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燕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武威733006)
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yè)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碧岢觥肮そ尘瘛币詠恚@個詞語的熱度不減,成為中國發(fā)展語境中的重要概念,工匠精神代表著追求完美、耐心專注、一絲不茍、不走捷徑的態(tài)度。工匠精神不僅僅適用于制造業(yè)、經濟學、管理學和技術科學等多個角度和技術領域,各行各業(yè)都需要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打造思政課,也是應然之舉。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蘊藏的一塊瑰寶,當前整個社會都在呼喚工匠精神,這反映了人們對精益求精、篤實專注、不懈創(chuàng)新的精神的一種渴望。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匠精神呢?在新的時代弘揚和踐行工匠精神,打造思政課教育教學,須深入把握其內涵和實現(xiàn)途徑。
工匠精神是一個可從多角度理解的范疇,但無論我們怎么去定義這一范疇的內涵,都是指高超的技藝和精湛的技能,嚴謹細致、專注負責的工作態(tài)度,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對職業(yè)的認同感、責任感。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主要包括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等內容。
高校思政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歷來得到了黨和中央的高度重視[1]。思政課教師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和探索,通過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努力探索從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到教學方法的全面創(chuàng)新,受到大學生、思政課任課教師和社會的廣泛歡迎和認可。工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學習價值,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既是提升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舉措,也是傳承中華文化的必然要求,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教育的時代訴求。
用工匠精神扎實打造思想政治理論課,把工匠精神當成一種信仰,把點亮課堂化作一種追求,以課堂為戰(zhàn)場,拼盡全力打贏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zhàn)。
第一,打造一只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總書記對教師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zhí)政的堅定支持者,更好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彼枷胝卫碚撜n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工匠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是提高思政課效果的主要抓手。做好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聚焦思政課教師能力提升,學習與修養(yǎng)、崗位責任與擔當、專業(yè)能力與操守是教師自我發(fā)展的內在必然需求。
加強學習,提高修養(yǎng)。全體思政課教師要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提高認識,將校內外各種培訓與自我提高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學習促進自身素質水平進一步提升。同時,思政課教師唯有把工作看成事業(yè)的社會責任,以體現(xiàn)人的情懷、操守和內心品行,對自己的職業(yè)充滿敬畏,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地追求產品的專業(yè)品位和專業(yè)價值,以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人生意義[2]。
第二,立足教材,挖掘整合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弘揚工匠精神,以思政課綜合改革創(chuàng)新為重要突破口,挖掘整合各學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積極拆除“學校和社會之墻,各學院、各專業(yè)、各部門之墻,教學與科研之墻,教與學之墻”,逐步構建全課程育人格局。更需要廣大創(chuàng)業(yè)者們能夠“匠心獨具”地投身、鉆研和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積極組織教師深入系統(tǒng)研究思政課統(tǒng)編教材,發(fā)揮中央馬工程統(tǒng)編教材優(yōu)勢,鼓勵教師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將教材語言轉換為教學語言,創(chuàng)新學術話語體系,不斷增強理論說服力吸引力。同時開展集體備課,“備理論”“備學生”“備熱點”“備教學方法運用”,遵循教學規(guī)律,貼近學生特點,將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有計劃、分專題地引入課堂,根植于大學生思想深處。
第三,切實改變教育教學觀念,立足以人為本思想,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政課,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及時捕捉當代青年心理動態(tài),準確了解其認知心理、思維特點、學習特征和發(fā)展需求,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地開展課程教學,不斷更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要努力使教學方式方法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才能達到心理認同、邏輯認同、情感認同和思想道德認同。
第四,深化課程內容建設,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增強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政課創(chuàng)新課程內容是根本,同時也離不開鮮活的教育載體與表現(xiàn)形式。思政課“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是導致親和力差,抬頭率低的主要原因。工匠精神就是要求思政課以開放的視野和創(chuàng)新的思路加強思政課建設、推進改革,讓課堂真正“實”起來、“活”起來、“動”起來,需要在改良思政課“配方”、提升教學“工藝”上苦下功夫,這貫穿于每個思政課教師的心中,融匯在每一次的工作實踐里。
合理設計教學內容。我們要建立定期教學研討、集體備課、教學難點問題研究、理論與實踐交互深化、突出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研究等常態(tài)化、基礎性機制,凝練教學內容,幫助教師講深講透重點問題。
創(chuàng)新改進教學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打破單一教學方式,應把傳統(tǒng)教學方式與現(xiàn)代教學方式有機結合起來,把課堂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教學統(tǒng)一起來。課堂教學不能照本宣科,應大力提倡啟發(fā)式、參與式、研究式、互動式教學,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多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鮮活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活躍教學氣氛,啟發(fā)大學生思考;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探索專題講授、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在平等溝通、自由討論、互動交流中推動教學內容真正入腦入心。
第五,以文化自信為引領,做好固本和鑄魂工程。高校思政課教師也要認識到扎根于中華文化積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必然,提升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資源,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深深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須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正如《周易》所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讓思政課以文化的方式和神韻,打造新時期思政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新局面,在文化浸潤中散發(fā)陣陣幽香,文化在星火燎原中熠熠生輝。
探索永無止境,實踐永無止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滿懷信心,把握新的機遇,乘勢而進,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成績,讓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成為青年學生成長的科學指南,內化為他們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底色,為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