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更師
摘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目標是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良教學效果,由傳統(tǒng)模式向信息化模式過渡。在學科整合過程中,借助多媒體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豐富他們思維想象,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把握和運用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梢院敛豢鋸埖卣f多媒體教學給了教師施展才能的無限空間,在神奇的電腦幫助下,教師可以任意創(chuàng)作、自由發(fā)揮,可謂“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p>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
筆者經(jīng)過多年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研究、探索、總結,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闡述。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優(yōu)勢
1、信息技術豐富了學生的感情世界,彌補學生感性材料的不足,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鮮活。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的效果,彌補了學生由于知識經(jīng)驗不足而造成的對知識理解有困難的局限。讓南方的孩子看到雪域高原的實景,北方的孩子看到南方魚米之鄉(xiāng)的美麗……生活中缺少的感性材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力量,把遠的拉近,把“生”的變“熟”,把“世界”搬上屏幕,這就是現(xiàn)在的課堂,就是學生多彩的學習內容。在畫面、聲音和優(yōu)美的旋律中,學生的學習充滿了樂趣,讓學生獲得了啟發(fā)、受到熏陶,知識因此變得更加美麗。
2、信息技術通過“人機互動”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得以充分實現(xiàn)。尊重學生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fā)展,“人機互動”讓這種設想變成了現(xiàn)實。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與老師與同學即時溝通,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告訴別人,同時可以分享同學及老師的思考成果,拓展了思維,開闊了眼界,使學習走向開放,走向對話。同時,信息技術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信息容量。為學生搜集、比較、判斷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信息來源,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從此不再是神話。信息技術不僅改變著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改變著學生的生活,改變著學生的未來。
3、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讓因材施教成為可能;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內容的顯現(xiàn)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把教師從繁重的工作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與學生進行“無縫溝通”,把學生共性的問題用實景及時切換到屏幕上,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個性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及時溝通得以解決。特別在知識的鞏固和運用環(huán)節(jié)上,教師可以用知識的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更可以引導學生自己設計有關變式題目,進行網(wǎng)上發(fā)布,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轉化為學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上進行合作。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幾個階段
1、信息技術演示化
這是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最初表現(xiàn)形式,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低層次,也是目前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的方式。教師可以使用現(xiàn)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多媒體素材庫,選擇其中合適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講解中;可以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體制作工具,綜合利用各種教學素材,編寫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清楚地說明講解結構,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或用圖表、動畫等展示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的理論模型等。教師也可以利用模擬軟件或者計算機外接傳感器來演示某些實驗現(xiàn)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這樣,通過合理的設計與選擇,計算機代替了幻燈、投影、粉筆和黑板等傳統(tǒng)媒體,實現(xiàn)了它們無法實現(xiàn)的教育功能,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該層次的教學對信息技術的依賴程度較小,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工具,必要時用一用。學生也只有聽、看,沒有實際操作的機會,因此,仍是被動型的學習。
2.信息技術工具化
操作練習型軟件和計算機輔助測驗軟件,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決定下一步學習的方向,實現(xiàn)了個別輔導式教學。在此層次,計算機軟件實現(xiàn)了教師職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題、評定等,因此,教學的發(fā)生對技術有較強的依賴性。教學能在一定程度上關注學生的個別差異,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根據(jù)不同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個別輔導軟件提供的交互方式也有所不同,體現(xiàn)了不同的教學方法,從而形成了不同模式的個別輔導軟件,反映了利用計算機進行學習時的交互方式,包括操作和練習、對話、游戲、模擬、測試、問題解答等。在此層次,主要采取的教學策略有個別輔導式教學和個別化學習等,雖然教學仍是封閉的、以知識為中心的,但是學生有豐富的和優(yōu)秀軟件相接觸的機會,對學生有較高的積極性,當學習遇到問題時可以向教師或其他學生請教。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進展,在其遇到障礙或問題時,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最后的評價方式仍以測驗為主。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習題,而且做的每一題都能及時得到有效的反饋,真正實現(xiàn)了個性化學習。
3、信息技術任務化
根據(jù)信息技術的特點,課前首先提出真實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通過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來學習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叭蝿镇寗印苯虒W主要由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fā)生。確定問題:讓學生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需要特別注意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協(xié)作學習:讓學生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闡述,以補充、修正、加深對每一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否定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2)。
[2]袁建敏,翟振宏,王玉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方向[J].中小學電教,2004。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實驗中學 7307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