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新民
與許多杰出歷史人物有著驚人相似的是,意志堅定、篤守信念的新加坡國父李光耀也是不信奉任何宗教的世界級政治強人。作為華裔家族的一員,不能說小時的李光耀沒有感受一點中國式宗教傳統(tǒng)的熏染。當李光耀還是孩童時,每年清明節(jié)他都要同父親一道去公墓祭拜祖父,在祖父的忌日,家中的粵籍幫傭會擺好供桌,讓父親虔誠地行祭拜禮儀,可以說這在李光耀兒時的生活里鐫刻下了深深記憶。到晚年,李光耀曾回答記者的提問道:“是的,我是個名義上的佛教徒。在大多數(shù)佛寺里,僧人和教徒們打蓮花座,雙手合掌,深呼吸,眼睛完全睜開但是什么也不看,放松。我做不到這些,但是我閉上雙眼,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不同于僧人的效果?!辈贿^,李光耀從來不要求自己的子女做諸如此類的事。他的三個孩子從小受其影響也不信奉任何宗教。李光耀認為:“如果讓我的孩子或讓我相信,墓前祈禱就會得到啟示,世界就會更加善待你,我是根本不會相信的?!币源撕V定的信念,自小浸濡和求學(xué)于英語世界的李光耀,對西方盛行的幾大宗教也從不涉足。直到晚年重病纏身和相濡以沫的妻子去世時,李光耀對上帝或有靈性的世界也沒產(chǎn)生什么興趣或投以特別關(guān)注。2009年,陪伴了李光耀六十二年的妻子在幾次中風后元氣大傷,臥病在床,翌年即與世長辭。李光耀沒有流露太多的傷感,只是一種平靜的悲傷。他坦率地說:“我不大可能會在天堂遇到我的父親或妻子。我的意思是,嗯,出于情感的原因,我們希望骨灰能擺在一起,但是差不多也就這樣了。”李光耀雖不信仰宗教,但他承認宗教信仰的力量。他晚年曾描述道,1983年當他的好朋友、老部長韓瑞生臨終時,他看到韓瑞生和他的家人如何從天主教信仰中汲取力量:“他無所畏懼,我就在他的病床邊上,牧師為他做最后的圣禮。他堅定的宗教信仰來自童年時代,他因為那種信仰,而保持著平和的思想和精神?!倍罟庖约旱木裎拷迨鞘裁茨??他認為自己培養(yǎng)了一種“防御機制”以應(yīng)對人生中的興衰沉浮:“我從所有的危機中幸存下來。我具備一種內(nèi)在的東西幫助我在受到挫折后平復(fù)過來,我不需要信仰一些超自然的東西。”我想,所謂“內(nèi)在的東西”或許就含有李光耀一生堅如磐石的政治信仰。
終其一生,李光耀確乎是一個不信因緣生滅、因果循環(huán)的沒有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但他的政治信仰卻是旗幟鮮明與靈活務(wù)實的,既有古中國儒家文化精神的實用理性,又有古意大利馬基雅維里式的威權(quán)專制。李光耀說:“我算不上一個儒家學(xué)派,我對儒家思想的了解也很膚淺。我只知道尊敬長者、忠實家庭,什么時候?qū)ε笥延兴鶠?,什么時候?qū)φ兴粸椤0凑罩袊说乃枷?,如果有人不尊重我,而我不站出來反擊,就會失去威信?!崩罟庖且粋€舉世聞名的實用主義者,其務(wù)實思想和作風幾與鄧小平相媲美。2010年11月,在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整整三十二年之后,在新加坡河畔的“貴賓廊道”,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與新加坡內(nèi)閣資政李光耀共同為鄧小平紀念碑揭幕。碑上刻有鄧小平的名言“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鄧小平是李光耀一生最佩服的三個政治家之一,他的這句名言,顯然影響了李光耀??梢曋疄槔罟庖芜z囑的《新加坡賴以向前發(fā)展的硬道理》一書,書名中的“Hard Truths”,靈感無疑來自于鄧小平的那句話。而在一次接受美國記者采訪時,李光耀曾當仁不讓地將中國開放之初建立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的專利歸于自己。他告訴記者,1978年11月,鄧小平訪問新加坡時,他向鄧小平提出了這一建議并為鄧小平所接受。他說:“我未接受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等人的指導(dǎo),我只對在現(xiàn)實中行得通的事情感興趣?!彼P(guān)心的是解決人們實實在在的問題:工作掙錢、衣食住行、生兒育女。他既看不上空頭理論家也不屑于取悅大眾,只是固執(zhí)己見,堅持去做自以為對的事情。他一直強調(diào)要保持現(xiàn)實、務(wù)實的頭腦,不要被理論束縛和限制住?!拔也⒉皇钦f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對的,但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一個光榮的目的”。這是李光耀多次向新聞媒體述說的名言。新加坡是個種族混雜、語言與宗教信仰極為復(fù)雜敏感的地區(qū),大部分新加坡人都有自己信仰的某種宗教,像李光耀這樣的無宗教信仰者屬于少數(shù)派。作為早年投身于新加坡獨立與自強偉業(yè)的李光耀,或許沒有宗教信仰對他本人及國家來說是件幸事,因為這使他從一開始就免于被懷疑對某個宗教群體的偏愛傾向。歷史早已證明,政治與宗教攪和在一起,總會演繹出許多人間慘劇與人生悲劇來。事實上,李光耀是從求真務(wù)實、理性實用的視角來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動的,他透過這個視角來審視和管理新加坡這個多元社會的各個方面。這種管理常常需要權(quán)謀者極為嫻熟的政治平衡能力。因為這個島國種族的構(gòu)成,華人占了百分之七十四,馬來人占百分之十三,還有百分之九是印度人,且在過去數(shù)十年間沒什么大的量變。宗教信仰的變動性卻較大,佛教、基督教的信徒在擴張,道教在萎縮,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信徒基本維持不變。從一開始,李光耀就睿智地把新加坡視作一個由多種族的精英管理的社會,“不是一個馬來人的國家,也不是一個華人的國家,更不是一個印度人的國家”,而是一個“每個人、每種語言、每種文化、每種宗教都能找到各自位置,公正平等”的地方。這話是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獨立時,李光耀在致全體公民的誓詞中說的。然而,他也非?,F(xiàn)實地將種族、語言和宗教視為新加坡公民難以交流融合的鴻溝,他領(lǐng)導(dǎo)的新加坡政府采取胡蘿卜加大棒的辦法,極盡努力彌合分歧趨向和諧,盡管施行旨在包容所有差異的強硬政策遭到激烈反對時,他也不改初衷與目的。
新加坡是一個僅兩百萬人口且種族多元的小島,沒有資源,沒有腹地,也沒有共同的語言文化和價值觀,所以他認為新加坡不具備成為一個穩(wěn)定和繁榮的國家的基本要素。這樣的一個“原點”導(dǎo)致了李光耀的觀念中以及新加坡的文化中與生俱來的危機感,也是李光耀和新加坡奉行實用主義的重要淵源。但是當這種危機感被政府幾十年如一日地反復(fù)地述說,哪怕是在新加坡已經(jīng)成為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的時候,它顯然已經(jīng)成為一種政府獲取其正當性的工具性話語。李光耀認為有必要采納西方的法律制度及法治觀念,但是隨時愿意為了某種足夠大的實用的目標而犧牲部分的自由、民主或人權(quán)。這些理念既充分地反映在新加坡的經(jīng)濟策略和制度上,也是影響新加坡經(jīng)濟變遷的決定性力量。李光耀的信仰、信念和意志與其治國理念及政策的取舍密切相連。在治國理念上,他接受的似乎是密爾的謀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福利的整體主義效用觀。在這種觀念之下,個人的效用在必要時應(yīng)該為集體讓路,個人自由通常也只具有有限的工具性價值,而難以成為終極目標。李光耀贊同追求自由公平社會的理想,但從來不認為人在智識上是平等的。相反,他相信人天然地就有天才、普通人和傻瓜之分。而且他相信正是那些接近天才的人和在普通水平之上的人最終決定了未來的事情。李光耀非常相信基因決定論,甚至認為新加坡人的基因不夠優(yōu)秀,一生都在鼓勵年輕已婚的女碩士、博士們?yōu)樾录悠露嗌⒆印_@個信念是他精英治國論的來源,當然他也非常看重教育能給人帶來的改變。他認為國家的競爭首先取決于高效運作的制度和領(lǐng)導(dǎo)團隊,正如他自己和新加坡的成功所示范的那樣。
李光耀不大相信儒家的性善論,不認為人的天性和本能能夠改良,但認為可以通過規(guī)訓(xùn)和管教得到克服。他會看到人性之惡,但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甚至整個精英階層排除在這個分析之外,并不會做太深的反省,而更多的認為自己是高尚的,至少自己的目標始終是高尚的,哪怕有時候手段不是那么高尚,它也可以因為目標的高尚性而得到豁免。英國對新加坡的殖民早在1819年就開始了。對英國殖民政府的觀察,讓李光耀看到了如何相對文明地、溫和地治理國家??梢韵嘈?,他對英國傳統(tǒng)中對個人自由的重視、對私有產(chǎn)權(quán)的保護、對程序正義的恪守有相當?shù)牧私夂驼J可。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軍隊突然占領(lǐng)新加坡,趕走了英國人。在被奴役的三年半時間里,李光耀曾在黑市倒騰過買賣,用嫻熟的英文服務(wù)于占領(lǐng)軍宣傳部門,一心茍于活命的他甚至被虐待押至海灘險遭槍殺。在日軍的殘暴統(tǒng)治之下,他見識了日本人是如何運用權(quán)力的,他看到了權(quán)力的意義,也看到了權(quán)力、政治和政府的密切關(guān)系;他看到了人性之惡,也看到了皮鞭和鐵腕對于管理社會的有效性。這個經(jīng)歷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解釋他對嚴刑峻法、重刑重罰的推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