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怡
關于歷史主題教學的內涵,學術界有多種理解。黃牧航認為其核心就是拓展學科專題的現(xiàn)實和社會意義,而依據(jù)其外延的不同,又可將主題教學分為單元式、學科式和學習領域式三個層次。齊健則從三個角度闡述他的理解:主題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學生圍繞教學主題,運用多種學習資源,培養(yǎng)實際能力;主題教學的內容中心是教師以學生發(fā)展為根本目的而設計的主題內容和相關教學資源;主題教學的方式是一種學生圍繞教師設計的一個或多個結構化主題而進行學習的教學方式。王繼平綜合概括了主題教學的內涵,“主體化”課堂教學以“主題”立意作為課題教學的主線,以學生的興趣為引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設計實效化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教學邏輯嚴密、緊湊,以便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提升課堂教學的思想內涵,增強歷史教育功能。無論何種表達,歷史主題教學都顯示出它特有的價值訴求。
一、統(tǒng)整綜合,有效課堂的建構
歷史教學內容龐大復雜,線索繁多,加上現(xiàn)有的模塊教學打破原有的時序性和傳統(tǒng)的敘事邏輯性,給學生的歷史學習增加了諸多困難。而高中歷史教學無論是課時還是學生所花精力都受到高考模式的制約,因而歷史教學中產(chǎn)生了一個基本問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即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題教學圍繞一定的主題,通過統(tǒng)整學科領域的相關內容,或拓展相關教學資源,建立起相關的知識體系,并賦予孤立的歷史知識一定的歷史意義,從而形成學生的歷史認識,達到教學目標,推動有效課堂的建構。
例1:在講述《辛亥革命》這一課時,教師將革命前的時代背景及革命后的影響等內容重新解構和整合,以“鐵屋·突圍·探索”為主題闡發(fā)“辛亥革命”這一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全新語脈體系?!拌F屋”代表殖民主義和專制主義的雙重壓迫這一背景;“突圍”代表反帝反封建的時代主題;“探索”則是近代不同階級突圍方式的選擇:師夷之策——改良之路——革命之舉——文化之新,將新思想萌發(fā)、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等內容綜合在一起,勾勒出鴉片戰(zhàn)爭以后先進中國人探索救亡圖存之路的宏大敘事,揭示出重大事件之間的相互關系,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整體意識,形成有遷移力量的知識群塊和宏大開放的大歷史觀。
二、釋疑解惑,歷史思維的點化
歷史教學的特殊性在于不可能通對某一知識點的學習來還原歷史的全貌,這就需要明確每一堂課的重點,立足重點,形成突破。歷史教學的重點是依據(jù)教學目標,在對教材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確定的最基本和核心的教學內容,是教學設計、教學組織的關鍵節(jié)點。歷史教學中的難點是指學生難于理解和接受的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枯燥、抽象、隱蔽、混淆等知識點。主題教學中主題的確立就是依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以更高的立意呈現(xiàn),然后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突破重點、釋疑解惑,點化思維。因此,圍繞教學重點進行主題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理解和運用;能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
例2:《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這一課,掌握并理解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特點,認識英國對世界民主制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是本課重點。依據(jù)學生已有知識的儲備,對君主立憲制、議會民主制、責任內閣制等政治概念的理解和價值的分析會有很大難度。為此,教師確立“英國人的政治智慧”這一主題,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切入,在重構本課內容的基礎上獲得獨特感悟—— “革命是推動進步的重要動因,而適時妥協(xié)則是一種政治智慧”、“傳承中創(chuàng)新也是一種政治智慧”、“和平中漸進同樣是獨特的政治智慧”。并最終引入錢乘旦教授對英國史的研究成果來理解英國的政治智慧,“漸進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要求社會的共識,要求各方的妥協(xié)”,“各方要放棄自己立場的一部分,最終達成整個社會的利益平衡。這需要高度的責任感和高超的政治技巧,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者都必須承擔責任”。這一主題設計從一開始便打開了學生的思路,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探知的欲望,沒有過多糾纏枯燥艱澀的概念,而是將深奧隱蔽的問題各個擊破,很好地將具體感知與抽象感悟相結合,激發(fā)了思維,啟迪了思考。
三、探究質疑,理性認識的升華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歷史課程目標在于培養(yǎng)各種能力,包括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從不同的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全面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主題教學對于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的各種能力,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以及養(yǎng)成理性思考、合作交流等習慣具有某種探索與實踐的意義。可以說,主題教學提供的思維空間越廣闊,歷史的認識越多元。
例3:“戰(zhàn)后資本主義新變化”這一內容涉及很多經(jīng)濟學理論,且與整個資本主義發(fā)展有密切的縱向聯(lián)系,是高中教學的一個難點。高三復習課中,教師以“經(jīng)濟政策之變”為重點,確立了教學主題“從公平與效率的平衡看經(jīng)濟理論與經(jīng)濟政策的變化”。在梳理了重商主義、古典自由主義與自由放任政策、凱恩斯主義與國家干預經(jīng)濟、貨幣供應學派與里根主義、福利國家等知識點后,根據(jù)提供的若干材料,設計了三個探究問題。從公平與效率角度說明由自由放任到國家干預的轉變原因;圍繞公平與效率說明凱恩斯主義、里根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合理性;從對福利國家的評價認識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這一教學過程中,有對材料的閱讀、提取信息、分析概況;有小組合作,互動交流,批判質疑;有多角度思考,全面綜合闡釋;更有理性認識的升華——忽視社會公平的發(fā)展最終會影響經(jīng)濟效率,超越經(jīng)濟承受能力的社會公平追求會導致經(jīng)濟衰退,關鍵在于尋求公平與效率的平衡點。這較好地體現(xiàn)出主題教學突出題旨、大處著手、言宏意遠的特色。
四、共情體驗,人文精神的培育
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歷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具有一種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對個人、家庭、天下以及整個人類的命運有一種擔當,一種成己成物、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升華自己的人生境界,追問人之為人的終極目的。主題教學的倡導者竇桂梅老師認為價值主體給予一代又一代人精神的滋養(yǎng),它們如果能在兒童生命中生根、生長,他們的生命便會具備基本的格調與品質。將這兩者結合在一起,歷史學科的主題教學追求的境界之一同樣強調培養(yǎng)學生對于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以及追求個體的反省、自我目標、價值、品格的確立,從而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例4:《馬克思主義誕生》這一課,簡單機械地灌輸馬克思主義誕生背景、《共產(chǎn)黨宣言》內容、巴黎公社等內容,很難引起學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為此,教師以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體驗為基調設計了“關注人類命運,追求民主平等”的教學主題。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教師從調查學生的個人理想入手,將學生的理想與17歲時馬克思的理想進行比較。這樣既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又將學生個體價值納入到社會乃至人類價值的命題中,找到了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共情的觸點。然后圍繞“關注人類命運”這一主題,形成三個新的板塊,分別是“工業(yè)文明下的命運悲歌”、“叩響人類命運的大門”、“命運的抗爭,平等的追尋”。三個板塊中又分別設計了三個活動:假設學生為當時社會一員來思考如何改變不公命運的可能性;假設學生為一名新書評論員,圍繞“關注人類命運”為《共產(chǎn)黨宣言》寫一個簡短的評價;假設學生為一名貝爾拉雪茲公墓景點的導游,圍繞“抗爭命運,追尋平等”為游客做一次激情澎湃的介紹。整個過程緊扣教學主題,創(chuàng)造性地挖掘知識內容背后的思想,實現(xiàn)了學生的角色體驗,增強了學生的歷史現(xiàn)場感,催生了學生的激情和智慧。師生在互動分享中將人生境界、價值理念、人文關懷潛移默化地印刻在頭腦深處,養(yǎng)育著精神與心靈。
【參考文獻】
[1] 黃牧航. 論中學歷史主題教學的三個層次——兼論2005年來廣東省高考歷史科命題的主題選擇[J].中學歷史教學,2011,(4-5):112
[2]齊健.走進歷史教學現(xiàn)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87
[3]王繼平.論歷史課“主體化”課堂教學[J].歷史教學問題,2012,(3):119
[4]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4
[5]徐金超.也談“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對王葉軍《人民版“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教材分析》的一些補充[J].歷史教學,2010(1):14
[6]齊健.走進歷史教學現(xiàn)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2008.90
[7]張汝倫.我國人文教育的現(xiàn)狀及出路——張汝倫教授在上?!笆兰o人文論壇”上的演講[J].復旦教育論壇,2006,(1):29
[8]竇桂梅.朝向“偉大事物”——主題教學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0,(5):42
[9]陳瑩靜.高中歷史課中主題式教學初探[J].麗水學院學報,2012,(8):128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青山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