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李公樸小學 莊曉龍
常態(tài)化的語文課堂通常進行著“填鴨式”的教學,無論會抑或是不會,老師都是定量把預設的教學內容告訴灌輸給學生,自行消化,長此以往,優(yōu)等生缺少提高,后進生難以掌握?!八淖浴本裣碌慕虒W嘗試則希望通過教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以生為本”的課堂,并且在這樣模式的培養(yǎng)下,使學生渴望學習、自主學習、最后自我提高,弱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接下來我就以蘇教版第十冊20課《談禮貌》為例,具體談談我的教學嘗試。
教學目標的設定是語文課堂的命脈,由于個體的差異,一千個讀著會產(chǎn)生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一篇課文由于認知水平、知識體系的不一致,不同的教師會解讀出不同的教學目標。當然這并不存在優(yōu)劣的差別,只是部分教學目標缺乏課檢測性,教與不教的差別不明顯。以《談禮貌》為例,文章確實在告訴我們應該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于是我想這樣設置教學目標,通過本文的學習,讓學生更加懂禮貌。乍一看并沒有問題,內容積極向上。可是這樣的設置官方一點說,跟新課標強調的語言文字的運用有些背離。其實細想,這樣的目標設定教師在教學中也缺少抓手,就讓學生懂禮貌而言,是一堂語文課根本無法達成,即便達成也無法檢測的教學目標。長期這樣的教學引導,會導致學生愈發(fā)認為語文教學可有可無,因為教學雙方都在云里霧里。于是我把教學目標設置成了“通過對課文的解析,根據(jù)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構段改寫出一個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這樣的目標設定,教師就有了具體的抓手,就是要教學生模仿課文構段寫出一個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如此,也就有了可檢測性,寫出了與文章構段相似的事例就說明教學成功了,寫不出來自然就是講解還不到位,當然這是普遍情況不能一概而論。這樣也讓學生學有所得,就是學會了根據(jù)課文構段學會了事例的敘寫。長此以往學生便能摸索出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從而達到“四自”精神的培養(yǎng)。同時也能弱化甚至杜絕學生乃至家長語文課堂無用論的想法。
小班化教學的終極優(yōu)勢在于學生的可參與度高,個性發(fā)展得到保證,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四自”精神。但受到客觀條件的限制,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但恰到好處的小組合作同樣威力無窮,這樣的恰到好處需要精心設計。還是以《談禮貌為例》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小組合作,“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三個事例有什么不同點”。接下里學生開始你一言我一句,三分鐘過去了,場面還是那么熱烈,遺憾的是學生的對話早已離開了課堂。等老師說請小組交流的時候,鴉雀無聲。并不是學生不聰明,只是我們的設計出現(xiàn)了問題,試想這樣的小組合作與不合作有什么區(qū)別,多兩個人聊天還不如一個人靜靜的思考。因為我們的小組合作出現(xiàn)了問題,分工不明確。學生除了聊天還能干嗎!于是同樣的問題我嘗試了這樣的做法:1.默讀三個事例,找出它們在材料安排上的不同點,寫在課中上學單上;(3分鐘) 2.小組成員交流寫下來的觀點并進行篩選提煉;(2分鐘)3.組長(成績稍好)選擇一、兩個由記錄員(寫字較好)用記號筆寫在紙條上,貼到黑板的相應位置。讓每個人都變得有事可干,并且給他們規(guī)定好時間,以造成緊迫感。小組之間還在暗自比較,生怕觀點貼到黑板上去的速度比別的小組慢。這樣一來,所有人思考的質量就得到了提升,同時組長在篩選觀點的時候,就幫部分后進生解決了心中的困惑。以此使提升面更加廣闊,不斷提升學生的自學、自問能力,從而達到四自精神的培養(yǎng)。
套路化的語文課堂總是會在最后設置一個寫的環(huán)節(jié),似乎不寫不能算一堂合格的語文課,為寫而寫帶來的自然是為評而評,無非就是生動、具體這樣的套話,因為很多時候教師本身也不知道該作何引導。其實如果把寫作為本堂課的教學成果展示,那一切就顯得順理成章了,因為評價的點就是教學目標的細化,在這樣具體的引導下學生自然會有提升。還是以《談禮貌》為例,本課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對課文的解析,根據(jù)收集的資料模仿課文構段改寫出一個能說明禮貌待人好處的事例”。通過解析讓學生明白課文的構段是,敘事加道理的結構,在敘事中加入了能體現(xiàn)禮貌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tài)描寫,都緊緊圍繞著觀點“禮貌待人,使用禮貌用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以此為基礎的敘寫,教師就可以抓住具體的點進行點評,比如結構是否以敘事加道理的形式呈現(xiàn),有無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動作描寫,事例有沒有僅僅圍繞觀點。這樣具體的點評,可以清晰的告訴學生自己的不足以提供學生修改提升的方向,而不是泛泛而談。以扎實的提升達到“四自”精神的培養(yǎng)。
總之,“四自”精神培養(yǎng)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每一步都應該讓老師教有抓手,以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為出發(fā)點,讓學生學有所得。語文教學的探索永無止境,這只是我一點小小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