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東廓曰:世之所謂強有力者,權有無,節(jié)盈縮,以鶩于朝市,相靡以利,相炫以捷。蓋寒不得襲,暑不得陰,若是者什而三焉。世之所謂智者,商古今,課殿最,抵掌功名之會,相矜以辯,相構以術,棄枯而集菀,避寒而竟炎,若是者亦什有三焉。
貪夫殉利,烈士殉名。殉名之與殉利,高下有間矣。其于逐物以喪其生,鈞也。無為利府,無為名尸,超然立于物表,而物莫撓之,是謂衛(wèi)生之術,壽考將自至。人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故滋味者,身之充也,而酸傷脾,苦傷肺,咸傷心,辛傷肝,甘傷腎。五行各有所克,此盛則彼傷,則失其節(jié)也。
起居者,身之適也,而坐傷肉,臥傷氣,行傷筋,立傷骨,則渝其常以召之也。時其喜而喜也,時其怒而怒焉,時其好而好焉,時其惡而惡焉。喜怒好惡,各當其節(jié),則必無殉名殉利之病,而起居飲食更無論已。若明鑒之照物,不將不迎,泰然而靜寂,怡然而動順,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喜怒有則,則氣日完,精日積,神日定。若然者,憂思不能入,嗜欲不能侵,邪氣不能襲,雖度百歲,而動作不衰。(《養(yǎng)生三要·衛(wèi)生精義》)
明代學者鄒東廓說:世間所說強有力的人,能權衡有無輕重,控制盈余與不足,而對朝市(早晨的集市)趨之若鶩,以謀取利潤壓倒對方,以勝過他人來相炫耀。大概在嚴寒天不能適時增加衣服,在酷暑天得不到陰涼,這樣的人占了十分之三。世間所說聰明才智之人,商討研究古今之事,在殿堂之上參加科舉考試爭取奪魁,互相擊掌于競爭功名之會,以善于辯論傲視他人,用權術來陷害他人,拋棄枯木而靠近繁華茂盛之地,避開寒涼而馳競于炎熱的場所。這樣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
貪夫為財利而死,烈士為名譽而亡。為了名譽或財利而死,其高低上下有明顯的區(qū)別。他們都是以追逐某個事物為目標而喪失其生命,這一點卻是相同的。為人不要做財利的府庫,也不要做名聲的僵尸,要用超然的態(tài)度站立在物利之外,不為物利所誘惑或阻撓,這就叫做保衛(wèi)生命的技術,長壽將會自然來到。人體抱負著陰與陽兩個方面而相互平衡,保持沖虛之氣以便求得和諧,違背了它將會產生災害,順從了它就不會引起疾病。所以各種滋味的飲食,是人體必須得到充分供應的。然而酸味太多即傷脾,苦味太多便傷肺,咸味太多就傷心,辛辣太多即傷肝,甘味太多便傷腎。五行各有相克的關系,這個強了就會傷害那一個,就將失去節(jié)制。
起居作息,必須適合于身體。然而久坐傷肉,久臥傷氣,久行傷筋,久立傷骨,則是改變常規(guī)所招致的結果。該欣喜的時候欣喜,該憤怒的時候憤怒,該愛好的時候愛好,該厭惡的時候厭惡。喜怒好惡等情志,各自調節(jié)適當,就必定沒有殉名殉利的毛病,而起居飲食等各個方面,就更不必多說了。像明鏡照見的物品,不送也不迎,安泰自然而又寂靜,愉快而處事順暢,飲食有節(jié)制,起居有規(guī)律,喜怒有準則,那么元氣日益充實,精神日益穩(wěn)定。如果能做到這樣,憂患意識不會進入體內,各種嗜欲不能侵犯,病邪之氣也不會侵襲人體,即使活到一百歲,行動作息都不會出現衰老狀態(tài)。
鄒東廓(1491—1562),明代學者,名守益,字謙之,東廓乃其號。正德年間進士,曾任太常少卿兼侍讀學士,官至南京國子祭酒(國立大學校長)。先宗程、朱理學,后師事王守仁,并篤守王學傳統(tǒng)。強調“慎獨”(獨居謹慎,不存邪念)、“戒懼”(小心、警惕)為“致良知”的修養(yǎng)方法。著作有 《東廓集》。袁開昌在此選錄了《東廓集》中有關名利的論述,并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評論,頗能發(fā)人深省。
本篇明確指出,一味貪圖名利對身心健康十分有害,甚至使人短命早死。凡逐利者,總是“相靡以利,相炫以捷”。為了多得財利,便設法壓倒競爭對手,搞垮對方,以求自己取勝。凡追名者,無不“相矜以辯,相構以術”。為了爭名,不但通過辯論打擊他人,還采用陰謀和權術來陷害他人。故追名逐利者都是損人利己者,其人際關系都很緊張,甚至極其惡劣,內心都是很不安寧的,自然難以長壽。為了追逐名利而過早地“喪其生”,那是很不值得的。因而提倡“無為利府,無為名尸”,即不要把身體當作貯藏財物的倉庫,或者當作寄存浮名的僵尸。應當超然物外,不為名利所誘惑,這樣才叫懂得“衛(wèi)生之術”也就是養(yǎng)生保健之道。倘能如此,“壽考將自至”,健康長壽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本篇又說:“時其喜而喜也,時其怒而怒焉,時其好而好焉,時其惡而惡焉……泰然而寂靜,怡然而動順,飲食有節(jié),起居有常,喜怒有則,則氣日完,精日積,神日定……雖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边@段話可說對養(yǎng)生延壽之道做了最好的概括。其中有“時其怒而怒焉”和“喜怒有則”兩句,認為該發(fā)脾氣的時候就要發(fā)脾氣,只是發(fā)怒要有一定的限度而已。都說惱怒有害,那么有限度的發(fā)怒是否也有害呢?有媒體報道說:“偶發(fā)脾氣或可增壽兩年。”德國耶納大學研究人員評估超過6000名老人的健康狀態(tài),結果發(fā)現,長期保持身體健康的秘訣之一在于宣泄負面情緒。美國匹茲堡卡內基梅隆大學一項研究顯示,遇到不公正待遇時宣泄壓力,可以幫助人們保持樂觀。研究人員發(fā)現,經常選擇“默默忍受”的人,與直面不公待遇選擇 “針鋒相對”的人相比,心臟病發(fā)病率高出一倍;選擇“回家后發(fā)脾氣”的人心臟病發(fā)病率沒有升高。由此可知,“時其怒而怒焉”,即該發(fā)脾氣的時候適度發(fā)發(fā)脾氣,非但無害,反而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延年益壽的。
筆者由此想到,有些老年夫妻不時發(fā)生拌嘴,吵吵鬧鬧,通常是老太太嘴巴多,喜歡在老公面前數落或發(fā)發(fā)牢騷,甚至把老公當成“出氣筒”。在此種時候,老先生一定要寬宏大量,不予計較,甘心當老伴兒的“出氣筒”。讓老夫人及時發(fā)泄其負面情緒,這對她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反過來又可使老先生多獲得老夫人的關照,歸根結底對老先生自己的身心健康亦很有幫助。
——選自 《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⑤》
編后小語:《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⑤》中選錄了《養(yǎng)生三要》一書中衛(wèi)生精義、病家須知、醫(yī)師箴言三個部分的內容,并對其進行了解讀和點評。本期向讀者摘選《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⑤》中衛(wèi)生精義的內容,因篇幅有限,我們只刊登部分內容,若需閱讀書中全部內容,請購買《看得懂用得上的養(yǎng)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