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qū)景龍小學 陶雪娟
一個人的童年是否有大量的有益閱讀,對其精神發(fā)育和成長至關(guān)重要。“語文主題學習”實驗無疑為學生的大量閱讀打開了一扇窗,它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遵循語文學習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圍繞主題文化分塊重組教材,從而達成整合教學資源的目的。這樣的教學既有利于教師對同一主題的學習內(nèi)容進行全局性的有機整合,也有利于學生對經(jīng)典篇章形成多元積累,真正實現(xiàn)語文學習的生成性、開放性和整合性。
面對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語文老師引導他們大量閱讀,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妙,在他們的內(nèi)心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自然是“功在千秋”。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就是要一位喜歡讀書的老師,領(lǐng)著一群喜歡讀書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在這一行程中,學生用眼睛領(lǐng)略無限風光,用心靈感受多樣情感,自然而然就產(chǎn)生了對真善美的追求和渴望。
我認為,低年級階段的“語文主題學習”實驗應(yīng)從整合單元教材入手,對教材進行適度補充、拓展、調(diào)整,然后結(jié)合單元導語創(chuàng)設(shè)情境,以啟發(fā)學生進行整體感悟。以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在進行主題教學設(shè)計時,教師把單元文本重組成“展開秋天的圖畫—古詩文中的秋—我眼中的秋”三個板塊,讓學生在課堂上靜讀秋景、細悟秋思、仿寫秋天,在循序漸進中把握知識,進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為了讓閱讀落到實處,我會拿出課堂時間讓孩子安安靜靜地潛心閱讀整個文本,讓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文字記下來,再多讀幾遍。孩子們捧書靜讀的身影,總能讓我滿心歡喜,因為這時候的讀,是完全自覺的,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真正地愛上語文,進而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在孩子自主閱讀的基礎(chǔ)上,我會采取“一篇帶多篇”的教學方法,先高效完成課本內(nèi)容的學習,然后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這時候的閱讀不再是泛泛地讀,而是在“一讀”的基礎(chǔ)上抓重點,精雕細琢,強調(diào)感悟——悟其意、悟其情、悟其法。
以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動聽的故事”主題活動為例,文本學習部分鏈接文章《我要的是葫蘆》《黔驢技窮》《小蟋蟀換房子》。我引導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悟道理,以“你讀了這幾篇文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為什么”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喚起學生的表達欲望。如讀《我要的是葫蘆》時,學生袁澤第一個站起來說:“我覺得種葫蘆的人眼里只有葫蘆,而忘了蚜蟲—葉子—葫蘆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小葫蘆才會一個個都落了?!币幌捳f得頭頭是道,也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學生王天遠則朗聲而答:“我讀《黔驢技窮》感到毛驢的本領(lǐng)有限,終歸逃不過被吃掉的命運。我們應(yīng)該多學本領(lǐng),不斷充實自己。”這種交流,是學生閱讀體會的綻放,是思維碰撞的火花。學生王子愛談了自己的收獲:“讀了《小蟋蟀換房子》,我發(fā)現(xiàn)早上可以用第一抹陽光照在絳珠草晶瑩的露珠上表達,晚上可以用等月亮爬上樹梢的時候表達,原來文字是這樣美……”此外,這樣的交流研讀還可就文章結(jié)構(gòu)、作者寫法等談見解,甚至可以談一個詞語的運用。只要孩子們覺得有意義,都可以說出來與大家分享,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不同的閱讀體驗。
“寫話”對低年級孩子來說是個難點,很多孩子由于識字量不足,思維單一,在遣詞造句方面常常捉襟見肘。為了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我鼓勵他們進行大量閱讀,在進行“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一個學年后,學生的閱讀量上來了,思路打開了,語言積累也豐富了,“寫話”表達初顯個性,從較好地完成“看圖寫話”,開始嘗試“聯(lián)想寫話”,同時也開始記日記。以“走進秋天”為主題的寫話練習為例,孩子們從一年級干巴巴的表達變成了流暢優(yōu)美的語言創(chuàng)造,開始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手法,筆下的秋天色彩斑斕、童趣盎然,既有優(yōu)美的景物描寫,也有對家鄉(xiāng)秋天的懷念,還有稚嫩的童話創(chuàng)作……閱讀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當閱讀積累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就會自然而然地汩汩流淌。
為了讓孩子們享受閱讀的快樂,我運用“用活動促讀書”的策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書香班級”活動的開展深入人心:我?guī)ьI(lǐng)孩子們誦讀《笠翁對韻》《三字經(jīng)》,讓國學經(jīng)典浸潤一顆顆童心;定期讓孩子們開展故事分享會、讀書分享會、詞語大PK、成語接龍等各種活動;帶領(lǐng)班上孩子積極參與語文組的“淘書義賣”“親子共讀”“圖書漂流”等特色活動……孩子們在多彩活動中自我成長,交流分享,感受到了閱讀的無限樂趣,內(nèi)心的閱讀種子就一點點萌生、發(fā)芽、成長。
行走在“語文主題學習”實驗之路上,一邊摸索,一邊思考,我深深感受到,學生大量閱讀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接受真善美、摒棄假惡丑的過程。美的事物總會在孩子的頭腦中留下印記,讓他們的心靈得到凈化。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讓孩子們感受閱讀的快樂,他們終究會“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