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小紅
(江西省安義縣逸夫小學,江西安義330500)
“說”的能力是語言實踐中的重要工具,在人際交往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口頭表達能力也是寫作的有力基礎。因此,我們應該把說話訓練當作語文教學中一個重點來抓?!罢f”就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想法用語言表達出來,對學生聽、讀、寫等能力的培養(yǎng)和習慣的養(yǎng)成起著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語言是思維的窗口,是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動口說,才能促進學生的思。思是語言的基礎。語是思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的氛圍,激發(fā)學生說話的愿望,鼓勵學生想說、樂說、說好,在不斷的“說”中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為今后的寫作構建堅實的語言橋梁。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各種能力。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僅僅依靠課內(nèi)是不夠的,必須運用課內(nèi)學到的知識,在生活實踐中說演結合,鍛煉提高。要鼓勵學生克服恐懼心理,抓住一切機會大膽說話,讓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進行鍛煉,表達自己的觀點。一、二年級喜歡聽講故事,抓住這一特點,為讓他們“多說”幾句話,每講一個故事前我都要事先布置要求:“講完后,把故事中的問題說給老師聽?!焙⒆觽冞吢犨呄?,想完后紛紛舉手回答老師的問題,逐漸變得想說話了。為使學生暢所欲言,都得到練習說話的機會,我組織“同桌互說”“分組說”,既達到了訓練的目的,又增強了學生之間互相了解。有時我還有意識地將一些故事的結尾去掉,讓學生先想,然后接著往下編故事結尾,說話的積極性在他們聽故事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得到了培養(yǎng)。
說是寫的基礎,寫是說的提高,“以說促寫,說寫結合”是低年級作文起步訓練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在讓學生充分說的基礎上,我又巧妙地設計了讓學生寫出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寫出“一天中你最快樂的一件事”“我最愛的人”“我最感動的一件小事”等。在“元旦”來臨之際,我又讓學生親手制作賀卡獻給自己最尊敬的人,并在賀卡上說幾句悄悄話。在一系列的寫作活動后,我又讓學生在一起交流,讀自己最喜歡的一句名言,讀自己最好的一篇日記,這樣說說寫寫,寫寫說說,相互促進,潛移默化地促進了學生口頭表達與寫作能力的同步提高,為今后的作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語文課程標準》還明確指出,學生寫作應該“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俗話說:“出口成章,才能下筆成文。”現(xiàn)在的小學生往往對寫作感到恐懼,問題就在于我們讓他們說的機會太少了。
我們都知道,語言素質(zhì)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這種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對語言形式的把握、語言素材的積累和語言經(jīng)驗與思維的發(fā)展。從兒童語言發(fā)展規(guī)律來說,在小學階段,語言發(fā)展的重點是在語言形式的掌握和語言素材的積累,而不是經(jīng)驗和思想。后者是必須隨著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豐富、知識眼界的增長而發(fā)展的。因此,作為直接面對學生的小學教師,我們應該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學生多說。除了在第一冊學習拼音和識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敢說以外,在以后的看圖識字、看圖學文等課型上,同樣可以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多說。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從一年級開始,從一點一滴的語文學習開始,我們都應該注重學生說話和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要借助人教版教材這本“有趣的童話書”,深入鉆研,大膽探索,樹立新理念,構建新思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各項基本功,搞好語文教學,上好口語交際課,營造說話氛圍,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說好,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和智慧大門的金鑰匙。
學生消除了心理障礙,對說話產(chǎn)生了興趣,膽子變大了,口語能力也有所提高。如果經(jīng)常采用一種練習形式,自然會降低學生的說話興趣,刺激不起他們頭腦中的興趣點,為此,我們可以采用“競賽式”“采訪式”“辯論式”在教學中訓練說話,在閱讀課上訓練說話,說話課上創(chuàng)設情境、愉快說話等不同方式交替進行,此外,還可以在進行“說”的訓練前要求學生多聽多讀多寫,這樣,能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和欲望,從而收到了良好效果。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罢f”能力的培養(yǎng)要實在而新穎,離不開經(jīng)常性、靈活性、多樣性的訓練,離不開老師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這一前提。課堂上教師對學生“說”的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個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在語文教學中,需要我們教師以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核心,以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主動地交流為途徑,在訓練培養(yǎng)過程中除了要做到有情、有序、有法,還要做到有恒——師生雙方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