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貼近生活,突出了學生興趣與知識點的結合,創(chuàng)設了豐富的問題情境,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除了新授課、復習課外,新課程增加了數(shù)學活動課、課題學習等新課型,不同課型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問題教學;討論交流;自學輔導;活動參與;引導發(fā)現(xiàn)式;探索應用;成果展示
作為教師,應結合學生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藝術的處理,做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對已往教學模式應進行大膽合理的創(chuàng)新與突破,在“活”教材方面下工夫,形成個性化教學。經過半年多課堂教學摸索,我總結了以下幾種常用的教學模式。
一、 “問題教學”式
即教師通過展示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展開教學,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合作、交流、研討,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再歸納、點撥并形成共識,最后教師進一步提出新的問題,再進行交流、研討,解決問題,以此進行教學螺旋式上升。學生在“問題—解決—新問題—再解決”的教學情境中不斷豐富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大多用于新課導入和新知識講解。
二、 “討論交流”式
即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展示問題,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思考、探究、分析、交流,然后通過練習反饋,教師點評、歸納、小結,其教學流程為引出課題—展示問題—分析交流—練習反饋—點評總結提高,這種教學模式大多用于復習課或習題課教學。
三、 “自學輔導”式
即教師通過展示學習目標和預習提綱,給學生15分鐘左右時間自主學習,嘗試著解決書上例題、練習,在自學中允許學生以學習小組形式討論互助,然后教師當場提出問題進行訓練反饋,檢測自學效果,學生在自評、他評、糾正錯誤中學習領悟,提高自學能力。其流程為提出要求—自主學習—討論交流—提出問題—鑒疑講解—練習鞏固,這種教學模式大多用于教學內容相對較簡單的新授課或針對學習程度較好學生的新授課。
四、 “活動參與”式
即教師課前先做些必要的活動準備,上課時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組織學生按要求有序地進行數(shù)學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尋求問題的解決,學習小組成員合作記錄下有關活動數(shù)據(jù)并交流活動情況,教師最后歸納總結,當然教師最好準備些小禮物作為獎勵活動效果較好的個人或小組,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這種教學模式生動有趣、寓教于樂,學生積極性高漲,如果組織得當,那么教學效果也會較好。這種教學模式大多用于數(shù)學活動課或課題學習。如七年級數(shù)學上冊《一定摸到紅球嗎》這一節(jié)教學中,我事先安排同學以學習小組形式準備一定數(shù)量的紙箱和紅、黃乒乓球若干個,上課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摸球試驗,對結果進行數(shù)據(jù)記錄,最后匯總試驗結果。在游戲活動中,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確定性事件等概念,很直觀地知道隨機事件發(fā)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對概率也有了較好的理解,最后對表現(xiàn)較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獎勵,整節(jié)課下來,學生積極性始終都很高,學習效果也較好。
五、 “引導發(fā)現(xiàn)”式
即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猜測,問題由易到難,逐步遞進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推理論證,從而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模式大多用于探索性知識講解。
如“數(shù)學王子”高斯從小就喜歡觀察和思考,在他讀小學時就能在課堂上快速地計算出1+2+3+…+100=5050,今天我們可以將他的做法歸納如下:
六、 “探索應用”式
教師課前安排同學動手實踐,對上課內容有個感性認識,上課時教師設置富有懸念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然后師生合作共同探討假設問題的可能性,動手實驗加以論證,也可查閱有關資料得出結論,最后引導學生拓展知識,將所學知識應用到課題學習教學中。如課題學習《制作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的長方體》這一節(jié)內容我就是采用以上教學模式,教學效果還不錯。課后我布置一道題:某個鐵匠師傅家里有一塊邊長為50cm的正方形白鐵皮,要做一個無蓋的長方體箱子裝水,為了使容積盡可能大,你能幫他設計嗎?這樣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可將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將數(shù)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應用價值。
七、 “成果展示”式
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基礎上進行歸納小結或動手實踐,展示學習成果,樹立自信心。展示形式多種多樣,比如①表格式小結,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表格形式制作,要求思路清晰概括性強,如學完八年級下冊幾何《四邊形》這一章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從各種特殊四邊形的判定、性質、面積、對稱性以及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聯(lián)系等方面用表格形式加以歸納總結,教師最后加以點評修改,展示較好的作品,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②提綱性小結,在學完每一章節(jié)內容后,讓學生自己整理復習提綱,將學習重點、難點以及學習感受或困惑寫成綱要形式與班上同學交流,教師可選擇較好的作品在班上展示,這樣學生慢慢學會自己構建知識網(wǎng)絡,提高概括能力。③直接將學習成果展示給他人看,如《有趣的七巧板》、《圖案設計》等教學中,我讓學生獨立或與他人合作拼七巧板,畫美麗的圖案,然后張貼展示,我發(fā)現(xiàn)學生還是很有創(chuàng)意的,在與他人交流互補中,每個人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這是很有意義的活動。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這幾種教學模式要優(yōu)化使用,不同的課型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同一課時中的不同內容也可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只要教師用心揣摩,合理設計,就能找到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作者簡介:
吳玉惠,福建省漳平市第三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