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曉靜
(濮陽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濮陽 457000)
兒科護理中,通常采用橈動脈采血方式,因為橈動脈的皮下脂肪較少,其位置較淺[1],所以不容易形成血腫。但患兒年幼好動,自制力與配合程度較差,一定程度影響了橈動脈采血操作。為減少采血相關并發(fā)癥,減輕患兒的疼痛,我院分析了兒科橈動脈采血中存在的護理問題,繼而提出解決策略,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對象為2015年10月8日~2018年5月12日期間我院兒科收治的103例患兒,其中男患兒58例、女患兒55例;年齡28d~4歲,平均年齡(2.23±0.36)歲;疾?。?2例哮喘、47例腹瀉、24例重癥肺炎。
①采血用品:1個5號半的頭皮針頭;1包棉球;一副1mL的注射器;一罐無菌碘伏棉簽。
②采血方法:結合患兒的意愿,取半臥位、坐位、平臥位均可。充分伸展采血側的上肢,暴露患兒的前臂,并讓手掌朝上。護理人員將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攏,觸摸患兒前臂下段外側橈動脈的搏動位置,即掌橫紋上方的1~2cm處,有明顯的動脈搏動;定位穿刺點并局部消毒;護理人員用另一只手輕輕握住患兒采血側的手掌,略微背屈,另穿刺處皮膚保持自然緊繃狀態(tài);手持頭皮針,使之與穿刺處皮膚保持15°~30°[2],自患兒腕橫紋進針,向橈動脈的方向刺入,從淺到深緩慢、平穩(wěn)的進針,逐漸上提頭皮針,見回血后,妥善固定,拔針頭的動作要迅速,然后用事先備好的無菌棉球按壓穿刺點,持續(xù)5~10min,直至不出血為止。
本研究103例患兒中,有100例患兒一次性采血成功,成功率高達97.09%。血氣分析結果:有2例患兒疑似靜脈血,其余101例患兒均屬于動脈血,標本合格率98.06%。采血結束后,有4例3.88%患兒局部皮膚淤青,經(jīng)妥善處理后淤青消退,未出現(xiàn)血腫癥狀。
導致抽血不暢的原因:①針頭沒有進入血管,或者直接把血管穿破;針對該現(xiàn)象,應重新更換采血部位,或者將針頭推至皮下;②患兒體溫較低,應做好保暖措施;③針筒的抽吸速度太快,力度太大,造成血管扁平并抵住針尖;應抬高頭皮針的尾部,或者輕微改變一下針頭的方向。
資料稱[3]:橈動脈采血一次性穿刺成功,可以減輕患兒的血管損傷程度,提高采血效率,緩解患兒疼痛。因此,采血時必須操作局部固定妥當、皮膚緊繃、進針穩(wěn)定、拔針迅速、抽血緩慢。面對年幼、稚嫩,或者伴有哭鬧的患兒,護理人員首先應保持良好心態(tài),準確選擇穿刺皮膚與進針角度,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不應勉強穿刺。
3.2.1 穿刺部位的選擇
繞動脈搏動點的位置在前臂下段的外側,和腕橫紋距離大約1橫指,在前臂下段外側的0.5cm處;將穿刺位置固定在橈側腕屈肌腱和橈突骨之間,搏動感非常明顯,觸摸后有條索感。如果無法觸摸到患兒的血管搏動,則可通過十字法明確穿刺位置[4]:將水平線作于橈骨莖突的尖端,在水平線靠近橈側的1/4處再作一條垂直線,兩線交叉形成十字,穿刺點確定在交叉點向掌根方向的0.5cm處。
3.2.2 血液標本的采集
其它標本采集結束后,再采集血氣分析標本。用1mL規(guī)格的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生理鹽水中含有肝素鈉,把頭皮針頭連接在注射器上,充分潤滑注射器的內(nèi)壁后,再排出生理鹽水。穿刺完成后迅速拔針,排空注射管內(nèi)的氣泡,針頭向下可避免進入空氣;把針頭刺進橡皮塞,晃動注射器,混勻標本后立刻送檢。
3.2.3 正確的按壓方法
合理按壓穿刺點,能夠避免形成淤血。采血完成后,始終無菌棉球按壓穿刺皮膚,持續(xù)5~10min,期間不能松動。若患兒哭鬧不停,完全不配合,則可用膠布將棉球固定牢;對于凝血功能不理想,伴有出血傾向的患兒,則要適當延長棉球的按壓時間。
綜上所述:橈動脈采血以安全、簡單、損傷小,科學的護理操作能減少不良反應,提高穿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