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開設了“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校本課程。通過開展成語故事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仁義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感恩圖報的品質(zhì)、勇于擔當?shù)男亟?,提升學生心理品質(zhì);引導教師提高開發(fā)實施校本課程的能力,積淀豐厚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心理教育素質(zhì);進一步推進學校素質(zhì)教育,構建儒雅向上的和諧校園。
創(chuàng)編一套相對完整、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具有豐富內(nèi)涵和較強心育功能的“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校本教材。該教材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及需求,按年級段設置不同的課程內(nèi)容,集成語故事講述、出處說明、意思理解、相關成語鏈接、心育理念于一體,并配上相應成語的插圖,富有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
挖掘成語故事中的心育要素,讓學生在賞析、品味成語故事時,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提高品德修養(yǎng)與心理素質(zhì),在誦讀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品質(zhì),促進身心健康和諧發(fā)展。
認識成語故事的博大精深,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能閱讀、理解相應學段成語故事,有比較豐富的成語積累,適當運用成語進行表達,發(fā)展語言與思維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和文化品位。
開展“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教學實踐與研究,加強課程資源開發(fā),注重與語文、品德、心理健康等學科課程的融合,提升教師多元智能學習研究、創(chuàng)新實踐的能力,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課程教學設置在班會課時間,每兩周進行一次,每學期總學時為10~12個課時。教師由班主任兼任,做到有課程實施方案、教學計劃與進度、教學設計、階段總結、質(zhì)量監(jiān)督、考核評價等實施材料。
以“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六年級分冊《負荊請罪》一課的教學設計為例,介紹課程實施內(nèi)容:
教學目標:了解《負荊請罪》的故事及意思;體會藺相如寬宏大量、不計個人得失和廉頗勇于承認錯誤、知錯就改的品質(zhì);懂得接納沖突,能夠求同存異;學習運用多種方法化解沖突,積累與人交往的策略。
教學準備:成語故事視頻、作業(yè)單。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教師提問,引出本節(jié)課主題。
二、學習成語,感知故事:播放《負荊請罪》成語故事視頻;了解故事內(nèi)容,學習概述故事;討論交流人物特點,進行語言訓練。
三、感悟沖突心理,學習化解策略:回顧成語故事,感悟沖突及其化解辦法;討論評價廉頗、藺相如的人際交往策略;情景討論:你聽到一個與你有矛盾的同學在和別人說你的缺點,這時你會怎么做;分享交流:同學們提供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最好,為什么。
四、互動交流,共享妙法:學習“同伴沖突解決五步法”;小組交流:你和同學之間有難以解決的沖突或矛盾嗎?請運用所學方法,主動化解。
五、課外延伸:運用本節(jié)課學到的化解沖突的方法,幫助朋友和家人化解人際交往中的矛盾。
調(diào)動教師參與課程實施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通過集體備課、教學展示、課題研究等途徑,開展“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實踐與研究。構建課程實施的強大團隊,結合校本研修的管理機制,加強專項培訓,保證課程實施的師資需求。
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學習與教育活動,與少先隊活動、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相融合。
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的教育資源,積極與相關學校、教育機構合作,加強交流,促進“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打造。
學校領導小組始終對課程實施進行指導、監(jiān)督,參與研究,建立和制定相關的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制度。逐步加大對“成語故事與心理健康”校本課程的投入,對參與實施校本課程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物質(zhì)和精神獎勵。
成語故事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引導學生掌握成語故事學習的方法。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
教師應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注重聽、說、讀、寫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
從自我、學習、情緒、人際交往、社會適應、生涯與生命六大領域,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共性特征和個性特點,確立內(nèi)容關鍵點,使六冊教材既相對獨立又互相銜接呼應。教師應該根據(jù)成語故事學習的特點,注重接納與引導,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探究;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思想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通過與其他學科的相互滲透,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動機,改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專題學習、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將家長納入其中,形成課程教育的全方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