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佳佳 項霞
摘要:本文從認知的視角出發(fā),以隱喻映射和突顯原則為理論指導,針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狗”隱喻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漢英關(guān)于“狗”隱喻存在由狗本質(zhì)特點得到的共性——作為忠誠及虛張聲勢的喻體,以及巨大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個性,體現(xiàn)為漢語“狗”隱喻多用于貶義,而英語“狗”隱喻多用于褒義。
關(guān)鍵詞:隱喻映射 突顯 狗 對比分析
一、引言
1980年,Lakoff和Johnson出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指出隱喻不僅是詞匯運用上的問題,還是人類認知的一種方式。隱喻研究從此擺脫傳統(tǒng)理論的禁錮,正式邁入認知語言學領域。可見隨著隱喻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策略對人類語言發(fā)展的影響。
動物隱喻是人類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語言現(xiàn)象。Koveeses(2002:124)從概念隱喻的層面上提出了“人是動物(human is animal)”的觀點,他認為很多人類行為可以從動物行為通過隱喻的方式來理解(項成東,王茂譯,2009:239)。國內(nèi)外對于動物隱喻的研究較少從認知視角下展開,且研究對象多為針對所有動物,對某一動物的英漢隱喻在認知上的異同研究較為欠缺.
本文將針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狗”隱喻的翻譯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漢英關(guān)于“狗”隱喻存在的共性以及個性,從而探究相應的翻譯策略。對“狗”這一動物隱喻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對于隱喻認知的深入理解并促進外語的學習。
二、英漢“狗”隱喻分析
“狗”用于比喻具有某些特征的人的根本原因,需回歸到“人是動物”這一母隱喻命題。人都是通過熟悉的,具體的事物去認識陌生的,抽象的事物。動物作為人類歷史上長久以來相互依存的生命體,身上的特點以及習性有不少與人類似,而“狗”更是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連,為人類所熟悉,是具體的,所以必然成為人們用于描述陌生抽象的概念時的選擇。通過“人是狗”這一概念隱喻,將狗的某些特性映射到人的身上,促進我們對于人類本身的深入了解。英語與漢語這兩門語言在“狗”隱喻的運用上,其共性及個性如下:
(一)英漢“狗”隱喻的共性
人類生活在一個地球上,進化發(fā)展的歷程大致相同,所以盡管不同民族的文化迥異,各民族仍具有共同的認知基礎。而語言作為認知的重要手段之一,必然也受這些共性的影響而有所相似。動物的本質(zhì)屬性雖然會受地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而存在差異,但基本上還是相同的,因此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狗”隱喻存在共性。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用于比喻人類形象的“狗”的概念隱喻,其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行為特征和性格特征的基礎上:
1.行為特征的映射——虛張聲勢
“狗”的吠叫聲大但往往是虛張聲勢,很少真的去咬人,這一特征用于比喻l生情暴躁、看似兇狠,卻因暴露在外,倒容易對付的人。反之,不吠的狗則可用于比喻表里不一的陰險小人。在英語和漢語中有以這兩個特征來比喻人的用法,如:
(1)會叫的狗不咬人,咬人的狗不叫。
(2)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嘴狠者手軟。)
(3)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提防不吠的狗,小心精致的水。)
2.性格特征的映射——忠誠
狗在中國以及西方國家的認知中一般被當做是忠誠的象征,是人類的好伙伴。因此,在英漢語中用來比喻那些忠心的人,更突顯了“心意之忠”,這些共性則體現(xiàn)了中西方國家對狗的認知在行為及性格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如:
(1)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用于比喻那些知恩圖報或忠誠的人)
(2)die dog for someone(為某人效犬馬之勞)
另外,“狗”貪吃的性格特征在英漢語中都有用于比喻貪婪的人的用法,如:
(1)喂不飽的狗。(用于比喻人的欲壑難平)
(2)The dog that licks ashes trust not with meal.(舔食灰燼的狗不值得給它飯吃。)
(二)英漢“狗”隱喻的個性
隱喻作為特殊而又普遍的語言現(xiàn)象之一,它必然起著語言對于文化的反映與傳遞作用。隱喻是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手段,它傳遞著人類的思想及文化,也就是說文化通過隱喻得到了映射。奈達認為,不同的語言間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文化差異。而其中的隱喻自然也存在著差異。
因此盡管漢語和英語對于“狗”隱喻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共性,但受二者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的影響,這兩種語言在“狗”隱喻的認識及運用上體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
從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上來看,雖然人與“狗”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但“狗”通常被視作卑微的形象。因此在語言運用中,“狗”隱喻往往是用于卑微、兇狠、寄生、低三下四等貶義的比喻,如:
(1)狗眼看人低(用于形容一個人高傲自大,目光短淺看不起人)
(2)狐朋狗友(泛指一些吃喝玩樂、不務正業(yè)的朋友)
(3)狼心狗肺(心腸像狼和狗一樣兇惡狠毒的人)
(4)走狗(比喻受人豢養(yǎng)而幫助作惡的人或阿諛奉承的人)
而相比之下,英美國家受文化的影響,“狗”的忠誠使得他們把“狗”置于一個相對更高的地位。他們把“狗”當作最忠實可靠的朋友,甚至是家庭中的一員,因此在語言的運用中,跟“狗”相關(guān)的隱喻通常都是親切、友好及歡快等中性偏褒義的比喻,如:
(1)a lucky dog(幸運兒)
(2)a top dog(位高權(quán)重的人)
(3)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三、關(guān)于“狗”的隱喻映射的異同分析
從上述的分析及比較中可以得出,英漢兩種語言在“狗”隱喻中的投射存在異同。從投射范圍相同這一點來看,其根本原因是狗的形象、性格、習慣及行為等,這是在地球這一大環(huán)境下狗進化發(fā)展以來本身基本穩(wěn)定的性質(zhì),體現(xiàn)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在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上存在著一定的共性。而這兩種語言投射范圍不同,主要是由于“狗”隱喻的語義突顯的不同:endprint
Lakoff(1993:205-251)指出“正是允許我們把概念的一個方面看作另一個概念的這種系統(tǒng)性要求掩蓋了這個概念的其他方面。通過允許我們聚焦于一個概念的一個方面,隱喻性概念阻止了我們?nèi)プ⒁馀c這個隱喻不和諧的該概念的其他方面?!痹撚^點即語義突顯原則。概念隱喻是選擇性的部分轉(zhuǎn)移。而之所以選擇一個概念的某個方面的含義而非其他方面,這是因為這些突顯的語義通常是某一領域動物長期以來表現(xiàn)最為突出的特征,這在人類的大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特性并體現(xiàn)在語言當中。久而久之,人類的認知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動物認知模式。因此每個隱喻的突顯語義大多來自該動物喻體的顯著特征,也就是Lakoff所說的語義突顯的體現(xiàn)。漢語中因其文化的影響,通常突顯的是狗的卑微,兇狠,寄生等,往往用于貶義。而英語中則多以突顯狗的忠誠,親切等為主,含義往往偏褒義。
四、英漢“狗”隱喻的翻譯策略
針對英漢“狗”隱喻存在的共性及個性,和這兩種語言中該隱喻語義的突顯,在進行“狗”隱喻的翻譯時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一)直接搬用法
當“狗”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體現(xiàn)出共性時,在不影響譯文作者的理解前提下,可以采用直接搬用,按照源語的說法進行直譯,如:
(1)Every dog is a lion at home.(狗是百步王,只在門前兇)
(2)Barking dogs seldom bite.(善吠的狗很少咬人)
(二)替換法
“狗”隱喻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體現(xiàn)出共性時還有兩種情況,即直接搬用不符合目標語的用語習慣或是在目標語中習慣用另一個對象來比喻時,可以用接近含義的詞進行替換,如:
(1)a lazy dog(懶鬼、懶人)
(2)The dog that has been beaten by a stick is afraid of its shadows.(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三)解釋法
當英漢語中的“狗”隱喻體現(xiàn)出個性時,有的隱喻直接搬用反而造成了曲解,也沒有合適可以進行替換,此時應配合語境進行解釋,以保證原句思想傳達的正確與完整,如:
(1)To rain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
(2)The dog days.(大熱天)
總的來說,需熟悉英漢“狗”隱喻的共性和個性,了解其中存在的文化差異,針對不同情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才能更好地把握語言含義的傳遞。
五、結(jié)語
隱喻是一種特殊的語言現(xiàn)象,更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思維及認知方式緊密相連?!叭耸莿游铩笔歉拍铍[喻最普遍的命題之一,“人是狗”不同的映射及語義突顯都體現(xiàn)了認知視角下動物概念的隱喻映射模式。通過以上的對比分析可以得出,動物隱喻的認知映射及語言突顯是相互依存的?!肮贰钡碾[喻在英語和漢語中的運用因為其本身的行為、性格特征等穩(wěn)定因素而存在著一定的共性;又因為彼此的文化背景,生活環(huán)境等的不同,“狗”隱喻在兩種語言中存在一定的個性。
通過分析認知視角下英漢“狗”隱喻的異同,有助于我們在面對“狗”隱喻的翻譯時,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從而深化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于語言的研究,推動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及外語學習的進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