雜志辦刊特色較為一致的視覺審美印象,加深讀者閱讀的認知程度以增加讀者對期刊的好感。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以及大型文獻知識庫的快速演進,互聯網在學術期刊內容的發(fā)行與傳播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表現為通過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等數據平臺進行以PDF格式為主的數據傳播,電子文獻或者紙質學術文獻的電子化成果已經成為科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經過近20年的發(fā)展,國內學術界中具有較好的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基礎的用戶已經形成了使用電子文獻的習慣[2]。
實踐表明,文獻的設計與制作是否符合使用者的行為習慣、是否有利于信息的快速識別和獲取,這對研究工作至關重要,對提升研究效率、減少知識獲取障礙也十分必要[3]。我國學術期刊在與超大型學術傳播平臺的合作過程中,盡管已經提供了常用的PDF、CAJ、超級文本標記語言(HTML)等格式供研究者查閱和下載,但遠無法滿足研究者對學術期刊產品的需求,同時由于各方面的技術原因,期刊也未能對當前市場上主流的移動端設備進行適應性開發(fā),導致當前學術文獻在便攜性、流暢性、視覺舒適性、功能豐富性等方面還有較多欠缺,在整體視覺呈現方面還有較多不足,不利于更便捷、高效地傳播學術文獻。
隨著印刷技術的發(fā)展,絕大多數紙質印刷產品均要求圖片的分辨率不低于300 dpi,這對學術期刊在紙張和印刷工藝的選擇等方面產生一定的限制,進而增加了學術期刊出版的印刷和物流成本。互聯網背景下的學術期刊出版往往只需要提供PDF或其他格式的電子文件,當前的顯示設備在滿足用戶一般要求的前提下,文件的分辨率達到72 dpi即可,要求大幅降低。隨著文件分辨率的降低,文件所需的存儲空間大幅減小,這有利于學術論文的快速發(fā)行、傳播、獲取以及再利用。
研究者希望不斷擴大學術成果的傳播范圍的要求在互聯網背景下借助計算機技術能夠得到滿足。除此之外,學術成果還要求傳播方式盡可能簡便,無論是通過科研機構自身的存繳渠道,還是通過既有的大型文獻知識庫平臺進行發(fā)行,數據量往往是影響傳播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減小同等內容的文件體量能夠大幅提高研究者獲取文獻的便捷性,進而使研究者能夠更容易獲得切實有效的文獻資料,提升科學研究的效率。然而,當前學術期刊產品電子化的方式卻十分粗糙[4],大多為簡單的格式轉儲,不但沒有根據互聯網的特征對文獻的呈現內容進行調整,更沒有充分考慮到視覺呈現技術中電子設備的特殊性,導致學術期刊的網絡化出版實質為紙質刊物的簡單掃描版,整體視覺呈現效果較差。同時,研究者以篇為單位下載文獻,注重的是單篇文章的視覺效果,完全忽略了整本期刊的前后布局、欄目設置等重要信息。
隨著計算機設備的更新與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PC端與移動端設備的迅速普及,為人們通過網絡獲取數據提供了極大便利。固定網絡接入的普及和移動網絡接入與應用的迅猛發(fā)展成為研究人員獲取和應用文獻的必要基礎[5]。
隨著以iPad、iPhone為代表的移動端設備為市場所接受,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傾向于使用移動端設備來進行文獻的獲取和閱讀。但當前的學術期刊文獻數字化傳播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將紙質版面直接轉儲為PDF、CAJ格式上,表現為原有紙質文件的掃描式呈現。由于受到原有紙質刊物開本尺寸的限制,原有紙質刊物的比例并不適合目前主流電子設備的屏幕比例,致使電子屏幕的使用不夠合理。此外,掃描式呈現無法兼顧顯示尺寸與期刊開本之間的問題,導致數字端的文獻呈現難以兼顧顯示的完整性和顯示分辨質量,需要研究者反復調整文獻的顯示參數,導致文獻使用效率大幅降低,閱讀舒適感明顯下降。
掃描式呈現并未挖掘電子設備的呈現潛力,而僅將其作為掃描文件的圖像顯示設備,忽略了電子設備的多媒體特性,導致使用者無法在使用電子文獻時同步獲取更為豐富的信息和資料。即便當下正努力推進的HTML格式中,也僅僅將現有的文獻內容在視覺呈現上進行了網頁元數據編輯,依然未能充分考慮和挖掘電子設備的潛力,未能深入到數據本身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難以滿足信息量、視覺適應以及文獻元數據的提取和再應用等方面的要求[6]。
學術文獻呈現載體的變化不僅是設備發(fā)展的結果,更是學術研究追求傳播效果的自然選擇。傳播渠道和載體的變化促使傳統學術期刊不僅需要將紙質版面轉儲為PDF格式,還需要針對信息接收設備進行適應性設計。學術期刊可針對學術文獻的整體數據體量與單體信息體量進行個性化設計,針對不同顯示設備進行視覺適應性設計,以及針對學術文獻再利用進行相關文獻元數據的制作和設計。
紙質載體在視覺感官和一般閱讀習慣中具有較突出的優(yōu)勢,但在信息量方面卻有天然劣勢。由于紙質媒體的出版特性,學術期刊的容量十分有限;又受到印刷、傳播和物流成本的制約,學術文獻的刊發(fā)成本較高,信息量卻非常有限。在互聯網傳播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除去渠道成本外,信息量的增加僅與網絡存儲空間的費用有關,隨著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這筆費用會越來越少,但學術期刊網絡化傳播所承載的信息將更加豐富多樣[7]。
互聯網背景下學術期刊的信息量增加不僅體現為文獻數量的增加,還體現為單條信息的豐富程度。傳統紙質媒體由于印刷的平面特性難以承載多樣化的豐富信息,如印刷版本無法滿足研究者提供以聲音、動態(tài)圖像、視頻及數據模型等多種形式資料作為論據的需求,只能提供平面化的圖形服務。而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未來學術期刊不僅可以出版當前紙質媒體轉儲的PDF版本,還可以提供包含聲音、動態(tài)圖像、視頻和數據模型等多種格式在內的信息,形成信息的復合傳播,這不僅豐富了科學成果的呈現形式,提升其嚴謹度與科學性,還有利于科學成果的傳播和再利用。
在未來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傳播環(huán)境中,學術成果的傳播將采用高傳播效率的復合型傳播模式,單一平面印刷及低信息量的傳統出版將迎來大幅度的變革。
互聯網背景下學術文獻的傳播應與互聯網時代所具有的技術優(yōu)勢相適應。盡管紙質媒體或基于紙質媒體掃描形態(tài)的網絡出版依然占據學術文獻發(fā)行、傳播和應用的重要地位,突出互聯網優(yōu)勢和以開放獲取出版等為代表的新興出版形態(tài)還未形成主流,但隨著硬件設備與互聯網的深入發(fā)展,尤其是年輕研究人員的網絡技術與設備使用習慣,特別是電子媒體閱讀習慣的進一步固化,學術出版變革在所難免。
基于此,筆者認為互聯網和開放出版背景下學術期刊的視覺呈現也將相應在下列方面發(fā)生變化。
(1) 適合性的顯示設計和呈現。學術期刊數字化傳播的基本要求是科學成果能良好地呈現于絕大多數設備。傳播渠道的變化和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需要與之相匹配的視覺呈現設計,電子媒體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年輕讀者對學術文獻的獲取、閱讀以及利用必定從電子設備開始,學術期刊需要適應這一變化。未來學術期刊編輯針對閱讀設備的適應性設計將是期刊編輯的基本能力,這與當前美術編輯僅負責紙質媒體的版式設計等處理模式大相徑庭,需要學術期刊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解決。
(2) 適合移動設備的呈現設計。不同的閱讀顯示設備對視覺呈現的要求有所差異,這對期刊編輯人員的精細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多數讀者都使用移動端設備進行文獻閱讀,這就要求學術期刊綜合考慮文獻傳播形態(tài)與移動設備的契合問題[8]。
匹配閱讀設備的視覺呈現設計需要解決的是普通的視覺匹配,而適合移動設備的呈現設計注重的是在移動端對學術文獻的獲取、使用和再利用環(huán)節(jié)中的匹配,需要解決的是功能豐富問題。盡管中國知網等平臺開發(fā)了全球學術快報等移動端軟件、開始發(fā)行可擴展標記語言(XML)、HTML等格式文獻,但其功能與效果卻無法滿足研究人員的移動辦公需求。此類問題出現的原因除了設計思路存在偏差外,還與學術期刊未能給平臺提供足夠的元數據有關。當前學術期刊還普遍停留在將傳統紙質刊物轉儲為PDF的思維中,沒有充分認識到未來學術文獻的應有呈現形態(tài)與基本功能,這不僅需要學術期刊加強視覺呈現技術的研究,更需要文獻存繳平臺與相關數據庫給予充分重視。
最重要的系統和顯示,例如陀飛輪、教堂鐘聲音簧、音錘和動力儲能顯示等一絲不茍地安裝就位,以保結構平衡。這枚腕表配備無聲報時調校裝置,并在遵守Greuvel Forsey表殼尺寸的標準下置入了品牌特色的24秒陀飛輪裝置。這可謂一項非凡壯舉——制表師依次將組成腕表及其外觀的935枚零件安裝于直徑43.5毫米、厚16.13毫米的空間之內。大自鳴腕表是高珀富斯迄今最精密復雜的作品。
(3) 電子文獻元數據的呈現再設計?;ヂ摼W傳播環(huán)境下,學術文獻元數據的規(guī)范化設計、廣泛化應用尤為重要。公共資助背景下的學術傳播更應注重成果的廣泛發(fā)布和社會化再利用,因此出版時文件所蘊含的數據量與信息量的全面性便顯得更加重要?;ヂ摼W傳播環(huán)境中學術期刊的數字化能夠實現文件輕量化傳播,但輕量化傳播不應是整體輕量化,而是基于文獻內容重要程度的整體平衡設計,即次要信息輕量設計,而重要信息復合化設計和表達,體現出文獻元數據和信息量的“定制”表達,為后續(xù)研究的再利用提供便利。換言之,電子文獻元數據的視覺呈現再設計需要對某些次要信息進行簡單轉儲,而對重要信息進行復合化全面性表達,以利于科研數據在最大程度上的傳播與再利用。
使用習慣和傳播渠道的變化必然會帶來產品的變化,學術文獻作為最基本的產品在未來不僅以其學術價值為研究者所關注,更應以其適合研究者使用的良好界面、利于移動使用的匹配性設計、舒適的視覺閱讀體驗以及豐富的信息量吸引研究者,從而提升傳播效率、實現文獻的最大價值。
可以預見的是,學術期刊的數字化傳播將更加重視移動設備的視覺匹配以及文獻信息的豐富程度,以提升文獻視覺呈現的完整性、舒適性和豐富性。同時,學術期刊還將加強人力配置,以實現文獻呈現的個性化、舒適化和精細化。筆者認為未來學術文獻發(fā)行將向視覺界面更友好、元數據更豐富和設備適應更良好的方向發(fā)展,而與之相應的視覺呈現將在硬件支持、軟件適應以及元數據提取和再設計方面擁有更好的體驗。
[1] 莫鵬燕. 全媒體出版熱潮下的冷思考[J]. 科技與出版,2014(2):43-45.
[2] 徐楓,郭沁. 數字時代學術期刊的創(chuàng)新形式[J]. 科技與出版,2015(7):4-9.
[3] 郝曉. 手機閱讀類應用程序的界面視覺設計研究[D]. 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13.
[4] 呂淑珍. 網絡學術期刊發(fā)展研究[J]. 情報科學,2005,23(12):1827-1830.
[5] 徐雅雯. 青年編輯職業(yè)發(fā)展與傳統學術期刊變革——基于數位原生與數位科技的視域[J]. 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3(6):125-128.
[6] 朱劍. 從無序聚合到專域平臺:學術傳播秩序的重構[J]. 傳媒,2016(19):9-13.
[7] 鄒小榮,苗變. 傳承與創(chuàng)新:媒體融合下的學術期刊[J]. 科技與出版,2017(5):125-128.
[8] 喬監(jiān)松. 互聯網傳播環(huán)境下學術期刊視覺呈現形態(tài)研究[C]//第十屆中國科技期刊發(fā)展論壇論文集.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