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王苗苗
在浙江新高考模式下,考生除語文、數(shù)學、外語之外,還需另選三門學科參加高考,習慣上稱另選的三門學科為選考科目。每位考生的選考科目有兩次考試機會,兩次成績中取較高者計入高考總分。為保證考前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系統(tǒng)復習,考生通常會將兩次選考機會都放在高三,第一次安排在上學期的11月初,第二次安排在下學期的4月初。一般情況下,首次選考前教師已經(jīng)指導學生對高中生物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復習。因此,二次選考復習應是在之前復習的基礎上進行鞏固、深化與完善。然而,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若對二次選考復習策略把握不當,很容易陷入“炒冷飯”的誤區(qū),成為對之前復習的簡單重復,效率低。那么,如何提高二次選考復習效率呢?本文僅對筆者在教學中實踐且行之有效的幾種做法逐一介紹,以期能為各位教師的教學提供參考。
經(jīng)過一次選考復習之后,學生到底哪些知識掌握了,掌握到什么程度,哪些知識沒有掌握,易錯點在哪?對于這些學情問題,教師倘若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備課與授課便不能基于學生的盲點和薄弱點出發(fā),很可能又是簡單地進行一次考點全掃描,或盲從教師的主觀感覺和經(jīng)驗進行教學設計,導致的結果便是學生會的知識講了又講,不會的知識卻沒講或沒有重點講,復習效率自然低。
如何把握學生“脈搏”,使二次選考復習的教學設計更具針對性呢?筆者認為,利用前置作業(yè)進行課前診斷是行之有效的策略。所謂前置作業(yè)是相對于課后作業(yè)而言的,即課前作業(yè)。大致操作方法:教師針對某一章節(jié)內容或某一復習專題提前編制好測評作業(yè),在課前下發(fā)給學生使用,然后對學生答題的正誤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再針對出錯較多的地方來進行對應的教學設計。這樣便可將師生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主要集中在學生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上,二次選考復習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必須要說明的是前置作業(yè)的質量關乎課前診斷的有效性,因此需要精心編制。筆者的具體做法:(1)結合《考試大綱》,對知識點進行解構,形成知識清單。《考試大綱》羅列出了各個章節(jié)的考點及考查水平,是高考命題的指南針。但《考試大綱》對知識點的呈現(xiàn)不夠細化,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解構,從而形成細致詳盡的知識清單。(2)搜集試題,為前置作業(yè)積累素材。教師應養(yǎng)成搜集試題的好習慣,平時注重將各地區(qū)最新的測試題進行搜集、整理,根據(jù)需要,優(yōu)中選優(yōu)形成高質量的前置作業(yè)。(3)研究真題,保證前置作業(yè)的適切性。如果說 《考試大綱》 呈現(xiàn)的是“考什么”,那么真題呈現(xiàn)的則是“怎么考”。前置作業(yè)中試題的選擇也應高度遵循真題對知識點的考查模式,以保證其適切性。比如,高考不考非選擇題的章節(jié)可以不安排或少安排非選擇題。(4)根據(jù)實際,對前置作業(yè)進行修改完善。百密終有一疏,前置作業(yè)的編制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在使用過程中,可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比如補充被忽略掉的考點,更換更加優(yōu)質的試題等。
經(jīng)過新課、一次選考復習的磨礪之后,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已經(jīng)到了一定水平。倘若教師在授課時仍然使用學生熟知的情境與案例來“炒冷飯”,既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利于學生將知識進行遷移應用,這樣的復習方式難言高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新穎的情境可以快速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因此,在二次選考復習教學中,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并合理利用新穎的教學情境,對于提高復習效率勢必大有裨益。
比如,在進行“變異”專題復習時,筆者采用傳統(tǒng)的“講練結合”式復習方法后課堂氛圍不佳,復習效果也不理想。經(jīng)過思考和分析,筆者將上述教學設計進行了如下改進:首先,呈現(xiàn)一則案例:“小明的父親為O型血,母親為AB型血,小明為O型血。父親懷疑小明并非親生。然而,DNA鑒定證實,小明卻是父親親生的。父親感到非常困惑?!贝税咐髮W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討論,給出合理的解釋。學生較易想到的可能性是“基因突變”,教師順勢進一步追問:“何種基因發(fā)生了突變?突變產生了什么基因?新基因與原基因的差別在哪里?基因突變發(fā)生在什么細胞?……”在問與答的過程中,便自然而然地將“基因突變”相關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復習。部分學生能夠提出“染色體畸變”這種可能性,教師同樣可以在利用問題串深入探討“染色體畸變”導致小明出現(xiàn)O型血的機理的同時對相關知識進行系統(tǒng)復習。解決了“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這兩個知識點的復習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在學生思維遇阻之際,教師拋出“孟買血型”的相關背景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基因重組”這種可能性,并進一步利用追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對“基因重組”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和梳理。
改進后的教學設計更加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與一般認知相沖突的案例立即就能引起學生的注意,使整堂課始終圍繞著解釋小明血型的由來這條任務主線進行,知識的建構融合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這樣既能夠保證學生的長久專注,又能夠提升學生將生物學知識在生活實踐中進行遷移應用的能力。
教材是學科知識的主要載體,也是高考命題的重要參考依據(jù)??碱}雖然變化多端,但考點卻不會脫離教材。因此,閱讀教材、熟悉教材應是學生高三生物復習備考的一項重要內容。但筆者卻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既不愿閱讀教材,也不知該如何閱讀教材。的確,沒有明確目的、缺乏任務驅動的泛泛閱讀往往不能引發(fā)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究,效率自然不高。這就是為何有些學生閱讀教材多遍,仍然會遺漏掉很多細節(jié)。
為了調動學生閱讀教材的積極性,同時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筆者開展了“命題競賽”活動,看誰能夠發(fā)現(xiàn)教材中其他同學不太關注或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并以此為素材命制試題。高質量的試題會被選進專題測試卷或月考卷中,且在該試題后面會署上命題者姓名。由此激發(fā)了學生前所未有的學習興趣。比如“為什么驗證酶的專一性實驗中使用的淀粉溶液含有0.3 %的氯化鈉”,還命制出不少不錯的試題。比如,某同學關注到浙科版教材必修2中“遺傳密碼表”下方的一句話:“起始密碼是翻譯第一個氨基酸的密碼,可以是AUG或GUG。但在細菌中,它們都代表甲酰甲硫氨酸”。于是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知識點編制出如下試題:
【例題】下列關于基因表達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tRNA是由DNA上的非基因區(qū)段為模板轉錄而來
B.編碼鏈就是基因中和mRNA堿基排序相同的鏈
C.RNA聚合酶參與解旋的DNA片段是一個基因
D.同一密碼子在不同生物中可能決定不同的氨基酸
【答案】D
通過這種全面的掃描,不但鞏固了主干知識,還覆蓋了教材中的邊角材料。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但可以自主查漏補缺,而且反復進行這種答題人與命題人的角色互換,還有利于學生站在命題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這樣,學生在答題時會更加成竹在胸,正確率也會明顯提高。
二次選考復習階段,教師通常會使用自編講義或外來試卷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習題訓練,訓練結束后的針對性講評是每位教師必做的工作。那么,如何提高習題講評的實效性呢?筆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為了提高講評的針對性,教師一般會在批改試卷后統(tǒng)計學生每道題目的錯誤率,分析錯因,然后再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和講評。但筆者發(fā)現(xiàn),這樣操作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由于全覆蓋式的講評太耗時,因此教師講解的通常是錯誤率較高的習題,這樣的操作終究不能保證每位同學的問題都得以解決;另一方面,由于學生知道教師課堂上會進行講評,很容易形成一種依賴心理,不愿主動對錯題進行深入研究,這對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是很不利的。
經(jīng)過探索與實踐,筆者改變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習題講評形式,進而采用“生生互助”模式,課堂操作流程大致如下:(1)學生自主糾錯。根據(jù)批閱過程中教師對試題整體錯誤情況的了解,給出適當?shù)臅r長,比如10~15分鐘,由學生將錯題重新做一遍。(2)按照事先分好的小組,組長負責組織對組內成員個人尚未解決的問題進行研討,力爭解決每位組員的每一問題。(3)各個小組將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其他小組的成員以自由發(fā)言的形式協(xié)助釋疑。(4)教師針對難度較大、錯誤率較高或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試題進行點評、歸納和拓展等。
這種操作模式具有如下優(yōu)勢:其一,即便在同一題上出錯,不同學生也可能錯因各異。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因,比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講評要更加有效。其二,互助式講評,可以讓每一位學生的疑難得到最大程度的解決。而且,學生互助釋疑的過程,也是對自身知識掌握水平的一種檢驗和提升。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以教促學。其三,可在一定程度上節(jié)省試題講評的時間。傳統(tǒng)的講評方式,教師往往需要講評多道習題,經(jīng)常無法在一個課時內完成講評任務。而互助式講評將任務分解到各個組內,效率明顯提高。
提升生物二次選考復習效率的策略有很多,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絕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做法,必須根據(jù)自己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調整。否則,再有效的策略也有可能遭遇“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