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
bù qiú wéndá
【出處】
三國諸葛亮《前出師表》。
【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軀馳。
【釋義】
布衣:平民的代稱;躬:親身;南陽:諸葛亮隱居隆中的山名,在當時南陽郡的鄧縣;聞:名譽;達:顯達;諸侯:泛指東漢末年各地的豪強勢力和政治集團;卑鄙:這里是自謙之詞,淺陋的意思;猥 ( 音wěi) 自 : 竟 使 自己;枉屈:委屈自己,降低身份。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本來是一個平民,生活在南陽,只想在這亂世里保住性命,并不想在諸侯中謀求名譽和高官顯爵。然而先帝(指劉備)卻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竟親自屈就,三次到草廬里來找我,征詢我對當時大事的意見,因此我深為感激,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典故】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縣南)人,劉備的主要謀士,后拜為丞相。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公元227年(后主劉禪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軍伐魏。他深知后主劉禪昏庸,有后顧之憂,故臨行前遂上此表進行懇切的勸誡。
【養(yǎng)生聯(lián)想】
要想獲得健康長壽,就不能過于在意名譽和地位。清心寡欲,過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據(jù)報道,如今有個別老年人在就讀老年大學期間,還在為爭當班長跟同學、老師斗氣,在學習班里鉤心斗角。這是典型的不智之舉。你是學知識去的還是當官去的?都到老年了,還爭這個有什么必要?心態(tài)平和,不追求名譽地位,但求無愧于心,只有這樣,才能有益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