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走上講臺,至今已經(jīng)32年?;厥?2年的教學生涯,前17年在海南省中等師范學校任教育心理學專業(yè)課教師,獲得了海南省中等師范學校教育心理學科青年教師第一名、海南省中等師范學校教育心理學科教學能手等榮譽,被推薦擔任海南省中等師范學校教育心理學中心教研組副組長。
2003年2月起,我擔任中學心理健康專職教師,開啟了新的征途。在15年的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歷程中,我收獲了一系列的成績:海南省2008—2012年心理健康教育學科骨干、海南省中學心理健康教育特級教師(2010年)、2011—2014年海南省首批中學特級教師工作室主持人、2015—2018年海南省首批中學卓越教師工作室主持人、海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獲得者(2014年)、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卓越人才(2016年)、海南省拔尖人才(2018年)。
細數(shù)這一路的收獲,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始終閃爍著一些共同的要素。正是這些要素給了我教育的勇氣,也成就了今天的我。
我最慶幸的是這輩子從事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對教師這個職業(yè)可謂一見鐘情且一往情深,我是要與教師這個職業(yè)白頭到老的。
我對教師這個職業(yè)的熱愛,就像那首歌《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所唱的一樣。初中畢業(yè)那年,懷揣對小學班主任林老師的崇敬和喜愛之情,15歲的我義無反顧地報考了師范。面試官問我為什么要報考師范。我說,因為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yè)。只因遇見了喜歡的老師,自己也想成為那樣的好老師。
師范畢業(yè)后,我們84屆中師生參加了廣東?。ó敃r海南屬于廣東省的一個行政區(qū))全省的統(tǒng)考,我以年級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成為廣東省第一批中師保送生。大學畢業(yè)那年,家里給我聯(lián)系直接轉行到政府機關,我卻固執(zhí)地一頭扎進學校。此后,還有幾次轉出教師行當、升遷的機會,我都婉拒了。我無法想象,這個世界上還能有比教師更美好、更適合我的職業(yè)。雖然32年的教師生涯里時不時會有沮喪、有挫折,但外界的不利因素從未動搖我想當一名好老師的決心。
在我的個人成長、專業(yè)成長中作用最大的因素是閱讀與寫作。我的閱讀是從7歲開始,寫日記是從15歲開始,至今已分別持續(xù)了45年和37年,閱讀和寫作成為我深入骨髓的習慣。閱讀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我對人性、對生活、對社會的認識,給我的課堂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讓我更容易聆聽學生的心聲,在回應學生的問題時,有更多的資源、更廣的視角可分享。寫作則幫助我整理閱讀和經(jīng)歷中的所得所思所想,使我的思考有深度、有邏輯、有記錄,提升思維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
閱讀和寫作還是自我調(diào)節(jié)和自我滋養(yǎng)的主要途徑。我堅持每月讀書2~3本,每年讀書24~36本。2016年開始,我堅持利用早讀、晚讀、做飯的時間每周聽書一本。數(shù)十年來,我堅持寫生活日記、教學故事、教學反思、教育隨筆、管理日記、自我成長手記、心理輔導手記、媽媽手記等,用文字記錄我行走的足跡。我很享受這種讀無用之書、寫無用之文字的狀態(tài),且收獲頗多,如越來越愛生活,越來越有勇氣和自信當好老師,我對課堂的駕馭和對學生問題回應更加富有智慧。2016年6月起,我應邀在《海南日報·教育周刊》開設“惠君信箱”專欄,撰寫專欄既是宣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平臺,又是規(guī)范寫作方式、提升寫作能力、促進深度思考的自我成長和專業(yè)成長機會。
我是一個實干的行動派,閱讀每有所得就會躍躍欲試。2003年,從海南中師教育心理學教師轉型為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時,我曾一度迷茫、不知所措,一開始,只能借助書店買到的教材摸索著開課。但我不甘心模仿他人,因此,課前先做調(diào)查,了解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的需求與期待,然后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期待選擇課題和素材。一個學期的課程結束后,再用問卷調(diào)查了解課程效果,借用學生的視角篩選出合適的課程內(nèi)容,在下一輪課程實施中予以充實、完善。我堅持寫教學反思、寫教學故事,記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的精彩片斷、師生互動的精華、課堂教學的得失,為后續(xù)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慢慢地,我從借鑒、模仿他人的經(jīng)驗到有了自己的思考、實踐。2004年開始,我嘗試獨立開發(fā)適合本土、本校學生實際的校本課程,將心理健康課與初高中學段學生的發(fā)展任務、學業(yè)任務進行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貼近學生經(jīng)驗,為學生發(fā)展和學校教育服務。2005年,我初遇團體心理輔導,被其強大的團體動力、生動活潑的形式、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深深吸引,于是,開始思考將團體心理輔導技能運用于班主任培訓和高中心理健康課程中,從此開啟了我獨樹一幟的“參與式團體心理輔導課程開發(fā)與實施”之旅。自2007年起,借助課題“團體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的研究之便,我將團體心理輔導理念和技術全面運用于班主任培訓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發(fā)并實施了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團體輔導課程方案。這個課程方案將團體輔導技術和高中生自我同一性發(fā)展的任務進行整合,把班主任帶進團體輔導課堂,建立班主任與心理健康教師的聯(lián)盟,使心理健康課程的功能延展至班級管理和班級活動中,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營造安全的防護網(wǎng)。這個課程方案在實施了7年之后,以課題“未來從‘我’開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團體輔導課程方案”參加海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榮獲2014年海南省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特等獎。
熱衷于探究、用探究增加教學的樂趣是我教師生涯的常態(tài)。我借助課題研究,將教學中的困惑清晰化、課題化,借助課題研究整合資源,開發(fā)相應的課程,從而保持課堂的與時俱進和創(chuàng)新性,使心育課堂貼近學生的成長和生活,緊扣時代的脈搏。
自2007年始,我始終堅持借助課題研究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2007—2010年,我主持省級課題“團體輔導在班級管理中的運用”,希望借助課題的研究,促進實施高中生自我同一性成長的系列課程,同時將班主任納入心育聯(lián)盟,加強心理健康教師與班主任的合作,將團體心理輔導課程資源最大化,以拓展心育的功能。2010—2013年,我主持了國家級課題“團體技術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將團體輔導的技能遷移至學科課堂教學,讓更多的教師掌握團體技術,懂得運用團體技術營造安全、溫暖、富有活力的課堂。2014年4月,我的研究成果“未來從‘我’開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團體輔導課程方案”,榮獲海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比特等獎;同年9月,個人專著《未來從“我”開始——高中自我同一性團體輔導手冊》由海南出版社出版。2014—2016年,我主持省級課題“高中生青春期教育電影課程設計與實施”,重點探究借助團體輔導的形式和電影媒介,對高中生實施青春期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想借機帶領工作室的年輕教師全程學習如何做課題研究。2016—2017年,主持海南省高考綜合改革課題之樣本校課題“高中生涯規(guī)劃教育課程開發(fā)、實施與評價”的研究。以上的課題研究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就是團體心理輔導在不同領域的應用,始終關注團體技術在創(chuàng)建溫暖安全且充滿動力的課堂中的應用,始終將積極關注、積極賦義、積極行動運用于課堂回應、控場、保持等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以某種自己擅長的領域為據(jù)點不斷地拓展是一線教師開展課題研究、拓展心育應用空間、提升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
課題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使材料系統(tǒng)化、思考深刻化、邏輯化的過程。主持和參與課題研究,使我加深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加深了對團體輔導理念與技術運用的思考,提升了實踐能力和資源的整合能力。
借助課題研究的便利,我開發(fā)并實施了系列課程:高中生自我同一性團體輔導課程、高中生青春期教育電影課程、高中生生涯規(guī)劃輔導課程等。同時,我還借助主持工作室活動的機會,實踐并完善高中生涯規(guī)劃輔導課程,開發(fā)系列教師培訓課程。在這個過程中,我不斷嘗試從閱讀和學習中得到的新經(jīng)驗、新理念、新做法。每有發(fā)現(xiàn)都是驚喜,每次嘗試都有收獲,如此做教育可謂其樂無窮。
2015年,我開始思考如何突破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如何突破心理健康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瓶頸。要在這條少有人走的路上行走是需要勇氣和定力的,我得找到讓我心安理得、自在篤定地行走下去的理由和支撐點。
我想到了美國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中的一段振聾發(fā)聵的話:“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蔽议_始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學,很慶幸,我做到了“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誠懇地教書育人,真實地呈現(xiàn)自己,把自己與學科、課堂、學生融為一體,盡情投入和享受課堂。
我始終牢記一句話: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身為心理健康教師,需要準備的這桶水比其他學科教師的要更豐富。心理健康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指導學生合理規(guī)劃、設計自己的人生,首先要擁有這些勇氣和能力。認真?zhèn)浜妹恳还?jié)課,用心聆聽學生的每一個故事、每一段分享,用心做好手頭的每一件事,精心體驗生活中的每一個片斷。生活處處是課堂,時時處處都是自我覺察和覺察他人的舞臺。
一路行走,一路尋找著教育的勇氣。驀然回首,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我可清晰地看到一路行走的足跡中的一顆顆閃爍的珍珠,里面有熱愛、激情和堅持,而賦予這些珍珠光彩的,是熱愛學習、熱衷探究、勤于實踐、筆耕不輟。擁有強大的學習熱情和自我覺察能力,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成就自己的教學風格與特色,才能永葆教育熱情,這是自我成長、專業(yè)成長最恒久的動力源,也是我引以為傲、篤定自在的教育勇氣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