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班級的主人,這一點毋庸置疑。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提出要對學生實施“自主管理”,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習之主人,生活之主人,創(chuàng)造之主人”。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首先要讓每一個學生在班集體中都能有歸屬感和存在感。筆者以為,學生在集體中獲得話語權和來自同伴的認同是學生擁有集體歸屬感和存在感的重要條件,學生只有在集體中擁有話語權并獲得同伴的認可,他們的主體意識才能得到激發(fā),真正成為班級的主人。
班級是由一定數(shù)量的學生和教師組成的團隊,這個團隊由不同性別、不同興趣、不同經(jīng)歷、不同性格的個體組成。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團隊中,每個個體都要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行事,比如班級公約、班級文化、班級目標、班級評價機制等,一些與“標準”相對同步的個體在團隊中能夠獲得相對多的話語權和認同感。此外,班干部制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個體在班集體中的歸屬感。傳統(tǒng)的班干部制度把一部分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推到了班級舞臺的中央,讓他們擁有了更多發(fā)聲的機會。在班級結構中,擔任班干部的是少數(shù)學生,他們處于班級正式結構的頂層,大部分學生只是“群眾角色”。[1]沒有成為班干部的學生成了“觀眾”“旁觀者”,繼而也就可能出現(xiàn)個人責任感的缺失、沒有主人翁意識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背后就是學生個體話語權和同伴認同感的缺失。
班級這個團體組織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資源,同時也應該是發(fā)展學生個性和社會性的重要資源。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的擅長知識學習,有的喜歡文藝,有的能言善辯,有的擅用文字。在某些標準體系下,一些學生個體始終沒有發(fā)聲的機會,因為他們從來沒有被推到過臺前,沒有表現(xiàn)的機會,自然難以獲得來自同伴的認同。
如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獲得話語權和認同感?如何讓學生真正做班級的主人?班級管理團隊能否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班級團隊中每一個個體的個性和興趣愛好?能不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站到聚光燈下的機會?能不能借助團隊建設賦予每個個體相對公平的話語權,讓他們真正“歸屬”于班集體?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嘗試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進行了班級興趣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探索。
1.班級興趣共同體建設的思路。班級興趣共同體是筆者借鑒學生社團和學習共同體的概念提出的。學生社團是以學生共同興趣愛好、共同特長為基礎建立的學生團體。在社團內(nèi)部,每一個成員都是某個專業(yè)方向的熱衷者或者佼佼者。學習共同體是教師、學生、學習內(nèi)容共同構成的互動的合作環(huán)境,使每一個成員之間有更多的合作和關懷。[2]結合這兩個概念,筆者嘗試組建班級興趣共同體。班級里的每個學生個體根據(jù)自身的特長、興趣愛好,本著自愿原則,選擇加入某一個班級興趣共同體,班級興趣共同體的導師是班主任和各學科任課教師。班級興趣共同體致力于讓每一個學生個體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話語權,獲得認同感,進而獲得歸屬感。同時,科任教師的融入也實現(xiàn)了學生和科任教師的互動,科任教師作為團體導師,對團體成員的了解更深入,更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領。最為重要的是,興趣共同體除了發(fā)展學生興趣外,更多的是為每個學生找到了在班級里屬于自己的角色位置,并以此為切入口,促進學生在其他方面更好的發(fā)展。
2.班級興趣共同體建設的步驟和運行。(1)確定班級興趣共同體。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在了解每一個學生個體的特點和特長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特長和愛好,提出自己所要組建的興趣共同體設想。興趣共同體不以學科學習為主要內(nèi)容,但與學科學習有所關聯(lián)。如英語老師喜愛莎士比亞文學,于是建立了班級興趣共同體“莎翁戲劇社”,團隊的基本理念是:以劇本學習、戲劇演出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2)師生互選??迫谓處煾鶕?jù)對學生的了解向?qū)W生拋出橄欖枝,學生自主選擇和決定參加哪一個興趣共同體。興趣共同體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師根據(jù)班級情況決定。(3)制訂共同目標和明確成員角色。興趣共同體的目標一定以發(fā)展學生個體特長,讓每一個個體在團隊中都有所表現(xiàn)和貢獻為出發(fā)點。團隊成員之間只有角色的差別,彼此沒有等級的差異,如思維能力強的學生是團隊的策劃組織者,文筆好的學生是團隊的報道編輯者,口才伶俐的學生是團隊的發(fā)言人,社交能力強的學生是團隊的外聯(lián)者等。當然,在不同的興趣共同體之內(nèi),每一個成員的角色會有不同的稱呼,如由生物老師領導的“DNA研究俱樂部”中成員角色分別為實驗員、信息員、分析員、采購員等。在班級興趣共同體內(nèi),每一個成員都是平等的參與者,為興趣共同體共同出力,并獲得同等的表現(xiàn)機會。
興趣共同體的活動頻率為每周一次,每次1~1.5小時。活動內(nèi)容主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興趣共同體本身的團體活動,如“莎翁戲劇社”的莎士比亞戲劇賞析和討論,“歷史達人社”的歷史事件討論,“凡·高油畫社”的安靜作畫活動;另一個部分則是班級常規(guī)工作的交流和總結。
3.班級興趣共同體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興趣共同體的團隊管理模式最終還是為班主任班級管理服務的。班級常規(guī)管理可以采用興趣團體包干負責制,具體職責由團體內(nèi)部細化分工。而一些具體活動則由各個相關團體負責,我們將每個學期的班級活動劃分為幾個主題板塊,分別由相應的興趣共同體負責。如年級或者學校在特定時期的主題活動,相應的興趣共同體便成為班級活動的責任人,團體內(nèi)部進行討論并分工,充分尊重每一個人的意見,發(fā)揮每一個人的特長,讓每一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權利,給每一個人獲得認同的機會。
1.學生主體性的高度體現(xiàn)。首先,班級興趣共同體以學生自身特質(zhì)和特長為出發(fā)點,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在自己感興趣并且自己選擇的共同體之內(nèi),學生會更樂于融入團體,也更能接受團體的規(guī)則和約束。其次,興趣共同體內(nèi)每一個個體的角色不是基于能力差異分配的,只是根據(jù)學生所長進行的不同分工,每個人都是他所在興趣共同體的平等參與者和貢獻者。最后,興趣共同體致力于給班級所有學生個體提供更多站到臺前的機會、更多發(fā)聲的機會和更多被認同的機會。在興趣共同體承擔的各項班級管理任務和各類活動中,個人的表現(xiàn)和貢獻能為更多班級成員認同。
2.科任教師價值的最大實現(xiàn)。擔任興趣共同體導師的科任教師需要在了解班級學生的基礎上,從自身優(yōu)勢出發(fā),確立興趣共同體的目標。并且,團隊導師需要對自己團隊成員的各方面情況有深入了解,才能做出最恰當?shù)慕巧才?。同時導師還要時刻關注團隊成員的發(fā)展走勢,根據(jù)其在團體內(nèi)的各種變化,做出適當?shù)陌才藕驼{(diào)整。此外,作為團隊導師的科任教師也可以獲得更多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機會。興趣共同體的班級團隊管理模式為科任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一個良性互動的平臺,因為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所做的溝通和互動相比較學科交流而言,會更輕松,更有針對性,也更有效。而且,這種良性的互動還會推動科任教師和學生在學科學習上的有效溝通。除此之外,導師在興趣共同體內(nèi)可以發(fā)揮更多超出自身學科教學的才能,自身的價值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實現(xiàn)。
3.班主任角色的轉型突破。班主任在班級中扮演著組織者、指導者、引領者的角色,并發(fā)揮橋梁的作用。作為組織者,班主任需對科任教師和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并進行興趣共同體初期構想和分工。作為指導者,班主任對各團體在班級內(nèi)應該承擔的職責和活動要做出最恰當、最有效的安排和指導。作為引領者,班主任需要用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時刻關注各興趣共同體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的作用和存在的問題,適時給予引領和幫助。同時,班主任要努力使團體之間、團體內(nèi)部、導師和團員之間的溝通更順暢。興趣共同體團隊管理模式下的班主任更像是“船長”,而非“保姆”,班主任更多的是方向掌控和思想引領。
4.班級管理的創(chuàng)新優(yōu)化。將班級常規(guī)管理的事務和活動分配到更小的團體中,而且是一個擁有共同精神理念的團體,可以真正實現(xiàn)“人人有事做,人人愿意做”的管理效果。更重要的是,興趣共同體創(chuàng)造了班級內(nèi)的良性互動。一方面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在興趣共同體內(nèi)部,擁有共同興趣、特長的個體有了更多的溝通和互動機會,這種同伴間的聯(lián)結關系不僅會在共同體活動內(nèi)起到作用,也會體現(xiàn)在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互幫互助中。同伴影響很重要,擁有共性的同伴影響效果更明顯,如此也更利于班級正能量的傳播,興趣共同體之間是一種共生共享的依存模式,他們之間可以有一些良性的競爭,但更多的是互助、欣賞和百花齊放,因為最終都是為班級共同目標服務。另一方面,班級共同體的導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也給班級生態(tài)群注入了積極的動力,導師同時也可以承擔一些德育導師的職責,因為良性互動給了導師更多了解學生的機會,也更利于導師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
總之,探求班級管理創(chuàng)新模式,創(chuàng)建班級興趣共同體,是為了優(yōu)化班級管理,增加班級內(nèi)部良性互動,更是為了給每個學生一個站到班級正中央的機會,給每個學生一個發(fā)聲的機會,給每個學生一個讓別人看到的機會,給每個學生一個被認可的機會,從而讓每一個學生在班級里“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