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多元化的心態(tài)與矛盾的行為選擇
    ——當代大學生民主法治意識調查

    2018-02-06 06:13:24王莉君
    中國青年社會科學 2018年3期
    關鍵詞:被調查者民主問卷

    ■ 王莉君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政法學院,北京 100089)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的報告中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tǒng)一是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為推進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需要提高全民族法治素養(yǎng)和道德素質。由此,在民主法治建設中,社會共同體成員的態(tài)度、觀點、素養(yǎng)對于該共同體的政治實踐具有直接的影響力,有時甚至構成民主法治存續(xù)的關鍵條件。

    在各種群體中,青年的民主法治意識尤其值得研究。青年曾被認為是屬于“沒有話語權”的弱勢群體。但是,自21世紀以來,全球化、信息化等激烈的社會變遷使青年處于前所未有的活躍時期,他們的話語權不斷增大,他們作為獨立先行者的地位和文化反哺作用得到了主流社會更多的認可。與此同時,由于社會生活條件的迅速變化,也容易使青年出現(xiàn)各種群體性心理問題,甚至演變?yōu)閲乐氐纳鐣栴}。青年群體的政治、文化意識已經成為社會學的重要研究對象[1]。在青年群體中,大學生群體又特別具有研究價值。他們兼有知識分子和青年的雙重身份,扮演著備受社會矚目的社會角色。他們中的很多人未來將成為各行各業(yè)的主導力量,他們的行為表現(xiàn)甚至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某些領域的走向。因此,大學生有關民主法治問題的主觀狀態(tài)與行為傾向,既是反映青年群體整體意識的重要樣本,也是判斷民主法治建設未來走向的重要參考因素。

    然而,目前關于當代大學生民主法治意識的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為此,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個案訪談等形式,探尋我國當下大學生對于民主法治問題的主觀意識狀態(tài)。從哲學的角度看,意識有其繁雜的內部結構與精神要素[2]。為便于討論,本文通過三個維度——認知狀況、情感態(tài)度和行為傾向來檢測學生們的民主法治意識。其中,認知狀況是指其對民主法治概念、原理的感知與理解;情感態(tài)度涉及其對民主法治的積極或消極情緒,具體又可分為學習意向、參與意向、評價反應、認同意向;行為傾向則指其對民主法治實踐的反應與準備狀態(tài),具體又可分為表達意識、責任意識,權利意識,規(guī)則意識,程序意識。這三個維度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了整體的意識狀況。

    由于博士研究生、專科生在大學生群體中規(guī)模數量較小,此次調查的對象以統(tǒng)招類大學的本科生為主體、碩士研究生為補充。2014-2015年間,課題組成員面向我國東部、西部、南部、北部、中部等高等教育區(qū)域的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向中國政法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對外經貿大學、首都經貿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吉林大學、福州大學、集美大學等高校發(fā)放問卷500份,收回486份,其中有效問卷共486份,有效回收率為97.2%。2016-2017年間,課題組成員又基于問卷調查情況進行了后續(xù)的訪談,以探究學生在回答問卷時的觀點形成依據。從總體上看,調查對象范圍比較廣泛,其中,不同性別、年齡、年級、專業(yè)、政治面貌、城鄉(xiāng)背景的大學生均占有相當比例,因而也增加了調查樣本的代表性。

    在此,根據實證研究的情況,對當代大學生民主法治意識的構成狀況進行描述與分析。

    一、當代大學生對于民主法治的認知情況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狀況

    問卷調查首先設置了“您如何理解民主?”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將民主理解為“一套公開透明的決策程序”“民主選舉”“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民眾對國家重大事務的參與”“少數服從多數”等選項的問卷數量比重分別為22.4%、21.4%、20.7%、18%、11.3%。這說明學生們更多將民主理解為程序意義上的民主模式。認為民主是“政府為民做主”的比重只有6.2%,說明只有少數學生并未認識到民主與普遍參與權的關系。在2016年底的個案訪談中,大部分學生認為:根據自己所受到的教育以及經驗,民主就是一個眾多意見相互協(xié)調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效的參與”“平等的投票”“充分的知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過,在理解“法治”中的“法”的含義時,學生們卻更傾向“良法之治”的實質法治觀。在回答“對法律的認識”這一題目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民眾的權益”“法律是公平正義的體現(xiàn)”的選擇比重分別達到了32%與29%?!胺蓷l文只是法律的表象,不是法律的實質”的選擇比重為15%。而認為法律就是“國家創(chuàng)制的法律條文”的選擇比重僅占10%,認為“法律應當被無條件服從”僅有4%。在后續(xù)的個案訪談中,有學生對自己的選擇立場解釋如下:民主決策是一個意見形成的過程,而法是這個公共決策過程的產物,因而應具有更多的實質價值取向。

    (二)原理、命題的判斷情況

    1.對法律運作原理的認知狀況

    問卷針對法科學生和非法科學生分別設計了兩個問題。針對法科學生提出的問題是“促使法律職業(y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專業(yè)知識”“經驗”選項的比重分別為47.5%、37.3%。但是,仍有12%的問卷認為“人脈關系”是法律職業(yè)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而這種觀點是明顯違背法治要求與法律職業(yè)倫理的。在2017年初的訪談中,有學生表示:盡管從理論上看,“人脈關系”不應影響法律實踐,但是,“人情社會”的現(xiàn)實對于法律職業(yè)的運作有著無法忽視的影響。

    針對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對法院審判工作的看法”。對此,“法院應依法獨立審判案件”的選項獲得了36.15%的認同比重。這一立場也符合我國憲法以及訴訟法所確立的基本法律原則。不過,“法院獨立審判案件會造成法院權力過大”這一選項仍有18.6%的選擇比重。還有29.81%的被調查者認為,法院審判案件時,應主動幫助當事人收集證據。這說明,非法學專業(yè)的學生對司法審判中的法院中立、誰主張誰舉證原則仍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qū)。

    此次問卷調查還專門考察了學生們對依法行政原則的認知情況。問卷圍繞依法行政的具體事例—政府治理霧霾是否需要法律依據,向學生展開了調查。對此,“政府治理霧霾的行為要在法律的框架之內進行”、“當政府采取限制人們自由的措施時,需要獲得法律的授權”這兩個選項的選擇比重分別達到了49.4%和44%。選擇在治理霧霾時“政府可以采用一切手段”“是否治理霧霾完全取決于政府的意愿”這兩個選項的比重極低,分別為5.2%和1.4%。

    2.對阻礙法治發(fā)展因素的認知狀況

    由于涉及的主題非常復雜,問卷中有關“阻礙法治發(fā)展的因素”的題目將經濟發(fā)展水平、公民守法意識、司法、執(zhí)法狀況、權力意識、人情觀念以及其他等因素列為待選項。調查結果表明,21.2%的學生認為,司法腐敗嚴重影響了中國的法治化進程;20.2%的學生認為,公民守法意識較低是阻礙中國法治發(fā)展的因素;有19.5%的學生認為,中國人對人情關系具有很大的依賴,這阻礙了中國的法治發(fā)展;有16.7%的學生選擇“政府依法行政做得不好”;有13.4%的學生選擇了“權力崇拜太厲害”;選擇“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的學生比例為8.3%,選擇“其他”選項的為7%。2016-2017年間,課題組組織的多次訪談也顯示,學生們更傾向于將國家機關以及大眾無視法律權威的觀念與行為視為“阻礙法治發(fā)展的要素”。

    3.對民主與法治的關系的理解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民主與法治的關系”這一問題時,占37.2%的學生認為“法治可以為民主提供制度保障”,占25.5%的學生認為“沒有民主,法治難以持久”,占16.5%的學生認為“有民主才會有法治”,占13.7%的學生則認為“民主并不一定會帶來法治”,占5.8%的學生選擇了“民主有好壞,法治也有好壞”的判斷,僅有1.3%的學生認為“民主和法治是沖突的”。

    民主與法治在實踐中存在著一種復雜互動關系。法律既要保護民主協(xié)商的各種條件,又要對民主活動所涉及的各種權利與公共利益進行平衡。比如,言論自由是民主協(xié)商的前提條件,但是,法律并不能無限度地保護這一自由。損害他人人格尊嚴的不實言論可能會構成誹謗罪,而超出法律的保護范圍。2013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聯(lián)合頒布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該《解釋》第2條第1項規(guī)定:“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轉發(fā)次數達到五百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刑法第246條第1款規(guī)定的“情節(jié)嚴重”,即可構成誹謗罪。然而,司法解釋的這一規(guī)定是否恰當卻引起了一定的爭議[3]。問卷就此規(guī)定詢問了學生的意見。統(tǒng)計結果顯示:只有5.3%的學生對此沒有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學生都意識到該《解釋》涉及到保護言論自由權、名譽權與維護社會穩(wěn)定這一公共利益之間的復雜關系。但對于如何平衡這些權利與利益之間的關系,學生們的立場有所不同。其中,有35.2%的學生認為,基于打擊網絡謠言、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該《解釋》的規(guī)定是合理的;而占51.6%的學生認為,盡管言論自由應該被適當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本身也應當具有合理的限度。另外,還有7.9%的學生認為,該《解釋》已經造成了對言論自由的侵害。

    二、當代大學生對于民主法治的情感態(tài)度

    (一)學習意向

    從此次問卷調查的情況看,除課堂教學外,學生們獲取民主知識的主要渠道來自于媒體、網絡。鑒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必修課程,通過課堂獲取民主知識不能反映學生對于民主知識的學習主動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僅有14.3%的問卷選擇了“書籍”作為民主知識的來源。閱讀量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對抽象民主政治理論的疏離。

    相較于對民主知識的學習意向,學生們學習法學知識的意愿變現(xiàn)得更為強烈。統(tǒng)計結果顯示,占50.5%的法科學生將“個人興趣”作為選擇學習法律的主要原因,選擇“就業(yè)考慮”的學生占7.9%,選擇“父母要求”的占4.7%,選擇“他人推薦”的占6.8%,而選擇“其他”的占30%。另外,根據統(tǒng)計,占43.4%的非法學專業(yè)學生希望學校開設更多法學類課程,甚至還有35.4%的同學愿意自學法學知識。

    (二)參與意向

    1.民主參與意向

    民主、法治不僅僅是一種靜態(tài)的知識,而且也是一種動態(tài)的實踐。學生們是否具有參與民主法治實踐的意愿,是考察其民主法治意識狀況的一個重要方面。統(tǒng)計結果顯示,對于“是否認為高校學生應參與民主政治活動”這一問題,認為“有責任參與”的學生高達74.2%。然而,與此相對應的是學生們在校內外實際參與民主政治活動的冷漠性與有限性。比如,在參與基層人大代表換屆選舉過程中,除12.1%因未到法定年齡、不能參與基層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的人以外,由于學校動員、組織或者基于隨大流而被動參與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學生比例為23.5%,主動參與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僅僅為5.2%,從未參與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人數比例高達59.3%。另外,除選舉活動以外,參與其他國家治理活動的學生比例也相當低。86%的學生從未參與過任何國家治理活動。

    不僅學生們極少參與國家治理活動,其參與校內治理活動的方式也較為單一、被動。根據調查統(tǒng)計,占48.5%的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方式是評估教師教學質量的活動,而這種活動一般都是由學校行政管理部門組織進行的。另外,沒有參與過任何學校治理活動的比例達到了28.8%。從整體上看,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行為大都停留在學校發(fā)起、組織的活動中,那種出于責任感、以影響學校決策為目的的主動參與治理行為仍然少見。根據后續(xù)的訪談活動,不少學生認為,缺乏通道是自己難以主動參與學校治理的主要原因。

    2.法律參與意向

    就法律活動的參與而言,問卷設計了一個與大學生利益攸關的問題,以此測試學生們參與各種糾紛解決方式的意向:“如果您違反考場紀律,被退學,您會采取什么措施?”從問卷回答情況看,選擇提起行政訴訟的大學生僅僅占9.95%,有42.57%的大學生選擇“行政申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有23.89%的被調查者選擇接受不利決定,有12.86%的被調查者選擇哭訴求情,有5.67%的被調查者選擇信訪,有5.05%的被調查者選擇其他非正式糾紛解決方式。在2017年組織的訪談活動中,有學生認為,之所以不愿意通過訴訟解決這一問題,是因為目前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仍較為含混,在相關的訴訟中學生的勝訴率也比較低。

    (三)評價與認同情況

    1.對民主的評價與認同

    此次問卷調查顯示,盡管高達74.2%的被調查者認為大學生有責任參與民主政治活動,但是,認為民主“很好”的被調查者比例僅為16.5%,有51.4%的學生對民主的評價是有所保留的“還行”態(tài)度。值得注意的是,尚有近20%的同學對民主評價為“說不清”。

    對于我國民主制度的狀況,有47.7%大學生認為“中國民主制度與歐美民主制度各有特點,不可比較”,而認為“中國民主制度與歐美的民主制度有差距,應該向歐美學習”的學生占總數的36.2%,認為“中國的民主制度比歐美的民主制度更優(yōu)越”的觀點僅占4%。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抽象評判,不能定于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敝荚诰S護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與歐美民主制度之間有許多根本性的差異,因而,近50%的學生的認為,我國的民主制度與歐美民主制度之間是不可比較的。但是,仍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我國的民主制度尚有不足。

    除宏觀層面的評價外,問卷還試圖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選擇來反映學生對民主決策方式的接受程度。問卷調查顯示,民主決策方式在評優(yōu)活動中得到了學生們壓倒性的認同,88%的學生認為,對條件等同的同學進行評優(yōu)時,應通過民主投票方式而非班委會討論或老師單方面決定的方式來進行決策。

    2.對法律制度的評價與認同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對于自身權利的法律保護程度的評價,最能夠反映其對法律制度的評價與認同狀況。問卷向學生詢問了其對“目前法律制度是否充分保護了高校學生的權利”的看法。從回答狀況上看,學生對于涉及高校學生權利保護的法律制度評價并不很高。有40.5%的學生認為,現(xiàn)有的制度比較粗放,不能很好地保護學生的權利;有21.3%的學生認為,現(xiàn)有制度存在著較大的空白,難以保護學生的權利。僅有25.8%的學生認為現(xiàn)有的制度是基本健全、能夠保護學生權利的。

    盡管對部分法律制度存在不滿,絕大部分學生仍對我國法治發(fā)展持相當正面的態(tài)度。在回答“中國法治未來發(fā)展前景”的問題時,高達72.9%的受調查者對我國法治發(fā)展前景表示樂觀,也不認為中國的法治化進程會經歷劇烈的社會動蕩。

    三、當代大學生在民主法治活動中的行為傾向

    (一)表達意識

    要參與民主、法治實踐,首先需要參與者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主張。而根據調查統(tǒng)計,當學生對學校和教師有意見時,并沒有太多的學生愿意通過面對面的公開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見。當然,面對面的意見表達并不一定是推進民主討論的唯一途徑,尤其是當這種意見涉及負面評價時。而寫匿名信或網上匿名表達等方式,隱私性更強,但是卻難以形成有效果的公共意見溝通與民主討論。然而,仍有27.2%的被調查者選擇這一方式來表達意見。除此之外,還有24.1%的被調查者選擇不表達自己的觀點。

    (二)權利意識

    權利意識是民主法治意識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人們權利意識淡漠、僅僅將自己看作是服從的客體而非積極的主體時,民主和法治都是難以扎根的。問卷通過考察學生對于學校要求繳費注射疫苗的反應來觀察其權利受到影響時的行為傾向。統(tǒng)計結果顯示:有39.6%的學生在此問題上表現(xiàn)出了較強的權利意識,認為學校要求學生繳費注射疫苗的行為應有合法性。不過,仍有40.7%的學生并不追問學校這一要求的合法性根據,有11%的學生不加反思地采取從眾行為,有8.7%的學生采取不繳費也不注射疫苗的回避行為。之所以如此高比例的被調查者并不直接質疑繳費注射疫苗行為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可能是因為當下疫苗注射的風險仍然是相對較低的。而當被調查者確信自己的利益已經受到損害時,無所作為的比例便大大降低了。當學生面對“如果您購買了一臺三星手機,發(fā)現(xiàn)是假貨,您會怎么辦?”的問題時,只有3.9%的學生在買到假的手機時會選擇自認倒霉。有56%的學生選擇直接與賣家交涉,要求退貨;有36.5%的學生選擇向工商部門或消費者協(xié)會投訴;只有3.6%的學生選擇提起訴訟的方式來維護權利。在2017年的訪談活動中,有學生表示,自己不選擇訴訟方式來維權,是因為直接找賣家交涉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權利救濟途徑。

    (三)理性精神

    當人們參與公共事務時,既應有自主的看法,也應具備一定的理性精神,去為自己的判斷提供妥當的根據。這樣,民主實踐才能激發(fā)人們的公共德行。問卷設計了“您在參加班級委員選舉投票時,首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這一問題,從學生的答題情況來看,大多數被調查者的行為選擇是比較理性的。因為大學中班級委員的職責主要是策劃、組織同學開展各種集體活動。有78%的學生將“組織活動能力”作為班委投票的首要考慮因素,僅有7.8%的被調查者以私人關系作為投票的首要考慮因素。

    (四)規(guī)則意識

    如果各類社會主體都無維護規(guī)則之信念,那么,法律就不能夠發(fā)揮作用。規(guī)則體系的獨立價值在于,它可以增加行為選擇的可預測性,為行為人提供了整體性的行動框架,從而能夠有效地解決社會合作問題[4]。即便承認既有規(guī)則在局部存在不合理之處,人們也不能任意擺脫規(guī)則的拘束,相反仍應遵守規(guī)則,或者以規(guī)則允許的方式爭取對規(guī)則的改變。

    問卷調查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遵守規(guī)則的行為傾向。統(tǒng)計顯示:占48.4%的學生認為《學生守則》是應當遵守的,同時,有44.8%的被調查者認為可以僅“遵守自己認為合理的部分”。另外,還有3.4%的學生以實效為判斷標準,認為無人執(zhí)行的規(guī)則可以置之不理,有3.4%的學生則對《學生守則》采取“無所謂”的冷漠態(tài)度。近半的學生選擇以自己的主觀評價為根據來決定是否遵守規(guī)則、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規(guī)則,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行為傾向。在后續(xù)的訪談中,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之所以會選擇性遵守《學生守則》,是因為有一些守則在實踐中似乎無人重視,也無人督促執(zhí)行。

    (五)程序意識

    現(xiàn)代社會中的法具有鮮明的程序性特征。法律程序以論證過程的自由和平等等價值為指向,它與現(xiàn)代社會的道德秩序以及公共領域中交換意見、人民享有主權等現(xiàn)代性脈絡相符。故此,程序意識也是現(xiàn)代法治意識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問卷通過征詢被調查者對于校外、校內爭議的解決方式的看法,來反映其所具有的程序意識。對于“如果你的親戚朋友遭到暴力強拆,您的建議是什么?”的問題,占63.4%的學生主張,應采用走法律程序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另外,還有27.1%的學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通過擴大輿論、引起高層關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面對“聽證在學校做出對學生不利決定時有何作用”的問題。有28.4%的同學認為聽證程序在學校處分學生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32%的同學認為聽證僅僅“可能”會影響實體處分。另外,仍有高達34.3%的學生對于這一制度缺乏了解。在2016-2017年間的訪談活動中,也有不少學生表示,不太了解本校的聽證制度以及這一制度所蘊含的程序價值。

    四、分析與結論

    根據以上調研資料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的民主法治意識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的態(tài)勢,在某些方面上甚至具有矛盾性:大多數調查對象對民主、法治抱有積極、正面的評價,但同時仍有調查對象對于民主法治現(xiàn)狀表現(xiàn)出不滿情緒;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大學生有責任參與民主治理活動,但是在實際參與時,卻表現(xiàn)出冷漠與疏離感;在行為傾向上,學生們雖然表現(xiàn)出了相當的理性精神與權利意識,但是并沒有表現(xiàn)出較強的規(guī)則意識與表達意識;對于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各種復雜的法律問題,學生們的立場也具有比較明顯的分歧。造成這種心理態(tài)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民主、法制仍需完善是一個重要因素。以有關大學生權利保障與權利救濟的法律制度為例,盡管我國《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學位條例》《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以及《行政訴訟法》《民事訴訟法》等規(guī)范性法律文件對于學生權利的確認、保障與救濟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但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接受教育、使用教育資源的權利、知情權、獲得公正評價權、申訴以及訴訟權利仍缺乏現(xiàn)有法律機制的充分支持[5]。

    其次,高校治理制度的存在一定不足也是一個影響因素。目前我國高校實行“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參與”的治理準則,其中民主參與包括教師與學生的民主參與。但在既有的管理制度下,學生參與高校治理的機會和渠道仍較為有限,其參與權也缺乏充分的組織保障。

    最后,大學生民主法治實踐能力的針對性培養(yǎng)在高校教育體系中仍有所欠缺。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也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是,相關課程的教學方式仍較為刻板單一,也缺乏實踐類課程設置。就法科學生而言,盡管近年來法律診所課等實踐類教學模式在高校有所發(fā)展,但是,由于立法上缺乏對法律診所及診所學生參與法律運作的主體身份確認,加上師資、案件來源渠道、物質保障等方面的局限,診所課程也很難全面滿足學生的實踐需求。大學生參與民主法治實踐的機會有限,進一步引發(fā)了其信心與能力不足等問題。

    應當承認的是,本研究在分析樣本、問卷設計等方面仍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考察結果也會因此受到影響。但是,此次調研結果仍然提示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民主法治意識水平尚有相當提升的空間。如何通過立法的完善、高校教學與管理體制的改革,拓寬大學生參與民主法治實踐的渠道,更好培育大學生的民主法治素養(yǎng),仍是我國制度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 參 考 文 獻 ]

    [1]康 年 鄧 蕾等:《問題研究向學科化研究的轉向——青年研究三十年回顧與展望》,載《社會科學》,2010年第10期。

    [2]胡 瀟:《意識的起源與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34頁。

    [3]李曉明:《誹謗行為是否構罪不應由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評“網絡誹謗”司法解釋》,載《政法論壇》,2014年第1期。

    [4]陳景輝:《實踐理由與法律推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137頁。

    [5]李 真 舒國兵:《依法治國下大學生權利保障的法律機制研究》,載《河北法學》,2017年第11期。

    猜你喜歡
    被調查者民主問卷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一個可供選擇的全隨機化模型
    問卷網
    關于現(xiàn)代民主的幾點思考
    好民主 壞民主
    學習月刊(2015年19期)2015-07-09 03:38:36
    高職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調查報告
    問卷大調查
    問卷你做主
    欲望的位置:論兩種慎議民主取向之爭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調查分析
    米林县| 阿瓦提县| 白城市| 盘山县| 社旗县| 眉山市| 麻阳| 灵武市| 碌曲县| 乌兰县| 永靖县| 甘谷县| 革吉县| 织金县| 贵港市| 周至县| 弥勒县| 金堂县| 津市市| 云阳县| 岳阳市| 河间市| 襄汾县| 扎囊县| 长沙县| 吉安市| 和田县| 肇州县| 南宫市| 九龙县| 牡丹江市| 宜兰市| 正阳县| 南宁市| 岱山县| 精河县| 临海市| 江阴市| 右玉县| 阿克苏市| 临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