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麗
摘要:詩歌教學作為學生學習語文的必修板塊,在學生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比例,但是小學階段的詩歌教學僅限于皮毛,學生對詩歌的掌握只停留在記憶上。而初中階段的詩歌教學則需要我覺更多深層次的東西。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研究實踐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詩歌教學占有很大比例,詩歌學習包括古詩詞和現(xiàn)代詩兩種類型。古詩詞在考察過程中,不僅僅重視對詩歌的背誦,還要求對詩歌的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風格以及每一句詩歌的深入理解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的深入剖析等等。而且一般而言,學生離當時的時代比較遠,對詩歌中表達的背景認識較抽象,教師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方法把正確的方式傳遞給學生,特別是對作者感情的拿捏,需要學生深入情境,進行細致的揣摩,這對于初中生而言是有很大難度的;而現(xiàn)代詩歌的篇幅相對較長,通常會分為不同的部分,在現(xiàn)代詩的寫作過程中,作者的思想會比較跳躍,而且情感的表達相對比較抽象,通常會借助不同的意象來象征某個東西,所以學生理解起來比較晦澀。
而詩歌學習不僅是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機會,也是提高學生的文學功底和知識儲備的重要途徑,換言之,詩歌學習在語文學習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鑒于詩歌學習本身的情況和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基礎(chǔ),教師必須對詩歌學習的方法進行研究,課堂教學進行改革。通過將詩歌教學內(nèi)容盡可能的轉(zhuǎn)化為學生熟悉的內(nèi)容,通過豐富的課堂形式,依托豐富的課堂教學資料,讓學生對材料進行感知和加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哈把握。因此,對初中語文詩歌教學的實踐和研究成為制約詩歌教學的瓶頸。
1.知人論世,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
初中階段的詩歌學習,相對與小學階段相比,內(nèi)容會更加豐富,詩歌的難度有所增加,對詩歌的翻譯難度有所加大,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平鋪直敘和直接的灌輸,防止學生對詩歌學習失去興趣,所以在詩歌學習之前,要根據(jù)難易程度,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囊龑Ш忘c撥。如果把詩歌直接交給學生討論,可能不僅會影響課堂的效率,而且也達不到課堂教學的目標。
在課堂教學前,鼓勵學生對詩歌的材料進行搜集和整理,為了盡量的減輕學生的負擔,可以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對詩歌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介紹進行資料的整理,然后在詩歌學習過程中進行交流,讓學生對詩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有一個基本的認識,以《天凈沙秋思》為例,學生之前對馬致遠的詩詞接觸的比較少,所以首先要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出了這樣的佳作。當時的元朝統(tǒng)治者實行殘酷的高壓政策,使得熱衷于考功名的馬致遠無法得志,到處漂泊,居無定所,在漂泊途中,覺得自己既沒有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抱負,也沒有留在家人的身邊,才在夕陽西下之際,寫下了這篇佳作。通過對背景知識的介紹,學生就不難想到,在短短的小令當中,作者要表達的是一個飄零天涯的游子的哀愁。全詩僅僅有28個字,但是結(jié)構(gòu)精煉,容量很大。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眾多意象,描繪出了一副凄涼的夕陽秋郊圖。
2.重視詩歌翻譯,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詩歌的表達技巧與表達方式有很大的區(qū)別,而且詩歌都是經(jīng)過作者的精簡和斟酌之后得出的,所以學生在背誦和理解的過程中會存在很大的障礙,詩歌不像現(xiàn)代文表達那么直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的學習難度,所以必須對詩歌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在理解詩歌內(nèi)涵的基礎(chǔ)上,再讓學生對詩歌進行背誦和思想情感的挖掘。以王維的《次北固山下》為例,"次"在這里應該理解為停留,而不是現(xiàn)代文中的次序,也就是作者停留在北固山時所作,這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詩,每一句雖簡短,但是內(nèi)容卻很飽滿。首聯(lián)介紹了旅行途中的基本情況,在蒼茫的北固山下,游客的船在美麗的江水中滑行;頷聯(lián)介紹了江上行船過程中氣勢恢宏的景象;頸聯(lián)對當時太陽沖破云層的情況進行了細致的描寫,也成為了千古傳唱的佳句,最終作者把思想情感落腳到詩歌的結(jié)尾處,不知道雁子何時才能寄來家書,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前三聯(lián)寫景,最后一聯(lián)抒情,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到了遠飛的雁子上。通過對詩歌的逐字逐句的翻譯,才能夠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當時在北固山下看到的美好景象,以及在詩歌最后寄托的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情。
通過對詩歌的翻譯,能夠讓學生對詩歌進行深入的剖析,從而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達到落實和運用的目的。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達到詩歌學習的效果,也能夠改變傳統(tǒng)課堂上沉悶的氣氛,使得學生感受到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偉大情懷,從而提高詩歌教學的課堂教學效果。
3.體悟作者情感,深挖詩歌魅力
所有的作品展示最終都是為情感服務的,而所有作品的情感表達都必須以豐富的內(nèi)容作為作品的依托,所以只有把握好作品的情感,才能夠真正理解作品的內(nèi)涵,感受到作者的寫作的魅力,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所以體悟作者情感,深挖詩歌魅力,是我們在詩歌教學過程中不能忽略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
以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為例,作者雖然以雪為標題,但是實則通過北方壯闊的雪景的描述,來抒發(fā)作者的情感。長城內(nèi)外,茫茫的沒有邊際的雪景,北國的風光、長城、黃河、山嶺、高原,這些在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在雪的印染下變得格外美好。但是在下闋中,作者筆鋒一轉(zhuǎn),在如此美好的江山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都只是過去式,在當前的時代要建功偉業(yè),還要看今天的人們,雖然題目是寫雪景,但是壯闊的雪景背后是作者的恢弘大氣,以及要在新的時代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只有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才能夠讀懂詩歌的魅力,讀懂詩詞的內(nèi)涵。
體悟作者情感,深挖詩歌魅力是建立在對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對作品進行深刻把握的基礎(chǔ)之上的,也只有對詩歌進行抽絲剝筍的研究,才能在詩歌學習過程中感受到詩歌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
4.小結(jié)
在階段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詩歌教學占據(jù)著重要比重,因此對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進行實踐和研究改革是十分必要和有意義的。詩歌學習與現(xiàn)代文學習有很大本質(zhì)的不同,在難度上也明顯增強。通過知人論世,了解詩歌寫作背景;詩歌翻譯;加深對詩歌的理解;體悟作者情感,深挖作品魅力等環(huán)節(jié),能夠?qū)υ姼柽M行一個由淺到深的剖析,從而真正的達到詩歌學習的目的,感受詩歌文化的魅力,解決詩歌教學的瓶頸,改變傳統(tǒng)課堂的弊端,從而為提高初中階段學生的綜合能力提供一個可行性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