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校區(qū)幼兒園 劉小艷
散文詩不僅能給幼兒美的享受,還能陶冶他們的情操,讓幼兒在學習散文詩敘事、記人、狀物或?qū)懢暗莫毺胤椒ㄖ校岣哒Z言表達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散文詩是幼兒園語言活動的重要內(nèi)容。在散文詩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采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指導策略,將詩化語言作品所蘊涵的內(nèi)在信息傳遞給幼兒,讓幼兒充分地理解、體驗和感受作品的內(nèi)涵與意境。但是,目前幼兒散文詩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在幼兒園教學中存在許多誤區(qū),筆者認為其主要表現(xiàn)為:
1.將散文詩變成了傳授和訓練的過程,幼兒缺少參與體驗和獲得審美愉悅的機會;
2.忽視散文詩的意境美,片面強調(diào)幼兒的讀與背,扼殺幼兒學習興趣;
3.對散文詩結構美這種表現(xiàn)形式的學習、運用(仿編、創(chuàng)編)能力不夠重視等。
本文以散文詩《落葉》為例,闡述幼兒散文詩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策略。
無論是散文詩還是詩歌都講究意境美。所謂意境就是情景交融,是客觀與主觀相熔鑄的產(chǎn)物,是情與景的結晶,是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tǒng)一。
《落葉》這首散文詩通過生動地畫面展現(xiàn)了濃濃的秋景:秋風起了,天氣涼了,一片片的樹葉從樹枝上飄落下來,落葉落在不同的地方,可愛的小動物會把它當做自己喜歡的東西——富有童趣。如何營造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將幼兒帶入散文詩中呢?這就需要教師強化感情、再現(xiàn)形象,這是引入意境的最直接生動的方法。音樂、影視錄像可以直接地再現(xiàn)形象、渲染氣氛,因此可以利用音畫渲染的方法將幼兒引入意境,如在活動開始階段,讓幼兒伴隨著輕柔的音樂聲欣賞一幅落葉紛飛的畫面。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幼兒思考和想象:秋天的落葉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樹葉都會落在什么地方?如此,巧妙地為幼兒搭起一座想象的橋梁,勾勒出浪漫的秋景,隨后,教師有感情地朗誦散文詩,將幼兒自然地帶進散文詩中。
在理解散文詩時,要避免過多地重復朗讀散文詩,以免幼兒失去對作品的興趣,但也要避免僅欣賞一次就讓幼兒回答所有問題,機械地記憶背誦散文詩也不可能達到欣賞目地。為此,教師應注意引導幼兒將更多的注意力投向?qū)ψ髌返睦斫夂退伎肌?/p>
教師應通過多種欣賞手段,引導幼兒既是多次欣賞,但每次都不重復,同時巧設提問,組織幼兒交流討論,幫助他們理解作品。
《落葉》這首散文詩結構清晰,總體呈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優(yōu)美的詩句開頭,向幼兒展現(xiàn)秋天落葉飄舞的美麗景象;第二部分,以工整、重復的詩句講述小蟲、小魚、小螞蟻與落葉之間的趣事;第三部分,小燕子飛來,把落葉當作來信,說“催我們到南方去了”。在有規(guī)律的重復中增加了變化的語言,這種開放式的結尾使散文詩的畫面感更為生動活潑。
1.第一遍,教師配樂詩朗誦,然后提出核心問題:聽完這首散文詩,小朋友們有什么樣的感覺?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話?
這樣的問題容易讓幼兒與詩歌產(chǎn)生共鳴,并努力用詩歌中的詩性語言來表達。
2.第二遍,教師結合肢體動作配樂詩朗誦,然后提出核心問題:樹葉都落在什么地方?有誰來了?把它當做什么?
在這里,教師所設計的肢體動作應巧妙而富有情趣,形象大方可愛,符合散文詩的意境,教師結合描述性的問題來幫助幼兒梳理散文詩的主要內(nèi)容和結構。
3.第三遍,教師結合圖片配樂詩朗誦,然后提出核心問題:為什么說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小螞蟻把它當作小船?小魚把它當作小傘?
思考性問題的跟進,能夠幫助幼兒運用已有經(jīng)驗進行深入思考和想象,感知作品的特殊表現(xiàn)方式。
4.第四遍,教師結合動畫視頻,引導幼兒想象創(chuàng)造角色動作,然后提出核心問題:小動物們是怎么來的?看到小樹葉它們都做了些什么?
在此過程中,教師以肢體韻律和語言提示為支架,幫幼兒搭起一座想象、表現(xiàn)、創(chuàng)造的橋梁,能夠促使幼兒深入感受作品的語言美與意境美。
游戲是以體驗為目地的,幼兒文學是幼兒體驗游戲的一種特殊場所。兒童發(fā)展心理學相關研究認為,幼兒思維發(fā)展始于動作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因此,直觀具體的情境更能刺激幼兒,如通過角色扮演,采用游戲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幫助幼兒感悟和體會作品內(nèi)容。
為此,教師可以結合音樂畫面,鼓勵幼兒利用分角色表演來理解和體驗作品。畫面和音樂的渲染能夠幫助幼兒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激發(fā)幼兒用動作和神態(tài)自由地表現(xiàn)、自然地跟誦。在動態(tài)的情境中、在富有趣味的游戲環(huán)境中,孩子們紛紛想象自己飛進了秋日的夢里,或像可愛的小蟲,或像優(yōu)雅的螞蟻,或像調(diào)皮的小魚。幼兒借助角色扮演,將自己對散文詩的理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帶著愉悅、好奇的心進入散文詩描繪的美妙意境之中,從而為幼兒感知、體驗散文詩提供了多方位的有益刺激。
在文學活動中,教師通常會以作品中內(nèi)在的、隱喻的道理來引導幼兒感受理解,并遷移到日常生活中。所謂遷移經(jīng)驗是學習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jīng)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有效地遷移作品經(jīng)驗就是將作品經(jīng)驗科學地、合理地、適切地進行遷移,并在幼兒心中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散文詩《落葉》結構清晰,教師在幫助幼兒深入理解、體驗作品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幼兒遷移作品的經(jīng)驗,如教師可以參照散文作品的框架結構,在保留個別段落的基礎上,利用遷移的原則,設置假設性問題,調(diào)動幼兒個人的經(jīng)驗進行擴展想象,依照散文詩的結構簡單地創(chuàng)編出自己的散文詞、句、段等,拓展原作品的意境。
利用假設性問題引導幼兒思考:落葉還會飄到哪?還有哪些小動物會看到?它會怎么來?看到樹葉后它會怎么做?把它當作什么?你可不可以照樣子也編一編呢?
這些可以更好地將幼兒帶進作品的意境中,靈活運用作品中的詩性語言進行再創(chuàng)造。
總之,在組織與實施散文詩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理解和把握詩化語言所賦予的關鍵經(jīng)驗,深層次地把握文學作品的核心教育價值,重視幼兒的生活經(jīng)驗,重視幼兒的感知學習,重視幼兒的體驗行為,重視幼兒的審美情趣等,選擇適宜的教育策略和指導方法,幫助幼兒擴展相關的經(jīng)驗與體驗,表現(xiàn)作品的意境美、語言美與結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