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君
摘要:本文試圖從幾個方面談一些粗淺認識,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融入新的教學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教學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研究與思考
對于小學來說,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場所是課堂。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課堂教學都是我們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效率就是師生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教學任務,即投入的時間、精力與“產出”的關系。它是衡量課堂教學實效的一個重要指標,影響著學生作為社會公民必須具備的基本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學生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yǎng)。下面,談談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體會。
一、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如果學生沒有意愿,教師花再多的工夫也是枉然,正如一句俗語所言:“你只能牽馬到水邊,但不能保證它一定飲水”,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普遍關注的一大課題。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策略很多,歸結起來實質不外兩個字,那就是要“吸引”學生。
1、通過做游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把游戲引入課堂,寓教學于游戲中,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自學活動中掌握數(shù)學知識。如:在教學生記大月、小月時,可讓學生拍手朗讀兒歌“一三五七八十臘(臘月指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二月是個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p>
2、設疑問難,激發(fā)興趣
新課教學時,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一定的問題情況,新穎的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恰當?shù)慕虒W手段,教師系統(tǒng)、準確、抑揚頓挫地講解等都可以引發(fā)學生對數(shù)學學習的直接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就能引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索,對疑難問題產生強烈的探索意向,引起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
3、巧設練習,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課堂練習設計得好,不僅鞏固新知識,發(fā)展學生思維,促進智能轉化,而且可以增添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設計練習題力求做到分層練習,形式多樣,講求實效。
現(xiàn)代的教學既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在組織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捕捉學生的眼神、表情、動作等。學生在課堂上想什么、說什么、探索到什么、體驗到什么等成了課堂評價的重點。筆者讓學生自己獨立地做書上的練習。一生突然大聲說:“有一只鴿子的信送不出去。”筆者微笑著詢問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爭先恐后地回答:“15-9?!痹诶蠋熈艚o他們的廣闊的活動空間中,孩子們自己發(fā)現(xiàn)了多余的條件,體現(xiàn)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設想當時筆者如果對貿然出現(xiàn)的聲音立即批評,不僅使那位學生的思維停頓,連其他孩子的學習熱情都會受到影響??梢?,“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師嘴里講出來就不值錢了,一定要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去感受、去體會、去發(fā)現(xiàn)?!?/p>
二、營造良好氛圍,培養(yǎng)學習自信心
愉悅、寬松、民主 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給人以實感的教學情境,這種課堂氛圍能讓學生像生活在最適宜的氣溫下一樣心曠神怡、情緒高漲。通過有效的調控,讓學生始終沉浸在情感和思維暢通交流的課堂氣氛之中,達到課堂教學目的。
1、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要蹲下來,做學生的朋友。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營造一種生動的教學情境,一種平等的對話情境。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對話”,教師和學生不僅僅通過語言進行討論,更主要的是通過心靈進行平等的溝通。
比如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用這樣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
(1)老師也有個想法,可以說一說嗎?
(2)老師也聽明白了,你的意思是……
(3)你愿意告訴同學們你是怎樣想的嗎?
(4)謝謝你,教給我們這個好方法。
(5)老師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愿意再說一遍嗎?在這種狀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自己的良好情感引發(fā)學生積極情感的共鳴,形成隋感交融的氛圍,獲得有效的課堂教學。
2、科學、機智地評價學生
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fā)展。教學中,即使學生答不對問題,教師也不需全盤否定,而是要給予適當?shù)脑u價,讓學生體驗進步。
如“你真會觀察,能不能從側面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什么呢?”“你真會動腦,是否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呢?”這樣來打開學生運用語言、開動腦筋的思路,總結感悟和思考收獲,從而讓學生們的思想一步步走向成熟。
三、關注差異,區(qū)別對待,不搞“一刀切”
《數(shù)學課程標準》指出:讓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無論是在內容安排,教法選擇、學法使用、練習設計以及教學評價等各方面,都要關注每一個或每一類學生的特殊性,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如練習設計時,常常要設計有不同層次的練習,以基本、綜合、開放分別作為各個不同層次的要求,有時同一練習還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力求讓所有的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完成,使每個學生的學習潛力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讓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練習如此,新課則更顯重要,在這點上我體會較深。例在教學“2的乘法口訣”一課,我先出示兩個果盤,每個盤中有2個蘋果,然后提出問題:每盤有幾只蘋果?有幾個2只?2個2只是多少?加法算式?引導寫出乘法算式。表示什么?引導口訣。在教3的乘法口訣時依然采用了同樣的方法,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不再隨著老師思考,仿佛已經會了,調查一下,原來全班學生70%會背乘法口訣,很顯然我雖注重了乘法口訣的形成,但忽略了大部分學生已有的經驗,進行“一刀切”的教學,造成課堂低效。它讓我明白: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才能得到有差異的發(fā)展。
總之,在教學中,只要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內容,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創(chuàng)設情景,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