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妍
上海音樂學院九十周年校慶系列活動之一——“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中俄國際手風琴藝術周暨上海音樂學院中俄國際手風琴邀請賽”于 9月舉辦,歷時五天的活動受到國內外同行的矚目?;顒影才艃热葚S富,隊伍陣容強大,到會的專業(yè)學者也是近期國內活動中較多的一次。此次活動不僅促進了手風琴在中國的發(fā)展,同時也促進了上海音樂學院與兄弟院校之間、我國音樂學院與俄羅斯音樂院校之間的深入了解和相互交流。
系列活動由音樂會、交流比賽和學術研討三部分共同組成,共舉辦了五場中俄專家及青年演奏家音樂會,五場中俄手風琴專家專題講座,六場中俄大師課,兩場學術研討會和中俄手風琴邀請賽。
風琴文化傳承的
開幕式在賀綠汀音樂廳舉行,上海音樂學院徐達維教授的精彩演奏別開生面。悠揚抒情的琴聲由后臺緩緩飄出,在神秘幽暗的燈光下,徐教授以剪影的形式步入舞臺,然后俄羅斯演奏家尤里·希什金從對面走上舞臺,中俄兩位手風琴專家以精彩的二重奏拉開了活動的序幕。隨后,俄羅斯圣彼得堡音樂學院手風琴演奏家奧列格·夏洛夫的巴揚獨奏《藍色的多瑙河》和上海音樂學院青年教師朱政、李瑋婧的《長笛與大鍵琴奏鳴曲》博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手風琴演奏家張國平的《牧民之歌》和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維克多·羅曼科等三人的三重奏同樣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藝術的牽手,猶如世界的互動,藝術家們生動的演奏讓手風琴文化合作在中國大舞臺上展現(xiàn)了它的歷史光彩。
下半場首先出場的是上海音樂學院尹異文等五位同學的巴揚五重奏《無動于衷》和《暴風雨》,音樂表現(xiàn)細膩且富有張力,博得滿堂喝彩。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演奏家郭盛演奏的《圖畫展覽會——基輔大門》用巴揚手風琴詮釋了穆索爾斯基莊嚴肅穆、威風堂堂的主題音樂,其專業(yè)、嚴謹?shù)募夹g為俄羅斯音樂增添了輝煌的色彩。俄羅斯遠東國立音樂學院的功勛藝術家亞歷山大·卡比坦的《敬意——探戈》和班多鈕演奏家柳姍姍的皮亞佐拉手風琴室內樂,都讓觀眾耳目一新。音樂會最后一個節(jié)目是由上海音樂學院手風琴樂團集體演奏的手風琴合奏曲《白樺樹》,琴聲悠揚,動人心魄,他們盡情投入的演奏使人們欣賞到了手風琴合奏的魅力。
第二場音樂會在上海音樂學院學術廳舉行,是由俄羅斯演奏家維克多·羅曼科與我國青年演奏家同臺炫彩的音樂會。上半場是曹野、吳雯怡和楊凡卓含的手風琴獨奏,曲目豐富多彩,既有巴洛克時期斯卡拉蒂的作品,也有浪漫主義時期李斯特的曲目,還有曹野的個人原創(chuàng)作品。他們的演奏水平以及詮釋音樂的能力在大家的掌聲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下半場是俄羅斯人民藝術家維克多·羅曼科的獨奏曲目,他有著超常的即興演奏能力,以手風琴作曲家、巴揚演奏家弗拉季米爾·祖賓斯基的《喀爾巴阡山組曲》作為開篇。這首作品內涵新穎,創(chuàng)作手法嫻熟,成功地描繪了素有“森林公園”美譽的烏克蘭最大滑雪基地的冬季。維克多·羅曼科嫻熟的技巧以及他對音樂深刻的理解,呈現(xiàn)給大家一個美麗的銀裝素裹的世界。隨后他演奏了與會者們耳熟能詳?shù)母袷矞亍度浊白嗲?、謝苗諾夫的《頓河狂想曲》以及皮亞佐拉的《遺忘》和《自由探戈》,同樣是激情四射。最后收場的節(jié)目是他最擅長的《即興曲》,以即興演奏的手法把俄羅斯民歌主題連在一起。
第三場音樂會大家翹首以待,因為這是本次藝術周的重頭戲——俄羅斯“Sib-Duo”二重奏音樂會。演奏家是亞歷山大·西羅京和安德烈·比秋茨基,兩位演奏家雖然年輕,但都在多個國際比賽中斬獲數(shù)獎,并在十幾個國家的音樂節(jié)和音樂會巡回演出,演奏曲目寬泛,古典作品、浪漫風格、現(xiàn)代領域均有涉獵。同時,他們不斷創(chuàng)新,無論是演奏的技巧還是演奏的形式,都不斷地豐富,每次演出都令人為之喝彩。本場音樂會他們也精心準備,以新穎的形式演奏了巴洛克時期和古典時期的經典改編作品,爵士風格的手風琴作品和民族旋律的改編曲在他們手下也被演釋得精致到位,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抒情時的音樂營造出靜謐的思緒,柔情似水的演奏體現(xiàn)出和諧的美感,他們的演奏讓表演技巧與藝術表現(xiàn)力完美融合,對音樂作品的詮釋與表達融入了自己獨特的風格。這場重奏音樂會成功運用了舞臺上二度創(chuàng)作的機會,使每一首作品都給到場的觀眾帶來新的體驗和感受,兩臺琴的默契、變化和統(tǒng)一展現(xiàn)了技術的交融和藝術家心靈的共振。
第四場音樂會是由俄羅斯拉赫瑪尼諾夫國立音樂學院教授、手風琴演奏家尤里·希什金和他的學生帶來的精彩演奏。尤里·希什金對中國手風琴發(fā)展的影響很大,是中國手風琴界人士非常熟悉的藝術家,他參加過很多手風琴活動與賽事,并在中國各地進行巡回演出。與他同臺演出的有上海音樂學院畢業(yè)、現(xiàn)隨他學習的郭盛和俄羅斯學生巴維爾·馬修克。上半場是尤里·希什金的個人獨奏,演奏曲目與以往略有不同,基本以他自己改編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的作品為主,其中的《匈牙利第十狂想曲》技巧華麗,樂思豐富,快板飛速的音流把熱烈的場面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他在演奏徐達維教授改編的《四小天鵝》時,以通俗而又熱情的演奏方式以及夸張的表情進一步貼近了現(xiàn)場觀眾,臺上臺下的氣氛非常熱烈。下半場郭盛和巴維爾·馬修克的演奏表現(xiàn)了年輕人的激情,他們成熟完善的演奏技術表達了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嫻熟的技巧顯示出演奏者與樂器間的合一。
學術研討會
近幾年手風琴除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外,在教學、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等幾個方面也都有著長足的發(fā)展,因此手風琴藝術周期間的學術研討也是一項重要內容。本次研討會邀請了中俄音樂院校的專家進行了五場專題講座和兩場與會人員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大院校的手風琴專業(yè)人士和全國各地的手風琴人讓學術大廳座無虛席,連走道空間也站著諸多觀眾,可以看出參會者對手風琴的熱愛和對專家講座的期待。endprint
五場專家講座中包括天津音樂學院王樹生教授主講的《從中國手風琴教學及各類比賽看手風琴發(fā)展態(tài)勢》。他歷數(shù)國內外的重大比賽,肯定了我國選手越來越好的成績,認為目前中國的水平在世界上已經比較先進,音樂學院的手風琴教學與演奏必須走自由低音之路,教材、教法要與世界接軌,這才是主流。烏拉爾國立音樂學院維克多·羅曼科教授在主講的《維瓦爾第<四季>的巴揚改編與演奏》中,對演奏家如何表現(xiàn)作曲家的思維,以及作曲家如何寫出讓演奏家喜歡并且易于演奏的作品,做了指導性的發(fā)言。四川音樂學院陳軍教授主講《在專業(yè)音樂學院和部分優(yōu)秀兒童中開展自由低音手風琴教學的重要性》,從手風琴歷史的發(fā)展角度展開,認為需要更多的作曲家了解和認識這件樂器,手風琴事業(yè)才能走向更高更遠的境界。他也認為專業(yè)院校一定要開展自由低音手風琴,古典音樂和自由低音是一切手風琴音樂的基礎,自由低音在專業(yè)音樂學院和部分優(yōu)秀少年兒童中開展有著重要性和必要性。
圣彼得堡音樂學院奧列格·沙洛夫在《班奇科夫的音樂對巴揚手風琴的意義》講座中解釋道,對于現(xiàn)代派作品無節(jié)奏、無調性、無主題等手法,大家暫時可能不習慣,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代音樂是無法回避的,要先有感性了解,只要多聽、多感受、多熟悉、多研究,就會逐漸適應,甚至會喜歡。上海音樂學院徐達維教授在《俄羅斯手風琴音樂文化對中國手風琴專業(yè)的影響》的講座中做了一個總結性發(fā)言:俄羅斯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濃厚音樂文化底蘊的國家,作為手風琴發(fā)源地,對中國長久以來的手風琴藝術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貢獻,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手風琴專業(yè)正逐漸結合“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使演奏與創(chuàng)作水平不斷提高。他希望通過這次活動給大家呈現(xiàn)的各種豐富內容,推動中國手風琴在教育、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等方面的快速發(fā)展,促進國際、國內音樂院校、音樂教育機構之間有關手風琴的交流,并希望以國際化的視野及標準為中國手風琴事業(yè)創(chuàng)建一個高規(guī)格的交流平臺。從各位專家的發(fā)言來看,他們探討的內容切合實際,多角度的思維啟發(fā)了手風琴界同仁對手風琴現(xiàn)狀和教學的深入思考。
兩場與會人員的討論會是以《中國院校手風琴教育的若干問題》以及《俄羅斯手風琴教學發(fā)展新態(tài)勢》為主題展開,大家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主持人也在討論發(fā)言期間做了及時而具體的針對性點評。經過多場講座和討論會,大家都有了新的啟發(fā)和認識,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第一,對音樂學院教學的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進行了總結和概括,對今后音樂學院生源質量怎樣從孩子抓起,怎樣與業(yè)余培訓機構溝通,以及如何抓住當前學琴人數(shù)回暖現(xiàn)象進行專業(yè)性教學做了探討;第二,更多了解了俄羅斯手風琴教學發(fā)展的狀況,明晰了中俄專業(yè)教學的共同特點,明確了我們怎樣向俄羅斯這個手風琴大國的教學理念學習,總結他們的教學方式方法,結合我國國情進行不斷學習和修正所存在的若干問題;第三,對手風琴的演奏技巧、演奏理念、作品改編等方面,從方法論角度和史學的角度進行了新的探討,并就地方性和全國性的學習差異、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展開積極的討論。諸多觀念不但來自年長的、師輩的中外專家,還有中年學者,更有近年崛起的新銳,這顯示了手風琴界的生機和潛能,大家看到了手風琴事業(yè)的儲備力量。
通過充分的座談和研討,來自全國各地的同行們一致認為,手風琴的演奏、教學、創(chuàng)作、理念是一個領域不可分割的整體,各方面的發(fā)展不是單一的,而是相輔相成、協(xié)同共進的,不但形而下的技術技巧要提高,形而上的觀念認識也要把握,有了理論高度的明確,也有了技術練習的方向,還有教學與創(chuàng)作的團隊,手風琴事業(yè)的發(fā)展才能暢通無阻。
手風琴邀請賽
藝術周的三個板塊之一是中俄手風琴邀請賽。從比賽章程來看,它與以往國內其他賽事有著明顯不同。首先是對報名參賽人數(shù)的限制,各大音樂學院選送的參賽者不得超過兩名,即意味著不可隨意報名參賽;其次是比賽僅設一輪,并且參賽曲目演奏時間要達到二十五至三十五分鐘之間,這幾乎是開半場音樂會的時間要求,對演奏者的體力和水平都是很大的挑戰(zhàn);再次是比賽僅設一個組別,以中俄青年演奏家為主要參賽對象。就以上的比賽條件限制來看,可以發(fā)現(xiàn)這次比賽的要求是多么苛刻。每一位參賽選手都需要在童年時就和這件樂器結緣,自幼經過煉獄般的“折磨”,歷經多年的“鍛造”,才有可能達到“過關斬將”的水平,拿到這次比賽的入場門票。在這種章程規(guī)定下,每場比賽都引發(fā)了人們充分的期待,給參賽選手以巨大的壓力。
本次比賽選手的演奏技巧可謂駕輕就熟,爐火純青,顯示了選手良好的早期音樂教育和多年扎實而規(guī)范的專業(yè)練習。他們有著沉著鎮(zhèn)靜的心理素質,在專業(yè)環(huán)境中汲取著各種藝術營養(yǎng),大多已經具備了準藝術家的水平。
比賽一等獎的榮譽授予了俄羅斯拉赫瑪尼諾夫國立音樂學院大學四年級的學生巴維爾·馬修克,他是當之無愧的,畢竟手風琴藝術在俄羅斯有著深厚的底蘊。不過,大家也都能感到中俄手風琴演奏水平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巨大差距了,我們無論從演奏技術還是風格把握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極大的進步,距離在不斷縮小。這與兩國長期的學術交流有密切的關系,去俄羅斯留學的人員逐漸學成回國,去訪學交流的人員不斷增加,都成為我們開闊眼界、提高質量的直接因素。遺憾的是,在參賽選手的選曲中,中國作品極少,除了章程規(guī)定有一首復調作品和部分改編曲外,當代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居多。這也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怎樣使我國手風琴音樂作品更多、更好地誕生,促進我國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繁榮,這是需要我們繼續(xù)努力的方面,任重而道遠。
閉幕式上,上海音樂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王瑞教授,手風琴演奏家尤里·西什金,國際手風琴聯(lián)盟藝術委員會主席米高·帕塔里尼分別講話,肯定了這次藝術周經過無數(shù)次精心的策劃、設計才得以成功舉辦,完滿達到了預期目標,活動本身體現(xiàn)的文化內涵早已超越了手風琴樂器本身,更多了一層文化傳承的歷史意義。
對于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來說,此次“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中俄國際手風琴藝術周暨2017年上海音樂學院中俄國際手風琴邀請賽”雖然只是一個音樂歷史的瞬間,但是其文化傳承的意義將不僅限于當下,更為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手風琴事業(yè)的發(fā)展中留下光彩的一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