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某職工距離下班時間還有1小時,在未經(jīng)請假的情形下,該職工擅自早退回家。在途中發(fā)生交通事故,其本人沒有責任?,F(xiàn)其申請工傷認定。我們認為,他屬于違反用人單位規(guī)章制度,是應當批評教育的;如果對這種情形也應當認定為工傷,無異于縱容和保護違紀行為,是不道德也是不恰當?shù)?。但是反對意見認為,工傷保險實行無過錯責任,勞動者違紀并不影響對其遭遇的傷害進行工傷認定,因此應當認定為工傷。究竟哪種觀點正確?
陜西讀者 庹先生
庹先生: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guī)定,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法釋[2014]9號)第六條規(guī)定,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認定下列情形為“上下班途中”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1)在合理時間內(nèi)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jīng)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2)在合理時間內(nèi)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3)從事屬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4)在合理時間內(nèi)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但是,根據(jù)這些規(guī)定,仍然難以明確“早退”后受傷應否認定為工傷。實踐中對此問題也存在較大爭議,既有判決早退后受到的傷害不屬于工傷的,也有判決屬于工傷的。
關鍵問題在于,“早退”是否屬于合理的時間,或者說,“早退”后回家的途中是否屬于下班途中。在漢語中,“下班”是指“每天規(guī)定的工作時間結束”。從這個含義來說,“早退”不是下班,當無疑義。之所以將“上下班途中”的某些傷害類型納入工傷保險保障范圍,是基于這些行為是為了用人單位的利益、符合用人單位的利益取向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將“早退”納入工傷范疇,與用人單位的意志不相符合,也不符合社會的積極要求。因此,我們更傾向于認為,此種情形不應納入工傷范疇。
對早退不予認定為工傷,與工傷保險的無過錯責任屬性并不矛盾。這種責任針對的是典型的工傷類型,如在工作崗位上發(fā)生的傷害。上下班途中工傷類型不適用這一責任原則,勞動者違紀并不影響對其遭遇的傷害進行工傷認定,因此應當認定為工傷。條例強調“非本人主要責任的”,恰恰考慮了勞動者的過錯。
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