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寧
摘要:世界古代史是在歷史本科大一新生中開設的主干課程之一,內容既古又多,再加之,學生對學習內容十分陌生,學習起來十分困難。史料教學的引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通過編寫史料集、在課堂中引入史料教學、在課后訓練和田野調查中強化史料意識、改革課程考核模式和命題方式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為之后的專業(yè)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史料教學;世界古代史;應用與方法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培養(yǎng)史學專業(yè)學生的素養(yǎng)和能力成為史學教育的核心內容。歷史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重心不再是歷史知識的積累,而是學會尋找歷史真實的能力。作為一名世界古代史教師,如何認識世界古代史課程的特點及教學中的困難?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這些問題是我始終關注的課題。
一、世界古代史課程的特點及其困難
世界古代史是在歷史本科專業(yè)主干課程之一,也是同學們普遍反映較為難學的一門課程。之所以難,是由該課程自身的特點決定的。世界古代史課程的第一個特點是既古又多。其研究的內容是早期人類的歷史,距今年代久遠,且時間跨度大,自三百萬年前人類的產生,一直到十五世紀前后,內容紛繁復雜。再加上,上古時期的自然環(huán)境、經濟和文化發(fā)展程度均與當前有巨大差異,因此,學生理解起來十分困難。第二個特點是陌生。初、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鮮有涉及相關內容,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僅有必修一的第五課《古代希臘民主政治》、第六課《羅馬法的起源于發(fā)展》、探究活動課《“黑暗”的西歐中世紀——歷史素材閱讀與研討》和必修三第十一課《希臘先哲的精神覺醒》四課涉及世界古代史的內容,因此,對于學生而言,這門課程可以說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事件名和概念,使同學們學習起來倍感困難。
然而,該課程的學習對于大一新生而言又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該課程是歷史本科生的入門專業(yè)基礎課程,該課程學習的效果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興趣和信心;另一方面,由于大一是同學們適應大學生活的過渡期,也是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階段,一旦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一定的自學能力,之后的專業(yè)學習將會受到極大影響。
與此同時,當前高校的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卻普遍存在教學觀念和方法陳舊、考核評價體系單一等問題。針對教學中的這一實際情況,筆者嘗試對世界古代史課程進行教學改革,通過引入史料教學,將教學方式從以講授為主改為以引導為主,將教學重點由知識點的教學轉為能力的培養(yǎng),將評價模式自重結果變?yōu)橹剡^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史料教學的概念和價值
史料是歷史的載體,是“過去人類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跡,有證據(jù)流傳至今日者也”(1)。對于歷史研究而言,史料的意義不言而喻。托波爾斯便指出,史料是“歷史認識的一切來源”。而史學教育對于史料的重視則是從上個世紀開始的。20世紀70年代,英國歷史教學界在“新歷史”思潮的影響下提出了史料教學方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探究活動來探討歷史問題,習得并掌握一定的歷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歷史觀和價值觀?!保?)
與以往的有史料的教學不同,史料教學不單用史料說明歷史結論,更注重挖掘史料自身價值,通過史料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因此,史料教學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念等方面均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國內歷史學教育界同行很早就開始關注史料教學方法,并將其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具體到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課程而言,史料教學的應用卻長期裹足不前。究其原因,既有主觀方面對史料的重視程度不夠,也有一些客觀原因,如:世界史史料涉及的語言種類繁多、國內能夠獲得的原始文獻有限、教學者的外語水平的限制等。
三、世界古代史課程中應用史料教學的方法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既要正視這些實際的困難,又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那么,究竟應該如何在世界古代史課程中推動改革,實施史料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四個方面努力:
其一,根據(jù)教學實際情況選編史料集。當前的本科教學過程中主要使用的教材有兩種,一種是吳于廑和齊世榮主編的六卷本的《世界史》中的古代史編(上、下),另一種則是高教出版社16年出版的馬工程教材《世界古代史》(上、下)。遺憾的是,兩套教材均沒有對各國、各地區(qū)的基本史料加以介紹。出于精煉的目的,教材當中也沒有引用史料,說明觀點的由來。所幸的是,建國以來,國內已經出版了多種史料集選編,如:1959年北京師大和吉林師大合編的《世界古代史史料選輯》(上、下)、1980年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纂的《世界古代史資料選輯》、1999年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編寫的《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資料選集》等。近些年來,各國一手史料的翻譯速度也在不斷加速當中。這些翻譯成果有效彌補了世界古代史教學中史料的缺失問題,為當前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便利。雖然當前世界古代史課程教學一線的老師各有自己研究的領域和擅長的外語種類,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語言,但是,我們可以以這些已經翻譯過來的資料為基礎,從中精選出符合教育需要的內容,編訂適合教學需要的史料集,為教學服務。
其二,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史料的運用和分析。在教學過程中,在每一相關地區(qū)的講述過程中,介紹相關的核心史料,使學生對該地區(qū)的史料概況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在重、難點問題的講授中,注意精選史料,引入課堂,通過史料分析,幫助學生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其三,在課后訓練和田野調查環(huán)節(jié)強化史料教學效果。除了課堂教學以外,課后訓練部分也應當加強史料的閱讀和分析。這一方面可以擴大課堂的容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習慣。任課老師可以在課后提出問題,指導學生搜集、整理相關史料,并讓同學們帶著問題進行史料閱讀。此外,田野調查也是彌補傳統(tǒng)文獻資料不足的重要渠道,應當鼓勵同學們積極參與。通過參與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們更加直接地接觸文獻材料以外的史料,從而加深對對史料認識。
其四,改革考核方式和考試命題模式。全面引入史料教學的同時,也應該對課程考核和命題模式進行改革,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在考核方式方面,應當將課堂活躍度、課后訓練的情況作為平時成績計分的主要依據(jù)納入考核范圍,以督促同學們更加主動、自覺地參與課堂及更好地完成課后訓練。在考試命題模式方面,也應該相應地增加史料分析、史料來源例舉等相關內容,提高學生對史料的重視程度并自覺培養(yǎng)史料分析的能力。
每一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特點。按照課程特點進行教學是對專業(yè)任課教師的基本要求。世界古代史的特點決定了其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史料教學的必要性。通過在課堂中引入史料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在課后學習中引入史料教學,培養(yǎng)學生搜集、整理史料的能力,幫助他們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和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考核方式和考試命題模式的改革,建立激勵機制,督促同學們更好地完成專業(yè)學習任務。雖然在世界古代史課程當中引入史料教學勢在必行,且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具體操作的細節(jié)落實方面,仍需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總結經驗、教訓,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注釋: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39頁。
陳新民:《英國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經驗及啟示》,《歷史教學》,2002年第11期,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