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朝群
摘要: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根據學科角度預期的教學目標往往會隨教學過程的展開而發(fā)生預期之外的變化。本文所提的有效生成即強調教師生成性的教取代靜態(tài)預設的教,學生生成性的學取代被動接受的學,師生原有認知經驗通過互動對話交流生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學成”取代“教成”。在這一內涵的認識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高專語文生成式教學的基本要素和教師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內涵;特點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布魯姆指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指導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具體而言,就是用某種特殊方式,描述在教與學雙邊活動實踐后,學生應當能做些什么,或學生應具備哪些特征。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是關鍵所在。教師的預設是基于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學科內容的框架建構,剛性的預設與柔性的生成需要有機統一,最終的課堂教學目標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對話交流生成的。
只有語文教師充分了解并掌握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的內涵和特點,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水平,實現師生共進的目標。
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方向是要改變傳統教學中重視從上而下的影響,忽視從下而上的影響這種做法,做到“以學定教”。教師的預設是起點,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它的制定不應當成為主導教學的唯一標準。學生不是空的容器,是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這一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從“生”到“成”獲得個體化知識的過程。
葉圣陶早在1962年就提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一思想正是通過研究“怎么教”抵達“教什么”,最終達到“不需要教”。這正是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的宗旨。而葉老教育思想中的優(yōu)化教學過程使學生養(yǎng)成好的自學習慣、閱讀習慣和寫作習慣也正是語文教學宗旨所在。
一、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的內涵
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根據學科角度預期的教學目標會隨教學過程的展開而發(fā)生預期之外的變化。教學目標的有效生成就是教師生成性的教取代靜態(tài)預設的教,學生生成性的學取代被動接受的學,師生原有認知經驗通過互動對話交流生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學成”取代“教成”。
二、語文教學目標有效生成的特點
(一)生成式教學的基本要素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生成式教學的綱領性指南。它是在開放的課堂中不斷生成的,目標的制定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原則,目標中需尊重學生合理的多元的文本解讀。目標表述應邏輯清楚、全面,細化可操作,與內容一致。避免進入目標虛化、片面化、形式化的誤區(qū)。
2.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謹慎,采用什么,不采用什么,全在教師的運籌帷幄之中。教學內容要與目標一致,要有廣闊的教學資源視野,有適當的操作方法對應。根據學科特點具體落實在聽、說、讀、寫四方面訓練的整合。
(1)教師板書與學生板書相結合
如教師可以板書課文思路結構導圖,學生也可以嘗試,兩者進行對比。黑板不同于ppt,它最大的優(yōu)點是內容預設性和生成性兼具。教師也可以板書重點語段,關鍵詞,甚至畫出與內容相關的簡筆畫,要求學生的板書可以呈現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要求學生寫出《聲聲慢》中核心意象和它們的修飾詞;要求學生默寫上一節(jié)課內容的關鍵詞,這些都是即時生成的課堂重要信息。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各種感官狀態(tài)被調動。
(2)教師語言表達和學生語言表達相結合
教師需在課堂上斟酌自己的教學語言,提示、啟發(fā)學生,向學生直接發(fā)問,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不能為了所謂效率,用教師的一言堂替代學生的語言表達,“目中有人”,以學生為本,方能使師生雙方“說”這一能力得到鍛煉。
(3)教師和學生的雙邊聆聽相結合
“聽”,異體字為“聽”,形聲字,本字從耳德,壬(tìng)聲。從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簡化為“聽”?!抖Y記·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可見只有用心方能聽好,才能訓練師生的思維,善聽是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只有善于捕捉對方語言中的核心要素,才能理解并準確地做出回應。
(4)教師范讀和學生的朗讀相結合
朗讀,是把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語文學習中朗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讀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傳遞情感,獲得思想啟迪。一篇好文章,經過朗讀演繹后,一般比自己無聲閱讀的效果更顯著。學生的讀亦有多種形式,有齊讀、分小組讀,分角色讀,一人一段接讀等等,師與生也可以合作讀,我相信,經過用心的而設計,朗讀一定能夠成為語文課堂上一道清澈的小溪,潤澤心靈,啟迪智慧。
3.教學活動(權責分明的活動)
教師在教學目標有效生成活動中,合理引導、智慧啟迪、思維點撥,學生在其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自主合作。
教師要明確師生課堂扮演的角色,更具體的就是明確雙方權責,做到情境與問題意識配合,閱讀和思維鍛煉配合,互動和引導配合,練習和反饋配合。教師追求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才能不斷促進課堂符合靈活、開放的特點,才能做到更好地有效生成。
4.教學評價指標
(1)關注學生的發(fā)展
評價需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否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培養(yǎng),是否有利于今后語言文字的學習,學生從課堂學習中是否感受到有益、有趣、甚至有震撼,學生在一節(jié)課結束后所學內容對他是否仍有影響力。
(2)積極的師生交流
語文教師應努力做一名駕馭語言的高手,講述時用豐富、藝術、趣味、幽默的語言、靈活的體態(tài)語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語文教師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在互動時通過體察學生的表情去揣摩學生的情感訴求,主動做出及時的語言或表情動作的回應;語文教師須有掌控課堂的能力,在交流遇到瓶頸時能冷靜做出處理,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能根據情境做出快速反應和處理,不讓學生產生進一步的迷惑。
(3)靈活的教學方法
語文教師不以單一教學方法貫穿始終,交錯使用如講授法、小組合作討論法、練習法、問
答法、辯論法、比較法、演課本劇等教學方法。
(4)有效的課堂管理行為
有效的課堂管理行為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首先是備課時對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合理設計,其次是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第三是教師與學生交流時具備一定的智慧策略。
(二)生成式教學的教師策略
1.教師應具備強烈的人本精神
學生不是空的容器,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生命,教師要思考一堂課四十分鐘左右能夠讓他獲得什么。教師尊重學生這一生命個體,摒棄滿堂灌的做法;以人為本,以人的終身發(fā)展為要務,去思考一節(jié)課的設計,去形成自己的教育觀。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謀略,手中有辦法。林語堂先生在《讀書的藝術》中曾說過:“因為學堂假定你們不會讀書,不肯讀書,所以把你們關在課堂,請你們靜坐,用注射、灌輸的形式,由教員將知識注射入你們的腦殼里。無如常人頭顱都是不透水的,所以只是注射普通不大成功。但是比如依我方法,假定你們是會看書,要看書,由被動式改為發(fā)動式的,給你們充分自由看書的機會,這個成效如何呢?”這個道理對我們語文教師的教學啟發(fā)是十分深刻。
2.教師的思維方式要改變
從馬克思開始,西方哲學認為思維方式主要有兩種:即本質主義思維與生成性思維。本質主義思維是客觀主義、理性主義、實體主義思維,其本質是對生活或現實的人的簡化、遺忘和抽象。
生成性思維是一種認為事物及其本質是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生成的而不是在發(fā)展之前就存在的思維模式。具體反映在教學上,教師的思維方式要由單向型向多維型轉變,經驗型向邏輯型轉變,理智型向情感型轉變,認知型向實踐型轉變。當然,教師的思維方式不可能只有一種且一成不變,在多元文化、交往對話、建構生成、平等合作等現代理念的沖擊下,教師原先占主體的思維方式需要取其精華,并主動適應新形勢的要求,主動轉變,以掌握更為多元、豐富的思維方式為教學服務。
新時代課程改革實踐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師的思維方式必須由機械、簡單向動態(tài)的、生成的、綜合滲透的思維方式轉化。這樣更接近課堂教學的真實面貌,更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有意義、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有利于基礎教育改革理念的實現。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改善教師的思維品質,提高思維能力水平,有助于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及教學改革的深化。
3.教師需提升專業(yè)理論素養(yǎng)
教師專業(yè)性是今后教師職業(yè)能力提升的關鍵,這也是教師不能被別的職業(yè)取代的特點。語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在工作后實踐性逐步加強,而新的理論學習,前沿的教育動態(tài)逐漸落后,因此要有主動關注最新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學方法,并經常學習經典的教育教學專著。
4.教師要夯實文化積累
當今時代是書籍和電子產品井噴式爆發(fā)的時代,信息爆炸的時代,如果教師在學校畢業(yè)后只固守著一本教材、一本教參、一份練習,很快就會發(fā)現自己的知識跟不上學生群體知識更新的速度。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應當廣泛涉獵文、史、哲知識,博覽群書,做個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甚至有一條河可供取用的老師。
當代新課標背景下的高專語文教學由于沒有升學壓力,學生的學習毅力相較高中來說薄弱得多,更需要高效靈動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生成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一個開放、民主、平等的過程,學生不是想當然的配角,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主體,是語文學習發(fā)展的主人。語文教學目標在動態(tài)教學過程中不斷生成發(fā)展,它的不斷調整與完善是以課前預設的目標為起點的,但又不拘泥于這個預設目標。教師不僅要預設彈性的、合理的目標,也應有能力瞄準目標的生成。語文教師的教學目標預設應立足于學生的發(fā)展,預設的教學目標應保留生成的空間。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隨時發(fā)現、相機誘導課堂中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并創(chuàng)造條件向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方向轉化。
高專語文教師不僅要有目標意識,更要追求目標的有效生成。語文教師應預料到教學所產生的大部分成果,但一定要有生成性的預料不到的成果,否則語文教學也就不成為一門藝術了。
參考文獻:
[1]魏為燚,陳國平.論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思維方式的轉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 (04):26-28.
[2]鄭金洲,蔡楠榮.生成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靖國平.生成性課堂:何以可能?[J]湖北教育,2005 (7-8).
[4]張金梅.生成課程:對“課程”繼承與超越[J].早期教育,2002 (8).
[5]吉標.新課程條件下教師教學思維方式轉向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