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 怡 (合肥工業(yè)大學 230002)
投射在心理學上指的是潛意識和顯意識中不匹配的部分轉移到他人身上的心理過程。這種情緒或者特征是消極的負面的,但又是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內在需要,不被顯意識認可但又難以割舍的部分。形象的說,就是顯意識根據(jù)社會和外界的束縛設置的一個監(jiān)獄,其中關押著一些需要被釋放 的危險而消極的潛意識的需要。1890 年這個概念由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他認為投射作為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可以通過將這種需要,這種引發(fā)焦慮的意識內容轉移到他人和外界上,從而消弭自身需要和自身認可之間的矛盾、壓抑。從這一理論出發(fā),可以試分析席勒作品中的三個意識監(jiān)獄。即母親形象的失落、對性和死亡的不安和對自我的迷戀。
埃貢·席勒(Egon Schiele,1890-1918)是二十世紀初奧地利重要的表現(xiàn)主義畫家,維也納分離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席勒作品中母親題材來源于他悲劇性的家庭。席勒的幼年飽受死亡對他人格和審美的塑造,和母親有情感上的隔閡。在席勒的作品有關母親的形象總是尖銳畸形而可悲的。席勒畫過的好幾幅懷孕女人,這些母親的眼神沒有一絲溫情或喜悅,有的只是空洞和陰冷的眼神。席勒在畫面中大量暴露女性的生殖器官,卻并非流露出沉迷和陶醉,是一個內心畏懼但又不斷掙扎的心理的外化。在這些裸露女體畫作的人物表情中,席勒對人物眼神的塑造充滿和創(chuàng)作者主體精神有關的痛苦和虛無。1911年9月,席勒寫給奧斯卡·李爾王的信件中用一種近乎哲學的語言描述了藝術家作畫時候的精神狀態(tài):“當我看到我自己的全部,我就不得不看我自己,了解我之所欲,不光了解我內部正在發(fā)生什么,還要了解我“看”的水準,了解什么方法才是我的,了解組成我的神秘物質。了解我正在觀察、審視的更大部分,和迄今為止我已領悟到的有多少。我看到自己不斷蒸發(fā),升華,我那星光的震蕩變得更快速,更直接,更簡單,就像一股宏大的悟力進入世界?!边@段文字中所提到的自我,是一個非常不穩(wěn)定的存在,并且和藝術家本人似乎是一種激烈的對持關系,也就是說,席勒的自我在觀察自我,席勒的看,并不是看向模特,而是看向自我的內部。文中的“愛”,則是確切的自我愛戀。
眼神在席勒的人體畫和肖像畫中起一種主體投射線索的作用。而主體投射的需要和隨著經歷而變化的藝術家主體有著極大的關系。最早的一幅有關母親題材的作品《母親和孩子》畫于1908年,此時藝術家還未完全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創(chuàng)作遵循的是相對傳統(tǒng)的學院構圖,即圣母圣像畫的一些三角形構圖痕跡。在這幅畫里母親眼睛的圖式在模糊的背景里似乎只露出了兩個聚焦的小黑點。而這樣的黑點式的瞳孔曾經在表現(xiàn)主義先驅愛德華·蒙克的畫作中廣泛出現(xiàn)。在蒙克的直白的系列標題如《吶喊》、《焦慮》、《吸血鬼》里,筆者對這樣的眼部圖式的理解為在極度強烈的恐懼和精神焦慮下瞳孔的聚焦。而在此眼神關于恐懼的理解是和時代有關的,即母親與社會和時代之間的恐懼聯(lián)系。同樣的眼神在之后的創(chuàng)作《擁抱的少女》中出現(xiàn),作為對另一個全眼神的少女眼神的襯托和釋讀存在于畫面里。席勒的這一意識投射活動一直保持到1915年,期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各種母親和孩子主題的繪畫。從1911年《孕婦和死亡》到1914年《年輕的母親》,悲觀、不信任的情緒通過眼神體現(xiàn)出來,如在《目盲的母親》中眼神幾乎是含糊不清的失明形象,暗指一種盲目的不到位的母愛的態(tài)度。
前人學者提及席勒肖像畫中模特時都充分肯定了一點,即模特的本人的意識在畫面中是缺失的,或者說是受畫家的意識擺布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席勒描繪所有人體都是呆滯而了無生機的,事實上,從大部分畫作中我們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精神氣質,而且這種氣質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時候能從中看出人性的敏感和軟弱,有時又能從中看出強烈的掙扎和挑釁。而從色彩上來看,雖然席勒的主題追求代表著死亡的色彩,但并非千篇一律使用赭石和棕色等灰暗色調,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的色彩艷麗而恣意,其中尤其以水彩稿女性人體中的紅色、橙色和紫色搭配為典型。這些不同的精神氣質是否意味有部分精神氣質來源于不同的模特本人呢,萊因哈德·斯坦勒在《藝術家的自我》一文中給出了否定的論證,他認為席勒作為藝術家,本身的主體意識具有精神上的豐富和人格上的多樣性,這樣一來,即便畫面上呈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精神氣質,也是可能來源于藝術家個人的。
席勒短暫的創(chuàng)作生涯一共創(chuàng)作了一百多幅自畫像,他對于自我探究的興趣由他看來,是為了將自我這種寓言一般的精神特質揭露給世人。藝術家的自戀情結對于模特客體毫不關注,僅僅將其作為畫面姿態(tài)形象的材料,而所有的畫作所表達的都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意識。通過仔細的觀察,觀者可以發(fā)現(xiàn),席勒肖像畫中的眼部結構極其神態(tài)極具統(tǒng)一性,微閉、微張、眼神空洞仿佛透過了肉體的虛無而直視人性深處,或者憤怒而瞪出、挑起,極具挑釁意味。有學者認為這是奧地利下層貧困的流浪人士的因饑餓困厄而緊張、迷茫的眼神。這一說法或許用來形容同時代的表現(xiàn)主義畫家科柯施卡的畫作更為合適,因為席勒的畫作中流露出的緊張多了一層虛無和死亡的意味。要知道年輕的流浪者的眼神中出于生活的困厄的緊張,縱使因社會而絕望,也難以掩蓋一種到底是希圖求生的渴望。比如一個因肚餓而痛苦的人,眼神會銳利地尋找著食物。而席勒的畫作中的眼神直接聯(lián)系到了死亡,這必然是出于一種精神高度的無助和絕望。這種精神的體悟,應該是同樣困頓的席勒個人的痛苦的精神。席勒肖像畫中眼部的線條非常簡單,以《三個少年》為例,一根刻畫上眼皮的線條,兩根閉合的弧線,刻畫著凹陷的眼眶,一個圓圈代表著幾乎全是渙散的瞳孔的漂在眼眶上半部分。極其簡單的線條,卻塑造了一個非常清晰的眼神,暗含著蔑視,挑釁,依托著死亡的虛無而無所畏懼的眼神。我們來還原一下這個眼神本屬于的面部情態(tài),要使得眼睛的上眼皮的弧線清晰的展現(xiàn),下巴需要微微收起,要使得瞳孔在這個下垂的角度里清晰展現(xiàn),眼神往往是暗含著諸如恨意這樣的強烈的情緒而有力的,眼珠在眼眶的上半部分,是因為眼神直直鎖定著觀者。描繪眼袋的線條絕不是浮腫的而是凹陷的,圍繞著眼眶,加深眼眶的凹陷感,事實上,如果加上一個浮腫的下眼袋的線條,眼神中的死亡的灰暗氣息就會迅速失色很多,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現(xiàn)象,因為既然眼袋表示著疲憊,在表達消極情緒的眼神時候似乎應當著重刻畫。但通過對比和分析,的的確確是凹陷的眼袋線條的眼神更加的陰冷可怖,實際上,即便眼袋是因為疲勞疲憊產生的,但浮腫的眼袋是平和而有著生氣的,老年人的泡腫眼袋有時候可以表達一種歷經滄桑的平和和看淡,年輕女孩的臥蠶眼袋甚至顯得清純可愛,除此之外,席勒的眼神雖然空洞但并不疲憊無力,而是在非常強烈的精神下充滿穿透力量的眼神,絲毫沒有與外界妥協(xié)的疲憊,又或者說,那是死亡的眼神,但卻不是平靜的死亡的眼神,而是一種在死亡中卻又極具精神力的充滿執(zhí)念的眼神。這個眼神,顯然不可能是模特的眼神,而是席勒本人的眼神,更是藝術家極欲展現(xiàn)給世人的主體投射。
[1]程楚玥.從投射性認同方面看《麥克白》中男性主體意識的建立[J].英語廣場,2014(5).
[2]蔡永怡.死亡與性—埃貢席勒繪畫中的人體[D].蘇州大學,2011.
[3]王影.透析席勒的精神世界[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3).
[4]武晨明.關于視覺共約性的一次討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4.
[5]王文博.論埃貢席勒個性化語言的形成因素[D].西安美術學院,2014.
[6]陳石.論油畫中線條的節(jié)奏[D].南京藝術學院,2014.
[7]沈彬斌.談席勒獨特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D].南京藝術學院,2015
[8]朱佳藝.透視席勒的精神世界[J].美術大觀,2010.
[9]楊燁.維也納分離派生與死主題探析[J].藝術探索,2009(2).
[10]曲俊.象征到表現(xiàn)的傳承—克里姆特與席勒繪畫比較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09.
[11]沃爾夫岡·德萊克斯勒.奧地利的抽象繪畫[J].中國美術館,2005(5).
[12]伊恩·布魯瑪.愛與死的藝術[J].東方早報,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