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耀華中學 劉鴻林
教師的智慧在于能夠靈活運用各種教育策略,高效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通過精心的導入使學生的思維快速進入狀態(tài);在適時地評價激勵下,學生產(chǎn)生持久的學習動力;課堂中學生參與各種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在課后的作業(yè)中鞏固了課堂所學的知識,彌補了課堂中的知識漏洞。
一堂課上得是否有效,首先取決于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科學,且展示形式是否為學生接受。因此,目標定位要具體、明確、全面,既要有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又要有德育目標。要想在一個幾十人的課堂,讓所有人完成同一個教學目標是非常困難的。每個班的學生學習水平的劃分大體都是三個等級,學優(yōu)生、中等生和學困生。
優(yōu)等生在課堂上有良好的自控能力,有自己的學習策略。在教師的引導下,一般都能達成學習目標。課堂上,這些學生學習能力強,有較難的問題可以讓他們來回答。這樣既可以幫助這部分學生群體達成能力目標,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中等生需要較多的指導和語言提示才能明確學習目標。對于知識的掌握,教師可以通過多提問、多關注的方式,幫助中等生實現(xiàn)知識目標。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內(nèi),要想讓中等生完全達成能力目標還是有些難度的。中等生可以通過作業(yè)的練習來彌補,實現(xiàn)能力目標的達成。學困生是教學目標實施中最難實現(xiàn)全面達成的群體。學困生的普遍特點是知識基礎差、運用能力差,個別學生還存在學習態(tài)度等方面的問題。對這個學生群體,教師用愛去交流,用愛去感化。對于課堂中的學困生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的不能達成,教師應以寬容的態(tài)度來對待。在課堂氣氛的感染下,通過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相關問題的提問,教師是可以幫助學困生達成德育目標的。
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優(yōu)等生達成“三維目標”;對于中等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降低要求,而對于動詞不定式的運用能力,可以適當放寬目標達成的要求;對于學困生一堂課不必強求記住所有單詞,在閱讀方面盡量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在德育方面可以借助中文知識的遷移,比如介紹老舍、梅蘭芳等文學家或藝術家,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
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并不代表學生學習結果的差異性。其指向只是針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在特定時間內(nèi)完成自身能力可以完成的任務。中等生和學困生可以通過課后作業(yè)、課后自學等不同形式,來補充缺失,最終達到教學目標的統(tǒng)一實現(xiàn)?!按筇幹?,小處著手”,切忌把目標定得過高,以防止計劃超越客觀條件和自己能力的許可,使得制定的教學目標成為一紙空文。教學歸根結底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英語課程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
萬事開頭難。一節(jié)課成功與否,有經(jīng)驗的老師在前10分鐘就可以判斷出來。導入過程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導入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對于新課程的接受程度。導入時間不宜過長,時間過長會影響新課的教學,時間過短達不到啟發(fā)的目的。導入的形式也是靈活多樣,可以是講故事,可以是視頻播放,可以是實物展示,也可以是引人深思的提問。
例如,在講解(外研版)英語高二年級上冊 Module 6 Animals in danger時。
教師提問:It’s very cold today.What kind of clothes do you wear today?
學生回答:Coat/Sweater/Jacket…
教師提問:What are they made of?
學生回答:Cotton/Fur/Leather…
教師提問:Where do fur and leather from?
學生回答:They are from animals.
教師提問:What do animals get when we get their skin?
學生回答:Animals get death.
教師陳述:While human wears their skin,animals lose their life.It’s unfair for animals,especially for those endangered animals.Now let’s see what tragedy happened on Tibetan Plateau.
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是不可或缺的。如能運用得法,就一定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引起內(nèi)在求知欲,明確思維方向,使學生在學習新課的一開始就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為整個教學過程創(chuàng)設良好的開端。
“趁熱打鐵”是教師們常用的教育促進機制。其中的“打鐵”就是要鞏固有效的教學效果,而“趁熱”一則是指上一步教學目標的達成,另一則是指剛剛激發(fā)出來的下一步教學目標的學習動機。評價機制是激發(fā)學生動機的一種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課堂中的評價,不僅僅是一種評判、一種欣賞,更是一種啟迪、一種激勵。課堂中,教師的語言評價必須是對學生潛能的信任,要成為學生思考的動力,要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熱情,促進思考,鼓舞信心。
在一次課堂檢查課文背誦時,學生們完成得都很流利。而輪到一位平時公認的學困生時,他花費了較長的時間才完成了背誦,而且語言并不流利。所有學生都認為這個同學會習慣性地受到批評,這時教師卻說:“某同學背誦得比上一次好很多,讓我們給他鼓鼓掌吧!”這時,掌聲霎時間遍布了教室的各個角落。這個學生的心理也從開始的自責變?yōu)轶@訝,再變?yōu)榕d奮。課后,教師找到這位學生,告訴他:“老師記得你每一次進步,進步的步伐再小也要比原地踏步好,老師對你有信心!”教師的適時評價給予了學生信心,這種鼓舞也許一次并不能起到長久的效果,但長期的堅持加上密切的關注對學生的心理將產(chǎn)生積極的作用。
激勵和表揚是一件法寶,用好它,會給學生巨大的力量和鼓舞。而同時教師也要掌握好表揚的分寸。同樣答對一道題,對學優(yōu)生,只要向他本人點頭微笑或簡單表揚即可;對學困生,則應大張旗鼓,運用多種激勵語言,及時鼓勵。
以往評價一節(jié)課好壞很大一部分要看教師管理學生的紀律是否嚴明,整堂課的秩序是否井然。誠然,課堂紀律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保證,但如果單一地強調(diào)課堂的秩序井然和學生的規(guī)規(guī)矩矩,則不利于積極課堂教學氛圍的形成?,F(xiàn)在新課堂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課堂概念相比,已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改變。圍繞學生主體性設計課堂活動,都要把學生的實際情況作為根本的出發(fā)點。
例如,在講解Spring festival一模塊時,教師可以利用“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說出關于中國傳統(tǒng)的詞語。利用大多數(shù)學生的參與性來調(diào)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課文講解后可設置討論問題,讓學生說一說:春節(jié)時,自己都做些什么?春節(jié)與圣誕節(jié),自己更喜歡哪一個節(jié)日?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表達觀點,氣氛相當熱烈。對于學生來說,在自己主導的活動中更能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師此時給予適時的指導和幫助,才應是主要的活動。
現(xiàn)代觀念認為,沉默無語的課堂絕不是好課堂。教師不必追求課堂的絕對安靜,適度的“喧鬧”是可以允許的,而教師在課堂內(nèi)站立的位置和課桌排列的幾何方式都可以根據(jù)需要而進行改變。有效的英語課堂是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課堂。以學生為學習主體,師生平等的課堂教學結構已逐漸形成。
作業(yè)的布置是每個課堂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合理的作業(yè)不僅可以檢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可以讓部分學生對課堂學習內(nèi)容進行拾遺補缺。針對不同的學生,作業(yè)也應當有所不同。學優(yōu)生可以多留一些能力訓練題或者給他們較多的自主學習時間;中等生在作業(yè)中除了要進行必要的能力訓練,而且基礎知識的記憶和練習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學困生盡管知識能力方面都有差距,但在作業(yè)中反而不可求全求多,應以知識題為主、能力題為輔,作業(yè)難度、題量適中,適合學生的能力情況,鼓勵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習興趣。
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是高效課堂的核心,精彩的導入是一節(jié)好課的開端,適度的評價是激發(fā)學習熱情的手段,有序而不亂的課堂紀律是課堂效率的保障,合理的作業(yè)是課堂的鞏固與升華。這些過程與環(huán)節(jié)都是一節(jié)好課不可或缺的。合理有效地運用各種策略,處理好難與易、多與少、復雜與簡單之間的關系,一定可以使我們的課堂變得高質(zhì)量、有效率,進而真正使課堂成為師生思維奔跑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