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華
摘 要:新教材新穎、實用、思想性強、信息量大,借助多媒體的直觀性,利用視聽感官,給學生直接的感性認識,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fā)學生民族自豪感,激起學生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奮發(fā)學習訴熱情、樹立遠大的理想。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學覺遵守社會公德的好習慣。
關鍵詞:多媒體;直觀性;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是品德與社會性發(fā)展的啟蒙階段,孩子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學習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fā)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審美趣,將其滲透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在課堂上。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呢?筆者認為,巧妙運用多媒體手段,聲、形并茂,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拓寬視野,誘發(fā)情感,可以促進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一、挖掘課文內在的思想性,揭示其中寓含的深意
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絕非強加于學科,游離于學科之外,而是由學科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問題在于教師是否洞悉所教學科的性質,做有心人,全面理解和落實課程標準。一篇好的課文必然是作者情動于中、言溢于表的產物,既然是佳作,總離不開思想深邃,見解精辟,感情真摯,語言優(yōu)美,富于表現力。鉆研教材時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仔細琢磨,反復推敲,真正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中所寓含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廣度,把思想精華所在牢牢抓住,提示闡發(fā),啟發(fā)學生深思。
例如:在教學《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時,先用幻燈片把課文插圖映在屏幕上,再讓學生觀察燈片,同時在右邊打出一系列討論題:這篇課文表現了作者當時怎樣的感情?這段文字,在作者筆下卻十分感人,為什么?在觀察、對比、朗讀、討論中,讓學生咀嚼詞句,不僅能使學生體會到作者運用語言文字的功力,而且在推敲文字表現力的同時,課文里對解放軍深情就和語言因素糅和在一起,滲透到學生的心中。使學生在熟悉人民解放軍事跡的同時,感受到他們的革命主義、愛國主義,深切地理解今天的安定、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這樣,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技能,而且在潛移默化中,逐漸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又如教學《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一文,要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要讓他們明白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怕吃苦的道理。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使他們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感情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或歡樂,或悲哀,或崇敬,或憎惡,語文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創(chuàng)造和渲染氣氛,使學生有身歷其境之感。創(chuàng)設情境的關鍵在于能否采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如小學五年級語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教師可以先放映文中的“湯姆的爸爸”和“湯姆”的對話進行比較。當湯姆釣到一條從未見過的大鱸魚時,爸爸指了指手表對湯姆說:“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現在是晚上10點――離允許釣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蹦敲茨隳??讓學生想想假如自己是湯姆時會怎樣做,從而教育學生要學習湯姆與湯姆爸爸,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三、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是融為一體的,沒有離開語言文字的思想內容,也沒有缺乏思想內容的語言文字。小學語文教材選用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運用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具體形象,或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就要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啟發(fā)學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詞造句的,讓學生感知課文內的具體情節(jié),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讓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比如小學三年級語文的《三袋麥子》,在教學這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語句、畫面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加以必要的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 “開心喊道”、“迫不及待”、“捧起”、“看了又看”、“全種下”、“舔了舔”、“神秘”、“興奮”,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加推敲,讓他們想想這些語句表現了小豬、小牛、小猴的什么思想,并深入領會作者的匠心所在,從他們三個的動作中體會小豬、小牛、小猴高興的心情和不同的做法,從而體會土地爺爺稱贊小猴“你真聰明,你真能干”的思想情感。
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發(fā)揮了課文的感染作用:不貪吃,把少變多,讓別人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知道分享就是快樂的道理。
離開了思想品德的語文教學,是不完整的語文教學。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正確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的關系,在語文教學中恰當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我認為是十分必要的。
孩子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連續(xù)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密切聯系實際,積極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孩子多種品德的形成。如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讓孩子們獲得對社會、對生活的體驗,愉快、積極地生活,形成開朗、進取、活潑的個性品質。開展“學雷鋒、送溫暖”活動,培養(yǎng)孩子們的責任感和同情心,學會關心、學會施舍、學會愛。從而正確引導他們去觀察、去分析、去體驗、去感悟,去獲得對世界最真實的感受,成長為德行良好、人格健全的、一個大寫的人。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傊灰覀兣ν诰蚪滩闹械牡掠蛩?,巧用多媒體,積極滲透,既傳授知識、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又不能放松思想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而且能夠使教學達到最優(yōu)化,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從而也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德忠.關于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快樂閱讀,2016,(22):108.
[2]陳美歐.小學語文教學中巧用多媒體滲透道德教育[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6):177.
[3]許秀清.語文教學滲透德育初探[J].新課程導學,2013,(28):11.
[4]戚遠香.小學語文教學與思想素質教育滲透[N].貴州民族報,2010-04-05(A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