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的教育教學要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和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水平,能為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的提升和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本文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活動中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進行探討,以期促成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自主釋疑能力的提升,形成數學學科學習的方法和思維,初步具備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
特級教師李建成先生在我縣實驗小學擔任了幾十年的校長,這位教育理論踐行者提出了符合小學教育特點的“自問自探”教學模式。我們在學習、吸納和推行這一教學模式中,認識到如何的以人本主義(以生為本)、以學生認知(心理和成長規(guī)律)的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更認識到如何在學生自主預習、自學生疑、學習釋疑、練習解難、反思學習和遷移創(chuàng)新等學習活動獲得能力。這里教學模式中的“自問”,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對教材和教學新內容的預習和閱讀,即由“眼前的認知(閱讀發(fā)現)”和“頭腦中原有的知識(知識儲備)”之間建起橋梁,在理解和同化中獲得初步認識,在不能同化中產生疑問與困惑,而在問題解決路徑、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中獲得知識、能力和思維品質的提升。這里,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路徑,獲得問題的解決就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 生成生活情境,借助生活圖景生成自問
“自問自探”教學模式中“自問”是學習的起點,是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始。預習是學習的重要一環(huán),自問是學生在教材的預習中問題的發(fā)現,從而得出數學概念、計算原理等的初步認知;從而形成問題并生成自主探究意識。小學數學低年級的《時分的認識》這一內容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鐘表的認識,創(chuàng)設情境,問:“我們這節(jié)課上課時間是8:00,那么,想想在時鐘上的分針和時針應該各指的是什么數字,我們8:40下課,那時候,分針和時針應該各指的是什么數字呢?”這樣的問題,基礎好、課前預習充分的學生可能很快就能確定,8:00時的時針和分針;但是8:40的時針卻有點難度。但這樣的問題和思考是建立在學生生活體驗基礎上的,是他們自主閱讀教材基礎上的。我們如果讓學生就將這兩個時間點的學習,讓學生進行發(fā)問和探究,那么,學生就能比較好地對時分進行認識、理解和知識的把握。當然,學生自主探究的推進,我們還可以用多媒體或者掛圖多展示幾幅生活活動的時鐘的表示,給學生自主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從而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中完成鐘面上時間的認識。
二、 借助探究學案,推動學生自主探究開展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更是他們學習方法形成的推進者。教為了不教,我們教學應該是授學生以漁的活動。對小學生而言,他們缺少學習的方法,我們在推進學生形成和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就要潛移默化、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們獲得自主探究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我們在新授課教學之前,可以設計探究學案,讓學生據案自學自探。如《認識周長》學習中,我們設計由淺入深的探究學案,首先是展示幾幅不同形狀書簽,讓學生在教材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指一指、說一說它們的周長,在自學中獲得周長的含義認識。如此,學生由直觀的形,理解抽象的概念。學生的探究需要動手動腦,我們可以讓學生“描一描”一些規(guī)則或不規(guī)則的圖形的周長,學生在描的過程中,就可以認識到規(guī)則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周長的特點,也會對不規(guī)則的圖形的周長思考,在畫中對周長的含義有更深的認識。如此,學生就可能生成探究的問題:圖形的周長怎么計算?如何進行簡便的計算?提供一些圖形,讓學生“想一想”、“算一算”,推動他們在自主思考和探尋中獲得解決平面圖形的周長的方法。
三、 重視拓展應用,訓練思維促成自探深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基礎數學知識的認識是相對容易的;但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還相對不足,我們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中還要注意多讓學生實踐,多重視拓展應用,讓學生的思維更嚴謹,更科學。如探究學案的設計中,我們從基礎開始,讓學生在指一指、畫一畫中對要學知識有初步的認識,讓他們在簡單的思考和操作中掌握基本的數學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而在數學問題解決之后,我們要注意適當的延展,讓學生形成更有思維水準的自探。如《認識垂線》這一內容的學習中,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認識和理解平面圖形中兩條直線除了平行就是相交的道理,可以讓他們探究會不會出現第三種情況,這樣訓練和提高了學生的直線的認識和空間思維。然后,就平面圖形中的相交,我們可以讓學生動手實踐,探討過直線外一點做與已知直線的相交線,什么情況下點與直線之間的距離最短?這樣學生在畫一畫、猜一猜、量一量和想一想中能夠對垂直的線段最短有清晰的認識。之后,我們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距離垂足越遠的點距離會怎么樣?構成的三角形的邊和角有什么變化規(guī)律?學生在自探活動中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數學知識得到豐富,數學認識與視野也得到拓展。
另外,在學生自主探究的培養(yǎng)中,我們老師要注意學生疑惑點的生成,根據學生課堂學習情況,組織教學活動。在具體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分解問題,重新定位教學重難點;以問促思,變換問題、追問等形式,誘導學生思考。如“植樹問題”是點與間的問題,小學生缺少抽象思維,往往會對這樣的問題感到困惑。我們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解決的方法,通過畫線段圖,使用教具模擬等方法在自主探究中形成初步的數形結合思維與化歸思想。
總之,在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實施中,我們要重視學習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新的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只要我們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指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方法,引導他們對新的數學現象和問題進行探究,培養(yǎng)他們觸類旁通的遷移知識、發(fā)展能力,那么,他們的數學探究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鄭國俊.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5,(33).
[2]黃民水.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考試周刊,2016,(83).
作者簡介:
盧雪瑩,江蘇省淮安市西順河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