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瑩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0)
散文教學,尤其是中學散文,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鑒賞品析,從文本中獲得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值得我們探討。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從這個角度說,散文教學也是一門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那么這“鐐銬”,我們可以稱其為“三步法”。
第一步,“讀中感”。鑒于散文這種美文的特殊性,在此類文章的教學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便是“朗讀法”。余映潮老師說過:“朗讀,是進行語言、情感熏陶的一種學習方法,是對作品進行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彼栽诮虒W之初,我們如果以配樂朗讀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自主自覺地走進文本。以《荷塘月色》為例,第一環(huán)節(jié)“初讀感悟”中的第一步為“播放配樂朗讀”,學生在清脆婉轉的笛聲的感染下,再現課文所描繪的情景表象,使他們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如臨其境。這種方法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與聯(lián)想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積極迅速地投入到文本探求中,還能為鑒賞品味語言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可謂是“一石三鳥”。聽完錄音后,學生一定有所收獲,此時教師引導學生說出他們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又會將直觀的美感從圖像轉化為文字,這種畫面美與語言美的不同形式的傳遞,在第一階段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學生已經初步領悟到了本篇散文所營造的意境美。
第二步,“讀中品”。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雹龠@一任務的完成仍舊離不開反復朗讀。此時的朗讀不只是出聲地念書,也不只是大聲地讀起來,而是講求語音準確、語流順暢的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是用聲音來傳達作品內蘊的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
有了第一階段的鋪墊后,《荷塘月色》第二環(huán)節(jié)的“精讀品析”將重點放在了“對語言的鑒賞分析,體味散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學習并與用各種修辭手法”上。這一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段,并在讀完后思考幾個問題:1、本段寫了哪些景物?2、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3、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分析與回答的過程中,學生已經自覺完成了對文本語言的鑒賞,學會用“刪減”法與原文進行對比,感受并理解第四自然段語言運用的妙處,并能夠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遣詞造句。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適時地進行朗讀指導,使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真正做到“品味有落實,朗讀有所悟”。這樣將朗讀與鑒賞相結合,更容易在接受語言的基礎上窺見到作者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情感,領悟到蘊含在文字背后的憂傷與喜悅。
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最后,教師可以安排配樂朗誦或者引讀的方式,在音樂的魅力下,對宏觀的意境美和微觀的語言美再來一次美的重溫。這一次的“讀”不再是純粹的朗讀,要上升到“美讀”的高度,即詩意地朗讀。此時的朗讀,是聲律、意境、情致的感悟。同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五、六自然段,感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的意境。
第三步,“讀中悟”。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谧x了多遍之后,學生應該早已對朱自清先生的感情變化有所了解。但要究其原因,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展示他們課下搜集的有關本篇課文的相關背景資料。抓住文章中幾處描寫心情的句子,反復品味,通過瀏覽、默讀等方式,快速定位答案,理解作者之所以時而“心里頗不寧靜”,感到寂寞;時而又有閑情逸致“我且受用者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②,一層淡淡的喜悅浮上心頭;然這喜悅還未持續(xù)多久,作者又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忽又想起采蓮女子嬉游的光景,也只能哀嘆一句“無福消受了”的原因。作者的情緒在這荷塘月色中反反復復,起起落落,而正是因為有了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反復朗讀,學生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分析中,已經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找到作者心情變化的原因,將“一切景語”轉化成“情語”了。他們對作者的心路歷程及思想斗爭,對當時背景下朱自清這一批知識分子的苦悶仿徨領悟得相當透徹。
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音樂再一次響起,學生們可以自由朗讀這篇散文,這一次的朗讀,又會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學生們在充分了解了時代背景、體會到語言運用的巧妙之后,更能準確地掌握行文脈絡和作者的感情,朗讀時,何處應該深沉低落、何處應該歡快高昂、何處應該迷茫失落、何處又應該充滿希望,學生在這一遍的朗讀中應該能夠嫻熟地把握。
在每一次的朗讀中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收獲。無論是對語言文字的品析鑒賞還是對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挖掘,都不能急于求成,而應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文本自身的閱讀特點進行教學,反而能讓學生做到“更快、更準、更高”——美文感悟更快、語言理解更準、思想境界更高,真正高效地達到三維目標的要求。
注 釋:
①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D].北京師范大學,2011.
②朱自清.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