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凌
要講好中國故事,先得塑造好具備普世特征的人物。
2018年新年伊始,電影市場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3部因口碑和票房而頗值研究的“現(xiàn)象級”電影——《芳華》《前任3:再見前任》(以下簡稱《前任3》)和剛上映的《無問西東》。
《芳華》和《前任3》票房合計超過31億元,《無問西東》因上映后的好口碑呈現(xiàn)“逆襲”姿態(tài)。作為參與過《無問西東》創(chuàng)作的筆者來說,很想由此來探討一個很口號化的話題——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讓我們來分別探討一下究竟什么才是“中國故事”?什么是“講好中國故事”?
以這3部影片的題材為例,可以說都是“中國故事”。其中,《前任3》可說更加接今天的地氣,尤其從票房數(shù)據(jù)來看,眾多三四線城市的觀眾支撐了其票房——因為這部片子里的故事、人物以及人物態(tài)度,都是他們熟悉、接受并有共鳴的。相比之下,《芳華》和《無問西東》則更像是“過去時的中國故事”。一方面,故事里的情節(jié)發(fā)生在過去,另一方面,人物的情感和觀念是現(xiàn)今的90后、00后觀眾的父輩甚至爺爺輩的。這種“過去時”故事很有風(fēng)險,這種風(fēng)險可能比《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或者《盜墓筆記》等古裝片都要大,因為其與時下觀眾的距離可能不只是時空的距離,而是三觀的差別。
被反復(fù)強調(diào)的“講好中國故事”的背后語境又是什么呢?是中國國內(nèi)的電影市場持續(xù)10多年的高速增長,成為足以和北美電影市場匹敵的收入來源。因此,這塊寶地越來越成為各國電影的必爭之地。在這樣的背景下,對于中國電影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便是影響力——就如觀眾會因為《情書》去日本小樽,因為《悲情城市》去中國臺灣的九份一樣,全世界對于美國的了解幾乎都首先來自于好萊塢電影。所以,“講好中國故事”的另外一層意義在于,除卻能讓世界人民用上Made in China的商品,還能讓他們了解這個民族。
讓我們再回歸到故事的要素來談。
任何故事的核心都是人物,是這個人物在某種情境下的行為、表現(xiàn)、態(tài)度、情感、變化。美國大片里通常有一個特別愛家庭、愛孩子、愛狗,關(guān)鍵時候又特別有犧牲精神的“英雄”。有時候這個英雄是個大兵,有時候是個父親,有時候是美國總統(tǒng),有時候還可能是個機器人或者變形金剛……至于這個人物究竟是置身于災(zāi)難片、戰(zhàn)爭片還是劇情片,那只是類型的元素和聲畫的噱頭而已。
中國故事里的人物也是最為重要的。是否有一種典型人物是公認的可以代表中華民族主流價值觀的呢?也許,《無問西東》里的沈光耀、陳鵬就更適合作為“中國故事”的典型人物吧。一個優(yōu)秀、善良、孝順,卻在家國大事面前違背母命,以生命演繹更大的孝和正義;另一個本分、專情、永遠付出,卻能在群體無意識的錯亂狀態(tài)中堅持呵護美好和愛。
這樣的人物,是在全世界的文化背景里都能看得懂并被尊敬的?;蛘哒f,中國故事里的人物價值觀應(yīng)該同樣是全世界的,而非只流行于中國卻在國外成為難以理解的情感或邏輯。在電影劇本的創(chuàng)作角度,相較于情節(jié),人物往往是更具有共通性的,而情節(jié)、歷史背景等卻可能因為文化差別地域特征而不同。
綜上所述,要講好中國故事,先得塑造好具備普世特征的人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