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加
京杭大運河自隋代開鑿一千多年來,對我國南北地區(qū)間的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qū)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巨大作用,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zhèn),地處蘇魯交界處的臺兒莊就是典型的代表。
臺兒莊是因河而興的城市,歷史上還稱臺莊、臺家莊。臺兒莊運河,史稱泇運河,又稱韓莊運河,是京杭運河山東棗莊段的別稱。它西起微山湖口的韓莊,迤邐東行經(jīng)臺兒莊入江蘇境至泇口處與中運河交匯南下,全長42.5公里。
泇運河的開鑿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后,出于對北京漕運的需要,對元代運河進行整治改造,使京杭運河成為南北運輸?shù)拇髣用}。而朱棣疏通的運河,自徐州至淮安一段是借走黃河水道,遇到洪水泛濫,從江南北上的漕船就無法通行。據(jù)《明史·河渠志》記載,從明嘉靖六年(1527年)至明萬歷三年(1575年),邳州經(jīng)徐州至濟寧運道發(fā)生的“黃河害運”事件,多達十余次。許多漕河大臣,先后上奏朝廷,力諫開鑿泇運河,以“避黃保漕”,徹底解決“黃泛害運”問題。直到萬歷年間,明神宗朱翊鈞才作出開泇決定。開鑿泇運河,從初議到實行至最后完成,幾經(jīng)周折。
最早提出開泇運河的是總河都御史翁大立。據(jù)清雍正三年(1725年)成書的《行水金鑒》記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七月,河決沛縣,決口的河水自考城、虞城、曹縣、單縣、豐縣、沛縣直抵徐州,沿線俱受其害,茶城淤塞,糧船二千余艘在邳州受阻。翁大立遍歷徐州子房山、梁山、境山、地浜溝、馬家橋等地。在摸清情況之后,建議“自馬家橋,經(jīng)利國監(jiān),入泇口,出邳州。”“可別開一河以漕?!币员茳S河運道秦溝、徐呂之險,實現(xiàn)經(jīng)久之策。翁大立召集官員商議,將結(jié)果上奏隆慶皇帝,皇帝下令立刻著手實施。此為開鑿泇河運道芻議之始。但沒過多久,黃河水落,漕運恢復(fù)正常通行,開泇之議遂遭擱置。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暴雨大作,黃河在汶上決口,洪水進入徐州和沛縣,潰漕堤二百里,運道受阻。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總理河道的工部尚書舒應(yīng)龍,為求通泄之途,在微山湖東的韓莊、性義嶺南,繞開需要開鑿石方的葛墟嶺,開了一條通往彭河的20公里支渠,引湖水由彭河入泇河。在李家石橋至萬家莊之間的湖口,筑長8460丈、寬1丈的堤壩,渠口創(chuàng)建石閘以備蓄泄。這項泇運河開鑿史上最早的工程,為后來的開泇奠定了基礎(chǔ),舒應(yīng)龍因此成為開泇第一人。
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黃河在黃堌口決口后南徙,鎮(zhèn)口淤塞,徐州、呂梁二洪河段的河水干涸。這期間,朝廷在分黃導(dǎo)淮上用力甚大,開李吉口、小浮橋及鎮(zhèn)口以下的舊道,建閘接引黃河水濟運??墒牵驗辄S河水泥沙含量高,河道疏浚不久即淤塞,有人提出這樣做不是長久之計。次年三月,工科給事中楊應(yīng)文、吏科給事中楊廷蘭,請求開挖泇河。他們在奏折中分析了開泇的地理優(yōu)勢和可行性。他們的上疏,引起朝廷重視。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總河都御史劉東星,夏鎮(zhèn)分司梅守相,提議繼續(xù)韓莊未竟的工程,疏浚微山湖東已開的支河,上通西柳莊,下接韓莊,以避微山湖口“突遇狂飆,未免敗沒”之險;東南方向萬家莊、臺家莊、侯家灣、良城等“山岡高阜,多砂姜石塊,極難為工”處,力鑿成河,以接泇口,輕小糧船可以通行。他們的奏議,得到批準,因為當年水勢太大而沒能施工。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工部覆直隸巡按御史佴祺,復(fù)請開泇河??偤佣加穭|星,奉旨來到?jīng)v河工地,不問淺狹難易,堅持向前推進,開通了最難施工的河段,并在巨梁橋建石閘一座,德勝、萬年、萬家莊各建草閘一座,使泇運河道的基本走向由此定型。
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黃河再次大決單縣蘇家莊及曹縣樓堤,沖沛縣四鋪口太行堤,形成百年不遇的洪災(zāi)。四月,工部右侍郎李化龍總理河道,復(fù)議開泇河,以避河險。次年正月,李化龍上奏開泇之利,提出六善二不疑:“泇河開而運不借河,河水有無聽之,善一。以二百六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黃河,善二。運不借河,則我為政得以熟察機宜而治之,善三。估費二十萬金,開河二百六十里,視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開河必行招募,春荒役興,麥熟人散,富民不擾,窮民得以養(yǎng),善五。糧船過洪,必約春盡,實畏河漲,運入泇河,朝暮無妨,善六。為陵捍患,為民御災(zāi),無疑者一。徐州向苦洪水,泇河既開,則徐民之為魚者亦少,無疑者二?!泵魃褡谡J為這是長久之計,下令立即開工。至此泇運河全部建成。
從隆慶年間翁大立提議開泇,到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泇運河全線通航,中間經(jīng)歷了30多年時間。這段航道的開通,使京杭大運河的通航時間,每年增加90天,航程縮短3天,經(jīng)泇運河北上的漕船,每年在7700~8000艘,運送漕糧420萬石。這使得京杭大運河真正成為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命脈。同時,也給沿線的臺兒莊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fā)展機遇。
泇運河與臺兒莊城
泇運河開鑿之前,臺兒莊只是一個普通的集鎮(zhèn)。泇運河開通之后,臺兒莊成了運河重鎮(zhèn),接任李化龍總理河道的工部右侍郎曹時聘,上疏朝廷,請求在臺兒莊運河沿線置郵驛、設(shè)兵巡、增河官、立公署,獲得萬歷皇帝的應(yīng)允,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臺兒莊開始筑城,清代又進行過三次重修。
清順治四年(1647年),兗東道兵備副使蔣鳴玉倡導(dǎo)重建臺兒莊城,由縣丞雷烇負責,次年竣工,當時的臺兒莊隸屬嶧縣管轄。第二次筑城是在康熙年間。據(jù)《嶧縣志》記載:“康熙間,黃河決,花山徐邳災(zāi),漕運中梗?!笨滴跄涎玻晃幻胁茏孕碌泥l(xiāng)紳,率數(shù)州十萬士民迎鑾吁恩,并進河圖?!翱谖鏊紨?shù)千言”。康熙“即敕河臣覆勘,給幣修筑”。這時的臺兒莊城,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1.25公里。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決口,殃及臺兒莊,多處城墻坍塌。一些土墻民房,基本沒有剩下。清咸豐七年(1857 年),由地方圩練長尤訓(xùn)光發(fā)起募捐,再次筑城。這一次修筑的城墻,墻體約高4米、寬3米,磚墻內(nèi)筑土坯,城外有10米寬的護城河。臺兒莊城,建有城門6座,東門叫“仰生”,意思是官府、官員,仰仗眾生而存在;西門叫“臺城舊志”,表明它是舊城的標志;北門為“中正”,意為中正仁和;小北門曰“承恩湛露”,意為蒙承上蒼恩典,享受豐沛的雨露;南門叫“惠迪吉”,意思是,順從天道就能吉利;小南門叫“迎祥”,意思是迎來吉祥。東南西北四個正門均建有兩層門樓,上為崗樓垛口,下為通道,城墻上面可行駛大車。endprint
泇運河解決了黃泛阻運的漕運難題,但是,從微山湖到臺兒莊的42.5公里河道,西高東低,微山湖的湖底比臺兒莊高7米,落差巨大,水流下泄快,無法滿足通航需要。為了解決水源下泄影響航運難題,萬歷年間,在韓莊至臺兒莊之間,自西向東依次建起韓莊、德勝、張莊、萬年、丁廟、頓莊、侯遷、臺兒莊八座斗門式船閘。
因此,臺兒莊成了中轉(zhuǎn)南北貨物的水旱碼頭,全國各地的商客在此停留,再加上官府和商家的進駐,使臺兒莊人口猛增,商貿(mào)繁榮,成為嶧縣40個集鎮(zhèn)之首。光緒《嶧縣志》載:“自泇河既導(dǎo),而東南財糈跨江絕淮,鱗次仰沫者,凡四百萬有奇”,臺兒莊“遂為國家要害”。每年經(jīng)過臺兒莊的漕船和商船,多達10萬艘。江浙、湖廣一帶的竹木、瓷器、絲綢、茶葉、蔗糖、稻米、紙張、桐油、工藝品、棉布、水果等,紛紛運抵臺兒莊碼頭向周邊批發(fā),北方的山果、木材、藥材、皮張、雜糧、油、麻、煙草、煤炭等也由臺兒莊中轉(zhuǎn)南下。四方商人和周邊的農(nóng)村人口也紛紛向這個新興的城鎮(zhèn)遷居,加上碼頭搬運、纖夫、水手、官員、僧侶、游客和駐軍,使城里人口迅速增加。
清代乾嘉時期,臺兒莊北的民營煤窯時有增置,每年有“數(shù)百萬石”的煤炭通過臺兒莊運河,供應(yīng)京津冀一帶。道光之后,嶧縣的煤炭出境,皆由臺兒莊水路北上或南下。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嶧縣中興煤礦公司在臺兒莊運河沿岸建設(shè)煤炭專用碼頭,把煤焦發(fā)往淮陰、鎮(zhèn)江、上海、浙江等地。1912年,中興公司投資興建的臺棗鐵路竣工,隨后在臺兒莊設(shè)置了貯煤場,建立煤炭周轉(zhuǎn)基地,臺兒莊運河碼頭形成了水陸聯(lián)運的格局,煤炭吞吐量每年達80萬噸。
臺兒莊運河的開通,對保證京杭大運河通暢、漕糧北運以及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臺兒莊借運河之利而繁榮,一舉成為水陸重鎮(zhèn)。清代康乾時期,每年有將近萬艘漕船和數(shù)萬艘商船在臺兒莊等待過閘,大量船民和商販匯集臺兒莊,繁盛了市場,給當?shù)鼐用裉峁┝私?jīng)商機會,改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他們由農(nóng)從商、從工、從漁、從運,使“約臺之民,商賈過半”,臺兒莊成為繁華的運河樞紐城市?!叭胍?,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被稱為“天下第一莊”。
歷代對臺兒莊運河的整治
然而,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逐步撤銷了臺兒莊運河上的管理機構(gòu),使這條運道長期處于失修、失控狀態(tài)。臺兒莊運河的嚴重淤塞,不僅限制通航,而且使其防洪、泄洪能力大大降低,兩岸人民深受其害。
辛亥革命后,由于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政府很難投入精力和財力根治運河。1914年,在濟寧成立了山東南運河疏浚事宜籌辦處,曾對臺兒莊運河實行過勘查測繪。1931年山東省建設(shè)廳運河工程局曾擬定整理運河工程計劃,把整理韓莊至臺兒莊運道以備排洪列為第一期工程,但并未實施。1947年,山東南運河工程開工,1月16日,山東省在徐州成立南運河復(fù)堤工程處;3月9日,在臺兒莊設(shè)第一工務(wù)段;3月18日,臺兒莊至韓莊段開工,至次年1月5日竣工,臺兒莊運河兩岸復(fù)堤各31公里,完成土方約27萬立方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變運河水害為水利,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臺兒莊運河兩岸人民,開始了艱苦的治河斗爭。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到1957年,對臺兒莊運河進行了勘測規(guī)劃和初步治理。1958年至2000年,臺兒莊運河進行了多次大規(guī)模治理。
1959年,臺兒莊運河改道城外,城內(nèi)留下了3公里的古運河。1972年,國家投資建成了臺兒莊節(jié)制閘和臺兒莊船閘。
1991—1995年“八五”期間,國家再次安排實施了臺兒莊運河擴大治理工程和航運工程,進一步擴挖了河槽,培修加固了河堤,建成了啟閉技術(shù)先進的臺兒莊二級船閘。
1996—2000年,為徹底改善臺兒莊運河的通航條件,國家計委批準了京杭運河續(xù)建工程濟寧至臺兒莊段可行性研究報告,臺兒莊運河再次得到大規(guī)模的綜合治理。續(xù)建工程棗莊段主要包括萬年閘樞紐、航道開挖、港口建設(shè)及其他附屬工程。
臺兒莊運河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大規(guī)模治理,如今已成為一條具有防洪排澇、引水灌溉、輸水送水、發(fā)展航運和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的新型河道,并取得了巨大的經(jīng)濟、社會和生態(tài)效益,為造福魯南人民,促進臺兒莊經(jīng)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如今,隨著國家南水北調(diào)工程的實施,臺兒莊運河更是迎來了千載難逢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機遇。臺兒莊作為京杭大運河全線1794公里南北大動脈在長江以北的第九個階梯,如今主航道全線達到千噸級船只常年暢通無阻的三級標準,萬年閘和臺兒莊兩座船閘均為國家二級標準,年通過能力3000萬噸,成了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和“全國文明樣板航道”。
重建臺兒莊古城
歷史上的臺兒莊是一座商旅所萃、居民饒給的運河名城,它形成于漢,發(fā)展于元,繁盛于明清,據(jù)《嶧縣志》記載:“臺(兒)莊跨漕渠,當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饒給,村鎮(zhèn)之大,甲于一邑,俗稱‘天下第一莊”,呈現(xiàn)出“商賈迤邐,一河漁火,歌聲十里,夜不罷市”的繁榮景象。
同時,臺兒莊也是戰(zhàn)略要地,是徐州的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春發(fā)生的臺兒莊大戰(zhàn),使這座古城化為廢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臺兒莊古城區(qū)一直是蘭陵縣和臺兒莊區(qū)政權(quán)所在地,舊城的老居民區(qū)依然保持著古樸自然的陳舊落后面貌,開發(fā)重建臺兒莊古城,成了臺兒莊幾代人的夢想。2008年4月8日,在紀念臺兒莊大戰(zhàn)勝利70周年的活動上,棗莊市正式宣布,啟動臺兒莊古城重建工作。
臺兒莊運河被稱為“活著的運河”,是因為臺兒莊城中有一段河,因其形如彎月,被人們叫作“月河”。它是1959年京杭大運河臺兒莊段改道城外時留下的,全長3公里。由于古街保存完好,而且生活氣息濃郁,留有明清風貌,世界旅游組織稱為“京杭大運河僅存”的清代文化遺產(chǎn),丹麥旅游專家彼德森曾說:“我夢寐以求的中國大運河就該是這個樣子?!?/p>
依河重建的臺兒莊古城規(guī)劃面積2平方公里,包括11個功能分區(qū)、8大景區(qū)和29個景點,按照“大戰(zhàn)故地、運河古城、江北水鄉(xiāng)、時尚生活”的定位,遵循“留古、復(fù)古、揚古、用古”的理念,將保存下來的大戰(zhàn)遺址、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chǎn)科學地進行修復(fù)。它集“運河文化”和“大戰(zhàn)文化”為一城,融“齊魯豪情”和“江南韻致”為一域,極具人文魅力。臺兒莊古城建成開放后,為棗莊市打造江北水鄉(xiāng)城市品牌、發(fā)展旅游業(yè)增添了最為靚麗的黃金景點和產(chǎn)業(yè)龍頭。它更是與華沙同屬世界上僅有的兩座因二戰(zhàn)炮火毀壞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重建的城市。
目前,臺兒莊古城已經(jīng)成為國內(nèi)外知名的5A級景區(qū),年接待游客突破500萬人次,被命名為全國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全國首個國家文化遺產(chǎn)公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