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預制語塊可以縮短雙語轉換的時間,提高譯文的地道性和得體性,從而提高譯文質量,調動口譯學員的積極性??谧g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語塊的積極和有效作用,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塊”意識,加大“預制語塊”輸入的力度,使“預制語塊”能有效地為口譯學習服務。
關鍵詞:口譯教學;英語教學;語塊
一、 引言
語言的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習慣性的語言構塊,它們有比較固定的語法結構,穩(wěn)定的搭配意義和特定的語用環(huán)境,可以整體快速提取使用,大大提高了語言表達的效率。這些固定的表達結構通常被稱為“語塊”。Gile的口譯認知負荷模式中,口譯第一階段:Interpretation=L+N+M+C;這里的L=Listening+Analys,N=Notetaking,M=Short-term Memory Operation,C=Coordination.口譯第二階段:Interpretation=Rem+Read+P;這里的Rem=Remember,Read=Note-reading,P=Production.LR+NR+MR 二、 口譯中存在問題 1. 聽辨理解的問題 口譯是一種“具有不可預測性的即席雙語傳譯活動,譯員在準備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即刻進入雙語語碼轉換狀態(tài),進行現(xiàn)時現(xiàn)場口譯操作”。即席性是口譯區(qū)別于其他工作的一條大特點,他要求譯員在短時間內(nèi)捕捉到發(fā)言人的話語意義,并隨即轉換成目標語言表達出來。但學生往往在第一環(huán)節(jié)聽辨理解就存在問題,尤其是當句子結構冗長或者發(fā)言者語速較快時就亂了方寸,不知所云。 2. 記憶和筆記過程中的問題 許多學生聽的過程中,注意力不易集中,學生往往聽了前面漏了后面,聽了后面又忘了前面。結果似乎瞬間什么都聽懂了,但很快什么又記不起來了。由于沒有完全掌握科學的分析,理解和記憶方法,盡管學生當時聽懂了有關的內(nèi)容,卻沒有有效儲存,因而造成了大量信息的流失。因為記憶和筆記幾乎是和聽辨理解同時進行,給初學者造成了很大的認知負荷,學生們往往顧此失彼,注意力很難合理分配,甚至很多情況下筆記干擾了他們聽辨的質量。 3. 譯語輸出質量的問題 口譯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輸出譯語。譯語輸出的質量除了和“聽不懂”,“記不全”緊密相關,還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學生的譯文往往母語遷徙痕跡明顯,地道性不足。學生過度依賴“單詞+語法”的模式,常常逐字生硬翻譯,或產(chǎn)生語法正確卻搭配不當?shù)闹惺接⒄Z,不少學生將說寫能力的薄弱歸咎于單詞量太小和語法知識不足,缺乏正確的方法指引。 三、 語塊策略在口譯教學中的必要性 1. 聽辨理解過程 Gile的認知負荷模式可以看出,如果存儲在大腦中的語塊數(shù)量有限,在口譯的即席性特征下,聽者往往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干擾,導致聽辨理解無法達到口譯的要求。因為僅僅通過單詞識別的方式不僅耗時低效,而且容易導致信息遺漏,準確性也大大降低。發(fā)言人的口音、語速和場地環(huán)境等都會造成原語信息的流失。相反,如果譯員具有豐富的語塊存儲量,并且通過訓練達到了一定的自動化程度,便可以成塊地理解聽到的信息,從而緩解聽力理解在中的負荷,為后面的口譯過程打下良好的基礎。 2. 記憶筆記過程 Gile認為,在筆記過程中,當LR較高時,可通過少記筆記以減少NR,使LR+NR+MR總和不超過TA(譯員腦力所能提供的認知總和)。學生平時如果有意識收錄各模塊高頻語料語塊,并不斷地熟悉掌握這些高頻語塊,在口譯中就可以通過簡單的提示對其脫口而出,特別熟練的時候甚至無需訴諸筆記,直接心記,從而大大節(jié)省了NR所占的認知負荷分配。在筆記記錄環(huán)節(jié),有預置語塊儲備的學生譯員可以大膽使用省略??s寫等速記技巧,極大減少筆記記錄的信息量,力保NR消費的認知資源達到最低,也減緩了MR的認知負荷。(李霞,2013) 3. 譯語輸出過程 語塊教學法的創(chuàng)始人Michael Lewis提出:“語言不是由詞匯化的語法而是由語法化的詞匯組成,即多詞的預制語塊。這些詞塊分布在一個具有生成力的連續(xù)體上,是人們理解語言模式的原始數(shù)據(jù)。語言習得的一個重要部分是理解和產(chǎn)出不用分析的整體詞塊的能力?!币驗檎Z塊知識不足,往往導致口譯質量低下。這是因為當譯員缺乏大量目標語語塊的記憶存儲,只能臨時選取散亂的詞匯,從而延遲編碼的過程,導致口譯的流利性大大下降。此外,臨時選取的詞匯因為缺乏大量的地道的譯語語塊支撐,難免顯得生硬,讓口譯質量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1]Gile,Daniel.Basic Concept and Models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dphia:John Benjaml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2]Lewis,Michael.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ory into Practice[M].London:Languag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3]李霞.加強語塊輸入減緩認知負荷[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2013(2). [4]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祁昕,江蘇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