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大多數(shù)教育學者對于體育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看法,其概念的定義也各不相同。其中在學校體育學(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將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定義為:“是體育教學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所采取的教學途徑和手段[1]。”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學者對其也有著不同種類的定義,如學者樊林虎將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定義為:“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所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方式、途徑和手段的總和[2]。”又如學者張學忠將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定義為:“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在一定的教學原則指導下,師生相互作用、共同為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合理組合和運用場地、器材、手段的活動方式。它既包括了師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內(nèi)隱的思想、心理活動,又包括了器材的運用或演示和身體活動方式[3]。再如學者毛振明將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定義為:“教師與學生為實現(xiàn)體育教學目標和完成體育教學任務而有計劃地采用的、可以產(chǎn)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具有技術性的教學活動[4]。”綜合來看,在學校體育學和樊林虎的觀點中,將體育教學方法看做是一種途徑和手段;在張學忠的觀點中,將體育教學方法看做是一種活動方式;在毛振明的觀點中,將體育教學方法看做是一種教學活動。通過對上述觀點的分析,將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概括為: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方式、途徑和手段、教學活動的總和[5]。
分類反映出了研究者對于其性質和特點的基本認識。由于研究者的出發(fā)點和標準不同,其分類方法也是不同的。通過研究,主要分為四大類。第一,在《體育科學詞典》、李祥主編的《學校體育學》和金欽昌主編的《學校體育學》中均是按照教學任務的不同來劃分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金欽昌在《學校體育學》中把體育教學方法劃分為傳授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方法、發(fā)展體能的方法和思想品德教育與發(fā)展個性的方法[6]。第二,在周登嵩主編的《學校體育學》和毛振明主編的《學校體育學》中均是按照體育教學的外部形態(tài)和在這種形態(tài)下學生的認識活動來劃分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毛振明在《學校體育學》中把體育教學方法分為以語言信息為主的方法、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方法、以情景和競賽活動為主的方法、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方法[7]。第三,是按照以側重點來劃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張學忠主編 《學校體育教學論》把體育教學方法分為:第一側重于“教”、第二側重于“學”、第三根據(jù)體育教學功能。其中第三包括傳授體育文化知識、技術和技能的方法;激發(fā)情感類的方法;培養(yǎng)審美的教學方法;進行人文教育的教學方法[8]。第四,是按照教學方法的來源來劃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潘紹偉主編的 《學校體育學》把體育教學方法分為常用的教學方法、現(xiàn)代的體育教學方法[9]。
一種體育教學方法并不會適用于所有的體育教學任務,若是想要更好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就要科學的運用體育教學方法。其中主要依據(jù)毛振明在《學校體育學》[10]中所提到的15種體育教學方法。第一是關于體育教學的具體目標與任務,如新授課可以采用講解法;如在一堂課的結束部分,可以采用問答法;如大班型課程,可以采用討論法。第二是關于體育教學的效果與質量,如教師在進行體育技能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示范法;教師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演示法;教師在進行體育技能教學過程后并讓學生進行練習時,可以采用保護與幫助法。第三是關于體育技能難易程度,在動作訓練過程中,可以采用分解練習法、完整練習法和循環(huán)練習法。第四是關于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于小學低、中年紀的學生來說可以采用情景法;對于中學生來說可以采用游戲法;對于高中生和大學生來說可以采用比賽法。第五是關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可以采用發(fā)現(xiàn)法和問題探究法;為了提高學習效率,可以采用小群體教學法。
通過對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的研究,可以得出在選擇體育教學方法時,在教學理念的層面上,要充分認識到體育教學方法在體育教學中所處位置的重要性;在教學理論層次上,所選擇的體育教學方法要與學習內(nèi)容、學習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相關聯(lián);在教學策略的層次上,要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選擇和充分的運用。
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占有重要地位,對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可以加強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并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從而提高體育教學質量??v觀當前大多數(shù)學者對于體育教學改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觀點:
學者柳春梅、吳家萍和李新明均是以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李新明在《基于認知心理學角度下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中所提到的改革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認知心理學角度下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心理因素,其中包括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思想、體育課程目標、學生的主體性;二是在認知心理學角度下體育教學方法改革重點關注的問題,其中包括體育教學改革是體育教育實踐的新方式、體育教學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對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方法進行徹底地改變、認知心理學角度下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作用、從國家人才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要遵循體育教育改革的新要求[11]。
學者趙龍是以人本主義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他在《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下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提到在當代人本主義的教育思潮下,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的重點是以人為本的發(fā)展個性、加快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首先要轉變觀念為先導,其次以教師素質為前提,再次以課堂改革為重點,最后對教學結果的評價方式進行改革[12]。
學者倪依克、李茂和曾曉波均是以主體教育思想的角度來進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倪依克在《主體性教學與體育教學方法改革中》中提到首先要把主體性教育看作是一種新的教育實踐方式,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平等、民主、合作、交互的關系式教育過程展開的基本前提;其次要改革傳統(tǒng)體育教學方法過分注重運動技能知識灌輸,局限于一種固定程序的單向知識、技能傳遞的教學模式;再次要建立以多種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教學體系,有效地實現(xiàn)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來選擇和設計教學方法;然后是體育教學方法發(fā)展的根本宗旨旨在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學習,注重促進個性的發(fā)展;最后是體育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與生俱來的創(chuàng)造源泉,培養(yǎng)和鍛煉他們的創(chuàng)造意識[13]。
綜合以上觀點可以得知無論是以何種方法來進行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對于學生來說都具有重要意義,并且促進體育教育的蓬勃發(fā)展。
隨著體育新課程標準這一國家政策的出現(xiàn),體育教學的過程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不僅僅在教學理念上需要創(chuàng)新,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也都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因為主要針對的是小學、初中和高中的學生群體,所以教師應該在體育教學大綱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安排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使學生可以主動地去體驗體育運動帶來的樂趣。其中俞云燕、陳占英、劉春萍和劉會波均對于體育新課程標準政策下的體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進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劉會波在《基于新課程標準的體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14]中表示,體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在在進行運動技能教學時、當經(jīng)改造和建設的體育運動項目作為教材時、借鑒其他學科的理論時、運用情景教學時和在進行個性化教學時這五個方面。
創(chuàng)新教育是作為我們國家的一項基本教育理念,因此體育教學方法應在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下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指通過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新理念的重心是學生,其主要目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能力。其中張雅茹、徐春江在《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實施》[15]中提到在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的體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需要注意:加大對新式教學方法的應用、優(yōu)化體育課程的設置、充分利用成功教學法、提高教學方法的娛樂性和對于體育教師的教學方法嚴格要求這五個方面。
新時期的體育教師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不斷總結教學經(jīng)驗,以適應新形勢下學校體育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其中學者韓兵、許德剛和曹科樞均對于新時期的體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進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曹科樞在《試析新時期如何創(chuàng)新學校體育教學方法》[16]中通過對學校體育教學新法創(chuàng)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新興的體育教學方法:信息教學法、游戲化教法、組合創(chuàng)新法和逆向創(chuàng)新法這4種方法。
綜合來看,隨著國家新政策的推出和時代的變化,體育教學方法會不斷變化與充實,所以體育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不僅可以推動體育教學改革,發(fā)現(xiàn)體育課程改革出現(xiàn)的一系列問題,還可以排解體育教師的困惑,為體育教學實踐提供了幫助。
[1] 陳雁飛,董文梅,毛振明.論體育教學方法的概念和層次[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第二期:180—182.
[2][7][19] 霍軍.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論文,2012(6).
[3][4] 胡敏.體育教學方法分類體系的現(xiàn)狀與優(yōu)化[J].湖北體育科技,2010(3):176-177.
[5] 余景陽.淺談體育教學方法[J].教育教學論壇2010(7):112.
[6] 金欽昌.學校體育學[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8] 張學忠.學校體育教學論(專著)[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第一版,2005第二版
[9] 潘紹偉. 學校體育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0] 毛振明主編.體育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 李新明.基于認知心理學角度下高校體育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7(1):45-46.
[12] 趙龍.當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潮下高校體育教學方法的改革[J].中國成人教育,2010,第7期:125-126.
[13] 倪依克,趙立軍.主體性教學與體育教學方法改革[J].體育學刊,2002(11):128-130.
[14] 劉會波.基于新課程標準的體育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第3期:410-411.
[15] 張雅茹,徐春江.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下體育教學方法實施[J].體育教學論壇,2015(8):174-175.
[16] 曹科樞.試析新時期如何創(chuàng)新學校體育教學方法[J].湖北體育科技,2011,30(4):44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