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勁松
摘 要:詩人在抒發(fā)感情時,很多時候采用間接抒情,也就是借用物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物象就成了溝通作者與讀者的橋梁,也就讓文學變得更美。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其中的美,就要借用想象,還原物象,和作者進行感情交流。
關(guān)鍵詞:想象 語言 物象 情感
想象力就是在已有表象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新的加工或配合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思維能力,它是對已有形象的更新,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是人腦部的最重要的智力活動。愛因斯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中學詩歌教學內(nèi)容中,想象力是必不可少,我們應把握詩歌的特點,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1]
一、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形象
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領域,想象是靈魂撞擊后虛幻表象的聯(lián)翩的思索,它能突破時空的羈袢,激起記憶庫中的有關(guān)信息,進一步強化情感。因此,想象是詩人的翅膀。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通過奇特的想像,大膽的夸張,描繪出關(guān)于仙境的相聚的情景。如他飛過鏡湖,到了剡溪(今嵊縣),看到了南朝大詩人謝靈運游宿過的地方。湖泊里有淥波蕩漾,山林中有猿啼清哀。他也仿效謝靈運,腳下趿著為游山而特制的木屐,登上了高山。從此一路過去,到了天姥山。走在半 峰上,就看到海中日出,又聽到天雞的啼聲。經(jīng)過了許多崎嶇曲折的山路之后,正在迷 途之間,天色忽已暝暮。這時聽到的是像熊咆龍吟的瀑布之聲,看到的是雨云和煙水。 這種深山幽谷中的夜景,別說旅客為之驚心動魄,就是林木和峰巒,也要覺得戰(zhàn)栗。這時候,忽然又遇到了奇跡,崖壁上的石門開了。其中別有一個天地,別有一群人物。他 看到許多霓裳風馬的“云之君”和鸞鳳駕車、虎豹奏樂的“仙之人”,不覺嚇了一跳, 驀然醒來,只看到自己的枕席;而剛才所見的一切云山景物都消失了。杜甫說李白“飄然思不群”,于此可見一斑。還有岑參的《飛雪送武判官歸京》中“胡地八月即飛雪,北風卷地白草折;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數(shù)梨花開?!边@是一種逆時性聯(lián)想,詩人在飛雪漫天的邊陲輪臺送友人歸京,卻聯(lián)想到春天的梨花滿枝。不但進一步強化了作品的情感色彩,而且表達了邊塞詩人博大的胸襟,所以來才成為千古絕唱。正如劉勰所說,“是以詩人感物,聯(lián)類無窮,流連于萬象之際,沉吟于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婉轉(zhuǎn),亦與心之徘徊。”
由此看來,詩歌因為有了想象,變得更美。詩歌的創(chuàng)作有了想象,留給讀者更多的更多的想象空間。也使詩歌的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象。
二、對作品的理解離不開想象
詩歌就是借助不同的物象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詩歌中的事物便帶有了人的主觀情感,這就是意象了。我們欣賞文學詩歌,只有把握住了詩歌中想象的特點,進行聯(lián)想,才能探知詩人的感情。當我們讀到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蔽覀兇竽X就會描繪出楓葉在夕陽的照耀下那紅葉似火的燦爛美景,就會看到詩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情趣。同時,作者那流連忘返熱愛生活的情趣便自然浮現(xiàn)在眼前了。
列如在分析詩歌時,由于詩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集中地灌注于詩歌的物象中,這樣,詩歌的意象就被賦予了某種特定的內(nèi)涵。所以,我們在把握詩歌意象的時候,還應當注意意象的內(nèi)涵,從而進一步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月亮意象,就是常用來引發(fā)詩人的離愁別緒,表達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李白的《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望月思鄉(xiāng)異常感傷。杜甫《月夜憶舍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借皎潔的月光,表達對親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唐人張九齡《望月懷遠》“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真切地表達了面對明月,情人之間的深切思念。掌握了月這意象的內(nèi)涵,我們就可以輕而易舉而又真切地感受到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的愁緒。又如梅花的意象,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與菊花一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它是傲霜斗雪,不怕打擊挫折,純凈潔白的高尚品質(zhì)的象征。把握了詩歌意象的內(nèi)涵,就能夠更深刻地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2]
想象要以物象為基礎,想象和聯(lián)想不能夠想當然,必須在一定知識表象的基礎上進行。朱熹有一首《讀書》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胱寣W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千萬不能斷了學生頭腦里“活水”的來源。這“活水”,對學生而言,應該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展開豐富想象。詩歌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的主陣地。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感知——領悟——品味”這一思維過程。把著力點放在創(chuàng)設畫面,感知情境,體味意境上。把無生命的鉛字變成一幅幅生動優(yōu)美,或壯闊豪邁的畫面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學生在閱讀時,如同陪作者一起游覽品味,從而形成了自己生活表象積累,也就是對詩歌的物象積累。
三、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能加強學生的情感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是因為“各以其情而自得”。聯(lián)想、想象的展開,往往伴隨著情感因素。確實,聯(lián)想、想象是以情感為動力的,若沒有情感的推動,聯(lián)想、想象的翅膀便難以伸展,更難以騰飛;同時,聯(lián)想、想象達到騰飛的境界,又會推動情感的發(fā)展,促進情感的深化,從而激起內(nèi)心更強烈的情感。劉勰所說的“情以物興”“物以情觀”正是指出了情感以聯(lián)想、想象為基礎,聯(lián)想、想象象又受情感制約的關(guān)系。
學生并非僅僅是為了從課堂獲得知識,還應得到心靈的啟迪、美的感受和探索真理的欲望和熱情。要做到這一點,教學中應力求生動、具體、形象、鮮明,富有感染力。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課時做到情景教學,講究藝術(shù)魅力,使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想象不斷豐富。除了有感情的朗讀,主要要是通過生動的講述,點撥他們們的思想,打開他們的思路,調(diào)動他們的生活積累。以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把他們引入到課文中去,去接受感染,進而展開想象。
在情感教學中,學生作為有意識的人,愿意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承受客體制約的同時,突破這些制約,并根據(jù)自身的信息儲備,對詩歌的空白處,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進行填補和連接,充分地領悟和理解詩歌的豐富內(nèi)容,深刻地體驗其內(nèi)在的思想情感,同時,也為想象的展開打下堅實基礎。
總之,無論在詩歌的創(chuàng)作還是在詩歌的欣賞,都離不開想象。所以,通過詩歌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的途徑是必要而可行,但在語文教學中,喚起學生的想象,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學生也就更能感受詩歌的美,學習也就化被動為主動。
參考文獻
[1]《四十回首——仍有夢“做語文課堂的藝術(shù)家》韓軍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