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平
(中共天水市委黨校,甘肅 天水 741018)
改革開放40年來召開的八次黨的代表大會與之前十一次代表大會的歷史相比較,有著制度化、規(guī)范化、定期化的顯著特征,走上了健康發(fā)展的道路?;仡櫢母镩_放以來黨的代表大會的歷史,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十一屆三中全會至十三屆四中全會,是改革開放起步和全面展開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七大,是改革開放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主線,深入發(fā)展的階段。第三個階段,從十八大到十九大,是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開啟新征程,努力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階段。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理論的功能就是總結過去,指導當下,謀劃未來。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始終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九大又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的繼承和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檢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黨沒有把理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停留在本本上,而是通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對《黨章》的修改,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依此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和治國理政的大政方針,又通過法定的程序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統(tǒng)一行動的根本遵循。從這個視角看,以科學理論為指南是黨實現(xiàn)領導的重要方法,黨的代表大會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對理論的選擇作出正確的抉擇,對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作出明確的回答。
科學理論是共產黨人樹立理想信念的堅強基石,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始終不渝的精神。鄧小平曾講:我們過去能夠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zhàn)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yè),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主義。在歷次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和修改通過的《黨章》中,對以科學理論武裝頭腦,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共產主義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信心,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理想信念堅定與否,是事關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會主義國家的精神力量和前途命運的根本問題,我們黨從來沒有含糊過,沒有動搖過。
每次黨的代表大會閉會后,在全黨開展相關教育活動時,黨中央都明確要求把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成果,內化為共產黨員的信仰、信念、信心和自覺行動。這是我們黨實現(xiàn)全面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推進偉大工程,落實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精神的一條寶貴的經驗。十八大之后,在全黨范圍內,先后開展了以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兩學一做”為主題的學習教育實踐活動。黨的十九大對大會之后的主題教育活動做出明確安排,要求以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為重點,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全黨更加自覺地為實現(xiàn)新時期的歷史使命不懈奮斗。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是黨的最高權力機關,它的領導地位不僅是由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政體決定的,而且也是由《黨章》、《憲法》明確規(guī)定的。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和有關中央全會關于改革黨的領導制度的決定和要求,在改革和完善領導制度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廢除了領導職務終身制,落實了退休制度;恢復了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恢復了書記處,等等。十八大后,為了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等幾個具有高度權威性的領導小組,總書記親自任組長;加強和完善了巡視制度,深化了政治巡視;開展了成立全國監(jiān)察體制改革的試點工作。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設立國有資源資產管理和自然生態(tài)監(jiān)管機構,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組建國家、省、市、縣監(jiān)察委員會。這些重大舉措,對健全完善黨的領導體制領導制度,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認識黨的領導體制領導制度改革,有兩個重要的事實值得關注。一是黨的十二大和十三大成立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它由黨的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向黨的代表大會報告工作。雖然僅存兩屆,但在黨的代表大會的歷史上、在黨的領導體制領導制度改革的歷史上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為了實現(xiàn)黨的領導干部的有序規(guī)范交替,推進領導干部的年輕化所采取的史無前例的措施。二是黨的代表大會有明確的屆期,黨代表有相應的任期,而《黨章》始終沒有規(guī)定關于黨的總書記的任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缺憾,是制度的不足。但從實踐來看,我們黨有一種規(guī)矩,就是從十四大以來,每位總書記的任期都是兩屆十年。不規(guī)定、有規(guī)矩、有傳統(tǒng),是又一顯著的“中國特色”。這一制度,為適應未來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進行合理的人事安排,預留了制度空間,掌握了主動權。從這兩個事例看,黨的領導制度既有堅定的原則性,又有主動的靈活性;既有現(xiàn)實合理性,又有未來預見性,還能有效避免因制度僵硬所絆,引發(fā)尷尬的局面。這種制度體現(xiàn)了黨的領導制度的巨大優(yōu)勢,展現(xiàn)了黨的強大的制度制定能力和無與倫比的制度執(zhí)行能力。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逐一列舉了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這些制度基礎上的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等各項具體制度。這是黨和人民近一百年奮斗、創(chuàng)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發(fā)展。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進步發(fā)展的根本制度保障。但遺憾的是,兩次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在論及我國的政治制度時,都沒有提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制度。
能否形成領導權威和領導核心,是判斷一個政黨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仡欬h誕生以來的19次全國代表大會和92次(六大以來)中央全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8次全國代表大會和57次(至十九屆三中全會)中央全會的歷史,就會明晰形成權威和核心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一是需要通過黨的最高權威機構和黨內一定程序的確定;二是需要有《黨章》和《憲法》這種根本大法的保證;三是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和現(xiàn)實考驗;四是由人民來選擇,需要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維護和堅決捍衛(wèi)。
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肩負著選舉黨的領導集體的重大使命。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完成了這一使命,選舉出了具有高度權威性的領導集體和領導核心。實踐證明,這些選擇是正確的,選出的領導集體和領導核心承擔起了自己的使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初,黨的兩位總書記沒有能夠站得?。h的思想路線是實事求是,兩位總書記雖然出了問題,停止了職務,但他們的貢獻不應抹煞,應該得到公正的評價。在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對胡耀邦同志光輝戰(zhàn)斗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評價,并號召全黨學習他的精神??梢哉f,這樣的事在黨的歷史上是第一次,這充分展現(xiàn)了經過近百年的風吹浪打、披荊斬棘的中國共產黨比過去更自信、更豁達、更成熟、更進步)。糾正兩位總書記的錯誤,是中國共產黨依靠自身和人民的力量實現(xiàn)的,不但沒有引起政治的動蕩和社會的不安,而且選出了可靠的新一代領導集體和領導核心,保證了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
平定“兩亂”之后,鄧小平強調必須要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總書記權威,要自覺維護總書記的領導核心地位。在黨的有關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中,先后確立了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十八屆一中全會選舉習近平為黨的總書記,十八屆六中全會的一個偉大貢獻就是確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核心地位。
黨的歷次代表大會修改《黨章》和向人大提出修改《憲法》的建議中,都明確提出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把“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分別寫入了《黨章》和《憲法》。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這就在根本大法的層面,保證了黨中央的領導權威和領導核心地位。中央委員會、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書記處都是有“班長”的,班長就是總書記,總書記就是領導核心。實踐證明,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是經得起實踐考驗的,是得到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衷心擁護和愛戴的。把黨的領導權交給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這是我們黨的寶貴經驗,也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經驗,值得珍視。
美國西化分化中國的圖謀曾把希望寄托在黨的第四、第五代領導人身上。實踐證明,他們的美夢破滅了。改革開放以來的40年,我們黨經歷了“兩個凡是”的阻擾、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影響、“兩亂”的短暫震蕩、腐敗盛行、“兩面人”和陰謀家的一時得勢等政治風險,但這一切風險和挑戰(zhàn)都被共產黨用自身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戰(zhàn)勝了,使黨的領導更加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更加前途燦爛,中國各族人民更加緊密團結。
十二大把我們黨的最高領導人的職務由主席改稱為總書記,這不僅僅是稱呼的改變,更是領導體制領導制度的改革??倳浭屈h的中央委員會的總書記,是中央政治局委員會的總書記,是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的總書記,是書記處的總書記?!八膫€”總書記雖然集于一身,但有著不同的授權程序和形式。明確了這一點,就更能明確我們黨的領導體制和領導制度,為規(guī)范黨內選舉和授權程序,加強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和黨的政治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這是對黨內民主重要性作出的科學判斷。從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民主的內涵,一是一種目標;二是一種制度;三是一種具體的實踐活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借鑒人類政治文明和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推進了政治體制改革,創(chuàng)造性地健全完善了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領導制度,發(fā)展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這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和中央全會的有關決定中能夠看得到,在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中能夠感受得到,在全國各族人民激情豪邁、同心同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高潮中能夠體會得到,從各國政要和學者對40年改革開放輝煌成就的評價中能夠認識得到。
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不懈的奮斗目標,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和黃炎培兩人著名的“窯洞對”中,毛澤東提出了,只有發(fā)揚民主,讓人民起來監(jiān)督政府,就能解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政體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其他基本政治制度。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的幾代領導集體核心和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不僅維護了社會主義的國體政體,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而且進一步發(fā)展了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及此前的中央工作會議,決定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guī)黨法、反對個人崇拜,少宣傳個人,加強集體領導;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大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十八屆六中全會制定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要求任何人都不準把黨的干部作為私有財產,黨內不準搞人身依附;領導干部不能搞家長制,要規(guī)范和純潔黨內政治生活,要凈化黨內政治生態(tài)。
民主集中制是我國的政治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的制度。民主需要紀律,集中更需要紀律。在當代中國,民主的力量不斷壯大、民主的形式不斷完善,但集中只能由肩負領導執(zhí)政之責的中國共產黨來行使。作為領導黨、執(zhí)政黨,就是要通過領導制度、法律程序,把執(zhí)政黨和參政黨的意志、全國各族人民的意愿整合起來,上升為國家意志,成為執(zhí)政黨、參政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統(tǒng)一行動。從我國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來看,民主集中制有三個范圍、三個層次,并形成了兩種領導體制。三個范圍是,首先就黨內而言,民主集中制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黨章》對黨的民主集中制作出了明確的規(guī)定。其次,就國家政權而言,十三屆一次人代會修改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明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最后,民主集中制也貫穿在我國新型的政黨制度之中,新型政黨制度就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這是一個將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政黨制度,它的核心要義是一黨執(zhí)政、多黨參政。三個層次是,一是民主集中制是民主決策、科學決策、依法決策的領導方法;二是黨和國家機構的組織原則;三是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在現(xiàn)實的政治生活中很多人僅僅認識到了前兩點,而忽略了后一點。民主集中制之所以是政治制度,因為它是黨的領導和主權在民的紐帶和橋梁。民主集中制的貫徹和落實在黨和國家政治生活中,形成了兩種領導體制,即委員會制和首長負責制。
黨內民主體現(xiàn)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之中。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做擺設,而是要用來解決問題??v觀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八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在會前關于黨代表的考察、選舉,黨的中央委員會委員、政治局委員會委員的考察、選舉,黨的代表大會報告的起草、修改《黨章》等一系列籌備工作,以及大會期間的各項會議議程、選舉程序、表決程序,無不堅持民主集中制這一根本的領導制度和組織制度,都是黨內民主的生動實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最大的特色,就是把選舉民主和協(xié)商民主有機的結合起來,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和領導制度。選舉民主和協(xié)商民主不僅在黨內而且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得以貫徹落實,富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從世界和中國的政黨史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獨創(chuàng),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貢獻,是中國人民的政治智慧,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政治文明的偉大貢獻。
回望建黨近一百年的歷史,正是堅持自我革命、加強自身建設,我們黨才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才不斷取得勝利。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提出了中國共產黨人的“三大法寶”,武裝斗爭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兩大武器,黨的建設是掌握武器的人。毛澤東把黨的建設比喻為“偉大工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毛澤東建黨思想為引領,逐步形成了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建黨思想,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了習近平建黨思想,并在十九大寫進了《黨章》,成為了我們黨推進新的偉大工程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回顧改革開放40年黨的建設的歷程,真是“四個不容易”: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chuàng)業(yè)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tài)不容易;掌握政權后,做到節(jié)儉內斂、謹終如始不容易;和平時期嚴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變革關頭順乎潮流、順應民心不容易。歷史的經驗值得重視,這就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始終高懸“四面銅鏡”:
一是共產黨百年曲折發(fā)展歷史的銅鏡。黨誕生以來,不斷進行著偉大斗爭,開創(chuàng)著偉大事業(yè),推進著偉大工程,實現(xiàn)著偉大夢想,但也走了許多曲折的路,犯過不應該犯的錯誤。我們黨之所以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就是能夠正視錯誤,吸取教訓,開創(chuàng)未來。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40年來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就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糾正了錯誤,撥正了航向,把過去做對的堅持下來,把做錯的改正過來,把說了沒有做的做起來。
二是國民黨成敗得失歷史的銅鏡。20世紀的國民黨曾是一個在全國范圍內的執(zhí)政黨,但它逆歷史潮流而動,最終丟掉了政權,逃到了孤島。幾十年之后,又喪失了執(zhí)政黨地位,現(xiàn)在又四分五裂、危機重重。這面鏡子值得我們經常照照,防止共產黨的國民黨化,已經成為憂黨憂國人士的擔憂,是“新的偉大工程”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三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的銅鏡。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lián)解體、東歐巨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進入了低谷。30多年之后,再回首這段歷史,總結蘇共亡黨亡國的經驗教訓,能否加強黨的建設,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決定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生死存亡的關鍵。
四是西方政黨政治現(xiàn)實弊端的銅鏡。西方資本主義的政黨制度及政黨執(zhí)政,從一定的范圍看,具有其合理性、適應性。但從現(xiàn)實西方政黨政治的諸多弊端看,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美國妄想在全球范圍內推行西方的制度霸權、話語霸權,這值得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人類政治文明,只可以學習借鑒,不能照抄照搬,沒有政治制度的“飛來峰”。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考驗政治定力的重大問題。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黨就是擔當領導執(zhí)政之責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關鍵少數”和普通的共產黨員。一以貫之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就是要貫徹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以黨的自我革命來推動偉大社會革命,這既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建設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40年來得出的寶貴經驗。
建黨近百年的歷史,雖然經歷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不同階段,經受了國際國內各種各樣的風險和挑戰(zhàn),黨的政策也隨著時代進步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黨的性質、宗旨、最終目標始終沒有變。不變,保證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本質;不變,保證了中國共產黨的特質。改革開放40年來的奮斗歷程,關于黨的性質、宗旨、目標問題,在黨內、國內發(fā)生過幾次較為激烈的交鋒,一個時期,管黨治黨曾出現(xiàn)過嚴重的寬松軟散現(xiàn)象,加之受到西方勢力的干擾和影響,使我們黨在保持“顏色”方面遇到了巨大的挑戰(zhàn)。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面臨的嚴峻考驗和巨大挑戰(zhàn),第一位的就是要回答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針對時代之問和人們的疑惑,在“舉旗定向”上,中國共產黨通過歷次黨的代表大會,都做出了鮮明而堅定的回答,成為了“定海神針”。捍衛(wèi)了我們黨的性質、宗旨、最終目標,使我們黨始終保持了“不變性、不變向”的堅強的政治擔當和堅定的政治定力。
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提出了判斷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掌握這個標準的就是人民,就要看人民答應不答應,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且明確提出,始終做到“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十六大以來,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發(fā)展觀,提出了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把黨的性質、宗旨、最終奮斗目標進一步落實在黨的領導、黨的執(zhí)政之中。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得到全面貫徹。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黨建立以來的全部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負使命,履職盡責、開創(chuàng)偉業(yè)的歷史。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目標和人民的新期盼,習近平總書記講,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就充分回答了新時代共產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凸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發(fā)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發(fā)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發(fā)展的戰(zhàn)略和政策始終圍繞人民,這就是新時代黨的執(zhí)政理念的基本內涵。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是黨的生命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也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雖然對黨的群眾路線還沒有形成一個像政治路線、思想路線那樣準確完整的表述,但對其內涵有著明確的認識,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反復證明:什么時候堅持群眾路線,黨的工作就順利,黨的事業(yè)就發(fā)展;什么時候背離了群眾路線,黨的工作就遭挫折,黨的事業(yè)就受損失。
目標的基本特征是主觀性、方向性、現(xiàn)實性和實踐性。按時間的長短跨度,目標通常劃分為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目標具有指明方向、凝聚力量、激勵士氣的作用。正因如此,無產階級政黨十分重視制定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布局。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無產階級作為階級才覺醒,才認識到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才成立了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提出了自己的最終目標就是為實現(xiàn)共產主義而奮斗。
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中國共產黨,是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的統(tǒng)一論者。最低綱領,就是階段性目標和任務。事業(yè)的發(fā)展,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根據形勢發(fā)展,中國共產黨適時地提出和矯正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及任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偉大勝利的一條重要經驗。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了這條經驗,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高屋建瓴,擘畫宏圖,確立目標,引領時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路線確立的奮斗目標,經歷了不斷豐富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十三大確立為“富強民主文明”,十七大發(fā)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十九大進一步完善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
目標的堅定是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回顧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制定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部署,能深刻體會到這一點。黨的十二大,制定了分兩步走,到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部署。十三大按照鄧小平的構想,制定了三步走的戰(zhàn)略。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全面落實第二個戰(zhàn)略目標,并向第三步戰(zhàn)略邁進的指導方針和主要任務。十五大又將第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了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形成了一個新的“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十六大提出,21世紀頭20年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十七大、十八大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十九大明確提出,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的30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分兩個階段來安排,每個階段15年。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崇高的目標,只要不渝地追求,就會成為壯舉。
回望黨領導執(zhí)政的歷程,一條十分重要的啟示是:確立目標是成功的一半,還要把黨提出的奮斗目標和戰(zhàn)略部署轉化為國家意志和人民意愿,要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就是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xiàn)對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提高黨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水平。
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一是推進黨的領導體系現(xiàn)代化。黨的領導體系是嚴密的領導體制、領導機構、領導制度體系;嚴密的中央、地方、基層組織體系;鐵一般的黨的紀律,尤其是黨的政治紀律、政治規(guī)矩;黨的特殊的權力運行機制。二是推進政權組織體系現(xiàn)代化。政權組織是政體的具體化。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肩負著立法、監(jiān)督的重要職責,“一府一委兩院”都要對人大負責。人大、監(jiān)察委、政府、公檢法在立法、監(jiān)督、行政、司法四大領域各司其職,各盡其責,但其政治地位并不平等,不同于西方的“三權分立”的權力制衡制度,在中國任何國家政權組織都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三是推進基層自治體系現(xiàn)代化?;鶎幼灾问侨嗣衩裰鞯闹匾獌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又一特色。十七大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寫入報告,正式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一起,納入了中國政治制度的范疇。四是推進全球治理體系現(xiàn)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我們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正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中國發(fā)展營造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人類美好未來做出更大貢獻。
實現(xiàn)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一是提高黨的領導能力和執(zhí)政能力;二是提高國家政權組織的立法、監(jiān)察、行政、司法能力;三是提高基層群眾自治能力;四是提高參與全球治理能力,發(fā)揮大國大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