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事業(yè)的不斷推進,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對教師的專業(yè)性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師不僅要轉變職業(yè)理念,還需要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以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帶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71-01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更應當注重知識與日常生活的靠攏,幫助學生行為、思想,快速形成正確道德、法治觀念,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如《認識自己》教學中,為實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能力與方法、知識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可在課前讓學生準備一面鏡子,準備一副自己擅長的作品,可以是繪畫,也可以是書法、手工、歌曲等。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其他小學生自我介紹的視頻,讓學生了解認識自己的課題。然后讓學生拿出鏡子照一照,說一說對自己的了解,并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我介紹,學生通過外貌、性格等方面的比較,認識到個體間的差異,形成發(fā)展自我的意識。最后讓學生以小組代表形式,上臺講述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點,讓學生通過分享學會取長補短,發(fā)展自己的長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1]。
二、注重學科整合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涉及品德、心理與歷史等多領域內容,屬于綜合性課程,在教學中也應當注重其他學科知識內容的滲透,帶動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高的同時,使其能夠輕松駕馭其他學科教學知識學習。如在《彬彬有禮》教學中,為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注重儀容儀表、樂于交往、舉止文明有禮、尊重他人感受的生活態(tài)度,了解我國傳統(tǒng)禮儀,積累文明禮儀生活智慧等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學習文章掌握傳統(tǒng)節(jié)日禮儀、儀容儀表禮儀。最后讓學生模擬待客與做客的場景,讓學生通過接待客人、做客情境,更好的記住待客與做客禮儀,使其注意到約束言行舉止,作彬彬有禮小學生的責任意識[2]。
三、轉變教學模式
基于體驗式教學角度分析,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相對抽象,以往灌輸式教學模式,很難讓學生潛意識形成認知觀念。施以體驗式教學模式,通過游戲教學、小學合租學習等,學生主體地位得到重視,教師主導作用得到提高,同時能夠讓學生學習到更多、更全、更實用的教學知識。如在《做誠實守信的人》教學中,為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更加深刻,可通過比賽的形式展開體驗式學習,如男生一組,女生一組,讓兩組學生圍繞善意謊言利弊展開辯論,提高學生口語能力、思維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同時,幫助其規(guī)律性結論,最終更全面的掌握所學知識內容。為促使學生養(yǎng)成堅決不說謊話、敢于面對錯誤的良好品質,讓學生圍繞司馬光砸缸的做法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討論、學生補充與教師指導,讓其意識到說真話、為人剛直、誠實做人的重要性。
基于探究式教學角度分析,讓學生在自主研究中學習,更利于學生自主思考、閱讀、實驗與討論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利于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同時也確保了課堂教學質量。如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教學中,為實現(xiàn)行為習慣、情感與態(tài)度、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向學生發(fā)放調查表,了解在洗水果、倒水喝等飲食方面;系鞋帶、穿衣服、扎辮子等穿戴方面;整理房間、收拾碗筷等家務方面,是否做到了自主整理。然后通過“書本插圖中的哪些事情你做到了”、“心情如何”、“事情沒做的原因”、“家長距離我們做家務我們應該怎么說”、“依賴家長長大怎么辦”等問題過度性引導學生思維,讓學生通過問題研究、小組討論、閱讀文章等途徑獲得正確答案。最后讓學生示范自己動手佩戴紅領巾的活動,以及角色扮演體驗生活,更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同時實現(xiàn)情感層面、知識層面等教學目標。
基于趣味性教學角度分析,趣味性教學能夠創(chuàng)建情境,幫助學生實現(xiàn)思維過渡,能夠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所學知識內容,可幫助學生豐富知識結構,確保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效果。尤其是趣味語言,可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建、重點與難點講解或是教學評價等過程中應用,可幫助學生實現(xiàn)具體形象思維到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教師巧妙運用風趣、睿智的語言,可活躍課堂氣氛,使枯燥、呆板教學內容更加富有靈性,幫助學生更輕松的接收課本知識,烘托輕松、生動的教學氛圍。激勵性的語言也是趣味教學必不可少的,介于道德與法治課本知識需要學生不斷領悟,給予學生更多鼓勵可激發(fā)其成功欲望,繼而確保學習效果。作為教師不能吝嗇對學生的表揚,批評、指導的話語更要委婉,需要在保護學生個性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四、增強學生法律意識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更要提高其意志力,能夠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形成法律意識。教師需要在教學中,注重社會案例的引入,指導學生面對誘惑,應當能夠保持初心,堅定自身的道德品質、法治理念,不斷發(fā)揮正能量,以帶動自身綜合素養(yǎng)提升。教師可帶領學生展開參觀消防部隊、武警部隊、公安局、法院等實踐活動,或是請消防人員、警察等到課堂講解自己崗位職責、遵紀守法等工作內容,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更好的養(yǎng)成遵紀守法意識。
總結
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對學生成長幫助較大,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發(fā)展特征相符。教師作為學生吸取書本知識的重要載體,必須注重自身教學觀念的轉變,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保護個性為主要教學目的,借助趣味性教學、體驗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與嚴于律己的好習慣。
參考文獻
[1]沈莉伊.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以浙教版《道德與法治》第一冊教材為例[J].中小學德育,2017(1):18-20.
[2]朱開群.讓核心素養(yǎng)在道德與法治課堂落地生根——從2017年長三角地區(qū)法治教育優(yōu)秀課展評活動說開去[J].中小學德育,2017(9):60-62.
作者簡介:郭青,南京市武定新村小學品德教研組組長,專任品德教師。從2011—2012學年開始承擔學校品德教學工作。2014年度被評為“秦淮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2017年被評為“秦淮區(qū)小學品德優(yōu)秀青年教師”、“秦淮區(qū)區(qū)管校用先進個人”、2018年被評為“南京市優(yōu)秀教研組長”、“秦淮區(qū)優(yōu)秀教研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