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為
(銅陵日報社,安徽 銅陵 244000)
隨著媒體的進步成熟和新媒體的發(fā)展,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問題更加突出,需要我們媒體人充分認識,注意把握。
根據(j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人文關懷就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對人類的解放與自由的追求。隨著媒體的進步和成熟,特別是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新媒體的發(fā)展,人文關懷越來越成為新聞報道中必須受到重視的問題。新聞媒體在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不僅是媒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需要我們媒體人予以重點把握和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聞輿論工作應以人民為中心,心系人民、謳歌人民,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懷。新聞媒體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在新聞報道中關注基層群眾的生存狀態(tài),反映基層群眾的需求和心聲,可以說是最大的人文關懷。而這其中,為弱勢群體發(fā)聲,又是重中之重。弱勢群體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受眾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況關系到社會的和諧與發(fā)展,在新聞報道中對其予以重點關懷就成了新聞媒體的必修課。
《銅陵日報·銅都晨刊》為順應媒體發(fā)展需要,充分發(fā)揮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體現(xiàn)對弱勢群體的關懷,特開設了《民生熱線》專版,加強與基層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溝通,反映基層百姓的需求與呼聲。雖然很多時候專版刊發(fā)的都是一些諸如下水道堵塞、垃圾無人清理、路燈不亮等瑣碎小事,但每年發(fā)稿上千篇,幫助解決了很多基層群眾遇到的“小問題”,成為了聯(lián)系基層群眾與黨和政府的重要橋梁,樹立了主流媒體的良好形象,同時也培養(yǎng)了大規(guī)模的讀者群體,此版面也成為了報紙的品牌版面。
另外,《銅陵日報·銅都晨刊》還加大了對于一些遭遇重大疾病、重大事故等特殊困難群體的報道力度,幫助他們獲取社會、政府支持,渡過難關,體現(xiàn)了黨、政府和社會對這些弱勢群體的特別關懷,傳播社會正能量,化解社會矛盾。因為這些特殊困難群體往往因為突發(fā)原因,陷入困境,其需求與政府及社會救助力量的反應往往存在時間差,而我們媒體在此時即可發(fā)揮喉舌作用,及時替其發(fā)聲,在讓他們得到及時幫助的同時,也能化解社會矛盾,紓解負面社會心理。
雖然強調媒體人文關懷已有許多年,但瀏覽報紙、電視以及一些新媒體,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可以說低級的缺乏人文關懷的畫面。一些人在給弱勢群體送溫暖時讓其列隊拍照,甚至其中還有未成年人,可以說,好事做得不好。應該說這中間可能有活動組織者的責任,但這也是媒體缺乏人文關懷的極端體現(xiàn)。我們常說給予但不侮辱,這一點我們在做報道時尤其需要注意。
還有一類缺乏人文關懷的情況也經常出現(xiàn)在媒體報道中,就是對一些“強勢”群體缺乏人文關懷。譬如一些媒體對一些名人隱私的挖掘,甚至對一些與新聞事件無關的名人家屬,特別是兒童隱私的過度曝光等,其實有些已經涉嫌違法,但名人往往懾于媒體的話語權,不敢過多追究,也由此造成一些媒體嗜私成性,渾然不覺?!吨袊侣劰ぷ髡呗殬I(yè)道德準則》明確規(guī)定,新聞工作者要“維護采訪報道對象的合法權益,尊重采訪報道對象的正當要求,不揭個人隱私,不誹謗他人”“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一方面我們媒體在新聞報道中應該主動避免對于當事人隱私的過度曝光,另一方面我們在對當事人的采訪涉及隱私問題的時候,應該給予對方充分的提醒,使其對報道的內容、報道程度和由此可能帶來的不利后果,有一個確切的了解,在刊播時,還要注意隱去當事人的真實姓名、對畫面做一些特效處理等,使當事人的人格、尊嚴在報道刊播后不受到傷害,特別是要避免“誤傷”他人。
另外,還有對一些“強勢”群體的報道中,同樣是缺乏人文關懷,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典型的如在一些大型運動會或比賽過后,“逼”一些成功的運動員總結成功經驗,“逼”一些失敗的運動員總結失敗教訓。應該說,有些運動員比較健談,性格比較開放,可能會積極配合,但也有些運動員內向一點,不太善于表達,抑或比賽剛剛結束極度疲勞,或者遭遇失敗過后相當痛苦,此時一些媒體為得到所謂獨家新聞,糾纏不放,不達目的不罷休,甚至是得不到自己“滿意”的答案不罷休,可以說是嚴重缺乏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
現(xiàn)在媒體競爭加劇,一些媒體特別是一些新媒體、自媒體為爭取點擊率和流量,迎合一些不健康心理,過度渲染悲情,甚至渲染色情暴力,不考慮多數(shù)人的觀感,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心理不適,應該說也是一種缺乏人文關懷的表現(xiàn)。如對一些戰(zhàn)爭中、事故中血腥畫面給予過多特寫鏡頭,對一些惡性犯罪分子的出身過度悲情描寫等,都容易給人造成心理不適,而這種“逐臭”“比爛”行為往往比較能刺激人的感官,引起追逐,進而可能引起一些傳統(tǒng)媒體的效仿,尤其需要警醒。從2018年4月9日起,今日頭條、網易新聞、鳳凰新聞、天天快報等四款新聞應用從應用商店暫時下架。次日,由于存在“導向不正、格調低俗”等問題,國家廣電總局責令今日頭條永久關?!皟群巫印笨蛻舳塑浖肮娞?,并要求該公司全面清理類似視聽節(jié)目產品。可以說,這些新媒體之所以被查處,正是因為其唯點擊率是從,缺乏人文關懷,缺乏底線意識,直至觸犯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紅線,自食其果。
還有一種許多時候被忽視的缺乏人文關懷的新聞報道,往往容易造成不良心理暗示,產生負面宣傳效果。如對于一些民工采取極端方式討薪的集中報道,如對一些在特定環(huán)境如公園湖泊、大型橋梁自殺案件的報道等,往往容易對一些有負面心理的人產生心理暗示,進而可能效仿,產生惡性循環(huán)。2011年,由美國預防自殺基金會、安內堡公共政策中心、哥倫比亞大學心理治療中心等十余家組織綜合世界范圍內關于自殺問題的研究表明,某些形式的媒體報道會增加易感人群自殺的可能性。如果媒體報道里詳細描述了自殺方式,或者使用戲劇性的標題或者圖片,或者反復廣泛報道自殺事件并將死亡描繪成壯烈或轟動的事件,都會引發(fā)更多的自殺風險。
應該說,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是媒體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要求,可以從很多方面予以體現(xiàn),需要我們不斷提高相關認知水平,時時關注注意把握,且需要我們根據(jù)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社會心理的變化,在進行相關報道時作出適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