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澤
摘 要:語言文字是人類表達和交流的首要手段,小學語文課為語言文字水平和運用奠定基礎。語文課堂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xù),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充分發(fā)掘?qū)W生的興趣點,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jié)合,真情演繹文本內(nèi)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語言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本文結(jié)合人教版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落實語言實踐運用的策略展開淺談。
關鍵詞:語言文字;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實踐運用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清晰地界定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其核心任務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其關鍵是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tǒng)一。要體現(xiàn)這樣的要求,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課程語言實踐的力度,提煉語文知識,解決好教什么的問題;二是以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為中心加強教學整合,創(chuàng)新語文教學語言實踐,解決好怎么教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童趣和諧氛圍,提升語言運用能力
小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教師應該采取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產(chǎn)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在課堂規(guī)定時間內(nèi)集中精力和智力,提高語言教學效果。比如: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是有關“童話”的。而“童話”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他們應該并不陌生,因為在以往的課內(nèi)外閱讀實踐中,他們接觸最多的就是童話了。因此,以語言實踐為中心整合課程資源,不僅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yōu)秀童話,也要有效利用學生已經(jīng)閱讀過的童話,還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閱讀更多的童話,要在大量閱讀、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討論、交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童話的特點,體會童話的表達,進而在寫童話、講童話、演童話的過程中提升語言運用能力的實踐。對于4篇童話的教學,應該采用的是讀一篇帶一篇、讀一組帶多篇、語用實踐有機交融的方式進行語言實踐?!白x一篇帶一篇”,是指教讀《巨人的花園》,帶讀《幸福是什么》;教讀《去年的樹》,帶讀《小木偶的故事》,引導學生自覺運用在教讀中學到的“抓住情景,借助想象展開畫面”的閱讀策略自讀相關篇目?!白x一組帶多篇”,是指在本組教材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灰姑娘》《小紅帽》《白雪公主》《海的女兒》《草房子》等中外童話,進一步讓學生吸納童話的語言,發(fā)現(xiàn)童話的特點,體會童話的表達,為讀寫遷移做好準備?!罢Z言實踐有機交融”,是指將講童話、演童話、寫童話有機地融入本組4篇童話的教學,即要求學生能在讀的基礎上講《巨人的花園》、演《幸福是什么》,結(jié)合《去年的樹》練寫對“鳥兒”想說的話,根據(jù)故事情節(jié)續(xù)編《小木偶的故事》。這樣,不僅使本組4篇童話的閱讀教學形成了一個整體,而且有效地落實了學習語言文字運用實踐。
二、聯(lián)系生活與實踐,增強口語表達實用性
語言實踐的最終教學目的是為了應用,因此需要在合適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鍛煉,只靠書本和學校學習,就像失去水分的花朵,無法生動美麗,只有汲取生活的營養(yǎng),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靈活運用文本內(nèi)容,設計合理的教學情境或者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貼近地氣和生活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領會語言,更加準確地運用語言。例如六年級口語交際一文中,文本讓學生選擇的話題就非常具有操作性,教師在有條件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到公園或者郊外去踏青,在真正接觸自然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一花一木、山水蟲魚觀察和欣賞,引導學生不知不覺地口頭描述,讓他們充分調(diào)動嗅覺、視覺、聽覺、觸覺,再通過口語的方式表達出來,將當時當刻的心境描述出來,相互交流和提示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感受,師生之間進行良好地溝通,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共鳴。
三、運用寫作鍛煉,提升書面文字表達能力
書面表達是語文教學的高級形式,小學語文通常從三年級展開習作教學,習作教學水平直接體現(xiàn)了小學語文教學的質(zhì)量。中高年級小學語文主要通過寫作訓練來提升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小學生的閱讀量和文字底蘊較差,往往感覺言之無物,或者形式主義嚴重,很多小學生的寫作水平陷入瓶頸。教師應該采取合理的課堂教學方式,激發(fā)小學生寫作的靈感,培養(yǎng)寫作的技巧。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應該對中高年級小學生進行充分的講練結(jié)合,將積累的美詞佳句加以運用,經(jīng)過專題訓練與課堂隨筆練習,逐步積累和提高寫作能力。通??梢越Y(jié)合語文閱讀文本,在課堂預留小段時間讓學生當堂寫作,然后教師個別提問和點評,師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就習作及時互動和交流。例如:四年級第四組動物單元中,在《白鵝》《貓》課堂中,讓小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做小練筆,學會如何抓住動物的特征,讓習作更加生動和突出。教師還可以選取適合的題材,讓學生在課外完成習作練習,例如《給予是快樂的》新課學完后,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寫讀后感,讓學生闡述對“給予”的正確認識,促進小學生精神境界的升華,學會如何根據(jù)教材獲得感悟。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實踐并非朝夕之功,語文教師應該不斷總結(jié)教學實踐經(jīng)驗,將新教學改革的理念落實在語文課堂中,對小學生進行有效的口語和書面的語言文字訓練,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功底,構建積極上進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S].中國教育報,2001.
[2]吳忠豪.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指要——漢語·閱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李萍.課程統(tǒng)整:課堂教學生活化[J].新課程(綜合版),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