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音樂》
BBC Music
2017年11月號
《BBC音樂》11月號雜志刮起了濃郁的俄國風,從時間順序上來說,幾乎將俄羅斯的近代音樂史整個地理了一遍。月度作曲家選擇了格林卡,不過相對于這位作曲家之后對俄羅斯本土極為深遠的影響,文章還是切換了不同的角度。格林卡曾在歐洲各地旅行,接觸當?shù)氐囊魳凤L格與音樂家們,而正是在這旅行的過程中,他很多重要的風格漸漸形成。本文正是關注西歐之行對于“第一位俄羅斯大作曲家”的深遠影響。
封面主題是蘇聯(lián)時代的音樂,以肖斯塔科維奇為主軸,內容跨越相當長的時間。在列寧的時代,老肖的《第一交響曲》誕生,即首部蘇維埃交響曲出現(xiàn)。文章間或提到某些著名的西方指揮家訪問蘇聯(lián),但還是以老肖為中心,自然也少不了圍繞他著名歌劇的事件。而本期長篇訪談的對象,也是從蘇聯(lián)走出來的鋼琴家、指揮家阿什肯納奇。
“建立你的音樂圖書館”這次選中了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仿佛同《留聲機》那篇文章遙相呼應,此處的推薦也是以新錄音為主,首選位置留給了茱莉亞·費舍爾的唱片,老一輩大師僅有斯特恩的錄音獲得推薦。
《留聲機》
Gramophone
2017年11月號
封面主題聚焦于莫扎特的名作,同時也是未盡之作的《安魂曲》。它雖然是莫扎特最有名的聲樂作品,但真正由作曲家本人完成的部分卻實在不多。目前通行的蘇斯邁爾續(xù)寫版本雖然行之有年,對于此版本的非議之聲卻從未消失過。這篇文章從《安魂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開始,轉入蘇斯邁爾版本存在的一些問題。而后從音樂學者羅賓·蘭登,作曲家、指揮家布里頓,指揮家馬里納、伯恩斯坦、阿巴多,古樂指揮家羅伊·古德曼、鈴木雅明等人對演出、對文本的取舍展開。文章也針對《安魂曲》具體的每個部分談了一些細節(jié),最后很自然地轉到了那位著名的鋼琴家和學者、大才子羅伯特·列文對《安魂曲》進行再次補完的功勞。盡管目前他的版本無法到達蘇斯邁爾版那樣的影響力,卻還是有不少指揮家選擇了該版本灌錄唱片。
最近唱片公司推出的大套裝唱片中,最為人矚目的鋼琴錄音大概非魯?shù)婪颉と麪柦鸬母鐐惐葋嗕浺羧獙?。塞爾金晚年轉到DG錄音,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為哥倫比亞公司灌錄唱片。這些錄音在CD時代多由Sony發(fā)行,卻也往往是較為零散的發(fā)行。這次推出全集形式的套裝,對于這位鋼琴巨匠確實是最好的紀念,雜志亦發(fā)表專文,聚焦于賽爾金在美國的音樂生活。因為戰(zhàn)爭的影響,不少德奧演奏大師前往美國,可由于欣賞趣味的差異,其中不少人受到嚴重挫折。德奧系鋼琴家中,魯?shù)婪颉べ悹柦鸷桶谑菤⒊鰜淼膬蓚€人。這篇文章雖然并不長,卻相當集中地綜合了時間順序與不同風格的曲目選擇,對賽爾金在美國數(shù)十年間的錄音活動做了相當系統(tǒng)的梳理,頗有質量。
“版本比較”欄目選擇了一部迷人的古典杰作:海頓的《C大調大提琴協(xié)奏曲》。同海頓的另一首大提琴協(xié)奏曲相比,《C大調協(xié)奏曲》是很晚才被人發(fā)現(xiàn)的作品。本次推薦中的“歷史錄音選擇”就留給了該作的首次錄音,大提琴家薩德羅(Milos Sadlo)與克利瑪(Alois Klima)指揮布拉格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版本?!敖?jīng)典錄音選擇”比較意外地并沒有指向羅斯特羅波維奇、斯塔克或麥斯基的錄音,而是選擇了卡普松的版本。最佳演釋則留給了伊瑟利斯灌錄的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