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
摘 要:引導學生去積累數學表象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教學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引導,先從數到形進行學習,慢慢嘗試積累數學表象;然后由形開始思考,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使他們對數學的思考越來越豐富;再由思考到理解,在多思考之后,學生的表象思維就會有所提高了;最后從理解到想,這時學生學習的數學表象已經在腦海里聯系起來,變成一個系統(tǒng),通過想可以將這個系統(tǒng)進行升華。
關鍵詞:數學表象;積累;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18)11B-0084-02
數學表象的實質是一些有形的數學知識,當學生對數學表象進行積累,當積累、掌握的表象達到一定量,足夠豐富時,學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對許多的數學知識產生更深的理解。積累到一定量時,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也會實現質的飛躍,這時對數學表象的積累就實現突破了。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該盡量鼓勵學生去嘗試進行表象的積累,有計劃、有方法地對這些表象信息進行整理、分析、融合等處理,以實現數學學習質的進步。表象的認知是有規(guī)律性的,在教材中學習的不管是代數知識還是圖形,都需引導學生進行一些想象,要學著對這些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整理,進而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一、由數到形——嘗試積累表象
數學表象的認知是有規(guī)律的,數學教材在設計時就是從抽象的數開始,慢慢接觸到幾何圖形的學習,這樣的學習看似有點不符合規(guī)律,但其實數和圖形的聯系是進行表象積累的開始。在數學學習中,學生會學習到幾何圖、實物以及一些抽象的圖形等,學習這些都是在為進行數的計算打基礎,它們是數的學習的一個方面。圖形、數、物之間的學習都是有聯系的,如果將這些分離開來,將會導致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殘缺,知識只能變得很分散,難以理解。
例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平移、旋轉和軸對稱》,這是學生初次接觸這些概念,老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將數與形結合起來。為了方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平移和旋轉的概念,老師徑直向前走到第一排學生前面,然后旋轉了一圈,問學生:你知道哪是平移的過程?哪是旋轉過程?學生經過探討后,迅速回答老師:向前面直走是平移過程,轉圈是旋轉的過程。學生回答得很正確,于是老師可以乘勝追擊接著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剛剛這些過程和我們所學的知識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呢?于是學生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有些學生能快速找到一些聯系。
學生1:平移時向左移動和向右移動是不同的,旋轉時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也是不同的,所以這與數學中學習的方向是有關聯的。
學生2:在平移時距離會有長有短,旋轉時,也有旋轉一圈還是多圈,這個數據的變化也是數學問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想法。
二、由形開始思考——豐富數學想象
想象對數學學習是十分重要的,通過更多積累,誘導學生對數學進行合理的聯想,這也是積累表象的關鍵點之一。其實,數學學習是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的,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也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數學形象思維,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就能成為抽象思維。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知識范圍較窄,認知也很淺顯,所以,在學習時老師要多多進行引導。
在學習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千米和噸》時,學生學習了兩個新的單位,即一個長度單位“千米”,一個重量單位“噸”。以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形成數學表象,老師可以說:其實生活中噸的應用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但是一噸到底有多重?怎么能清晰展現出一噸的重量呢?學生在老師的提問下,相互間開始進行思考和探究,很快,學生各自有了答案。學生1:我的體重有28.4千克,估算成30千克,那么一噸大概有30幾個我那么重。學生2:平時吃的大米一袋大約有50千克,這就意味1噸有20袋米的重量。學生3:我們見到的交通工具一般都是以噸來計算重量的,一噸就是這些交通工具重量的幾分之一……
三、由思考到理解——提高表象思維
數學的學習其實質就是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在于幫助學生記憶,而且能夠清楚知識的內涵。教師在數學教學時,不僅要教給學生一些基礎的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隨著數學思維的不斷提升,學生想的就更加全面、深入,就能促進學生對表象的進一步認識,這也是學生積累數學表象的關鍵點之一。在學生的認知思維不斷提高,甚至有質的變化的同時,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會更加牢固和靈活,在解題時就能夠將這些概念進行靈活應用,使學生的解題能力有所提高。
在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上冊《分數的初步認識》的學習中,學生在課堂上已經充分認識了分數的概念以及意義,而在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分數,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家里仿照上課時的教學案例,舉例為父母講解所學的知識。學生1:媽媽,我每天5:30放學,現在已經5:50,現在分針已經走了整個鐘的1/3,學生2:爸爸,你給我買了20只鉛筆,我用了一只,這就是1/20……
四、由理解到想——聯系數學表象,形成系統(tǒng)
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許多表象,這對他們的數學學習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要學會不斷豐富這些表象,并進行充分、合理的應用,在學習中還要發(fā)揮合理的想象與聯想,在老師進行情景教學時,這些將幫助學生把知識變得靈活,在多次的探究與實踐之中,幫助學生形成比較成熟、完整的認知,并且隨著深入的學習還能不斷深化。在數學的學習中,有很多知識的學習都需要學生結合想象,在一些具有抽象性的概念的理解中尤為典型。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沒有想象就會導致他們始終無法準確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所以,在數學學習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在不偏離正確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想象,使得學生的表象系統(tǒng)更加完美。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數學四年級上冊《垂線與平行線》時,老師讓學生先學習了線段和射線,在教學時,老師會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知識畫出線段和射線,繪畫時,學生發(fā)現線段是很好表現出來的,但是在畫射線時,從一點開始,畫一條無限延長的直線,許多學生畫到了紙張的邊緣,還有些學生甚至畫到了紙的背面,老師問學生:是否已經畫出線段和射線了。一些學生說:紙張長度有限,射線要無限延長,所以在紙上畫不出真正的射線。老師告訴學生:是的,由于射線的無限延長,在紙張上畫不出我們所想象的圖形。但是在數學的學習中,這些都是存在的,為了表示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方式對這些無限的概念進行表達。于是,學生根據語文中有省略號表達無限的知識,在線段后面加上省略號,還有學生直接用文字表達等,一番探討后,老師給出正確表示。
這樣把教學與想象性表象進行了結合,展現了射線無限的特點,也讓學生看到想象與實際之間是有沖突的,激發(fā)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進行一些新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嘗試,讓抽象的東西更加直觀。
所以,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多知識都是抽象的,需要學生有表象思維進行思考,為了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形成這種思維,老師需要為學生搭起一座橋梁,將學生的思維連接起來,幫助他們對數學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參考文獻:
[1]魏曉菲.積累經驗,豐富表象,讓數學知識自然生長[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7,(8).
[2]林翠英.建立認知表象發(fā)展數學思維[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