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永華 李賽玉 陳麗靜 李彩香 鐘素成
近幾年來,臨床肺曲霉菌病發(fā)病率逐年攀升,死亡率高,但實驗室檢查診斷準確性較低,疾病診斷準確性也更低[1]。肺曲霉菌病判定金標準為組織病理判定,但危重疾病者取得病變組織難度較大,雖給予影像學診斷,可得到部分典型性影像特征,但會延遲診斷時間,缺乏特異性。實驗室高靈敏度曲霉菌PCR檢查,測定血液內曲霉菌細胞壁成分半乳甘露聚糖的GM實驗均在臨床得到快速應用,但仍然無法代替培養(yǎng)病原維生物的痰液標本標準化檢驗,識別痰液檢查有形成分,培養(yǎng)污染得到控制,為及時、準確的判定肺曲霉菌病提供一定實驗依據,降低疾病死亡率[2]。本研究納入280例痰液標本,意在分析痰液檢驗診斷肺曲霉菌病的臨床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隨機抽取280例實驗室痰液培養(yǎng)標本,包含男性152例,女性128例,年齡(63.2±1.2)歲,120例存在肺炎、COPD、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肺部基礎性疾病,124例器官惡性腫瘤,36例其他疾病。分布在我院ICU住院病例、腫瘤科、小兒科、神經外科、消化血液內科、呼吸內科等。
1.2.1 檢驗痰液的方法 檢驗痰液包含孢子檢查、真菌菌絲檢查、細胞成分檢查、真菌培養(yǎng)等。
1.2.2 留取痰液標本 采集標本的方法包含吸痰器抽、纖維支氣管鏡輔助抽吸、自主咳痰。按照其病情狀況和意識狀況給予合理性留取方法。護理人員需仔細向患者講解留取標本注意事項,咳痰前需用生理鹽水漱口3次,再咳嗽,并輔助性叩擊其背部,將肺部深處痰液咳嗽出,所咳出的第一口痰液需丟棄,第2~5口痰液留取10 g,吐入到無菌培養(yǎng)皿直徑9 cm中,1 h內送檢。若延遲送檢,需將其放入到6℃左右環(huán)境中保存,2 h內送檢。持續(xù)送檢3 d。針對痰液黏稠,且不易咳出者,可用蒸餾水進行霧化后,再將其吸出,并給予輔助方式將痰液標本抽取。
1.2.3 痰液培養(yǎng) 把所接收的標本進行沙氏培養(yǎng)基、中國藍培養(yǎng)基、羊血培養(yǎng)基。接種量為0.5~1 g。3 mm直徑接種環(huán)取5次,不同痰液黏稠度進行加減。并放置在37℃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24~72 h。并實施藥敏試驗與真菌菌種鑒定。
1.2.4 痰液顯微鏡檢查 取5 g痰液,將其均勻涂抹在無菌載玻片上,涂抹范圍為2 cm×4 cm,厚薄合適則可。低倍鏡觀察第1片痰液成分,順著軌跡,從左到右瀏覽全片,并觀察上皮細胞與孢子、真菌菌絲體、顆粒狀物、螺旋體、白細胞、吞噬細胞、柱狀上皮細胞、鱗狀上皮細胞的關系。加入10% KOH溶液3滴到第2片上,加蓋玻片,用低倍鏡查找菌絲體與真菌孢子。瑞士染色處理第3片,準確分類各細胞。
1.2.5 判定痰液標本的合格性 按照痰液所含成分、形狀和顏色綜合判定痰液質量,顯微鏡低倍視野:白細胞指標>25個、鱗狀上皮細胞<10個或白細胞/上皮細胞>2.5個;唾液樣需直接判定為不合格性標本,需重新留取包含食物殘渣的標本。需檢驗并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指標:(1)WBC指標高,膿性各色痰液;(2)暗紅色、鮮紅血性痰液;(3)漿液性或黏液性,白細胞指標>25個、鱗狀上皮細胞<10個或白細胞/上皮細胞>2.5個;(4)顯微鏡下存在大量細或粗顆粒狀物,少見粒細胞成分。
培養(yǎng)可疑:持續(xù)3天送檢,各合格痰液內任意一種,2次或2次以上痰培養(yǎng)均屬于同一菌株和三種培養(yǎng)基均可生長。生長陽性:持續(xù)三天送檢,排除第三類合格痰液中任意一種,查見真菌孢子次數為3次,痰培養(yǎng)≥2次為三種培養(yǎng)基和同一菌株均可生長:(1)查見螺旋體次數≥1次;(2)嗜酸性粒細胞≥50%;(3)柱狀上皮細胞≥2+/HP。協(xié)同陽性:持續(xù)3天送檢,4類合格痰液中任意一種≥2次痰培養(yǎng):(1)查見菌絲次數≥1次;(2)嗜酸性粒細胞≥10%。
研究計量和計數數據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3.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n,%),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若P<0.05,則判定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80例痰液標本中,陽性占比最高為念珠菌63.93%,其次為煙曲霉菌26.79%。見表1。
曲霉菌菌絲分支分隔為銳角,無色素,2~4 μm寬度,孢子形狀為圓形,且小。念珠菌菌絲為1~2μm寬,屬于假菌絲,孢子形狀為圓形,往往有出芽。毛霉菌菌絲體積較寬,分支為直角,2~8μm寬度。經臨床診斷后共21例培養(yǎng)可疑,29例生長陽性,34例協(xié)同陽性。培養(yǎng)可疑、生長陽性、協(xié)同陽性三者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經檢查后過敏性肺曲霉肺炎共6例,34例侵襲性肺曲霉菌病,45例肺曲菌球,給予痰液培養(yǎng)檢查,對比肺曲菌球陽性率(17.78%)與侵襲性肺曲霉菌病(79.41%)、過敏性肺曲霉肺炎陽性率(8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表1 痰液真菌培養(yǎng)種類分布[n(%)]
表2 各痰液培養(yǎng)標準對判定肺曲霉菌病的有效率
表3 不同肺曲霉菌病痰液培養(yǎng)陽性率[n(%)]
曲霉菌也稱弗狀菌,此為需住院接受治療的系統(tǒng)性真菌。多在腎移植患者中發(fā)病,患者死亡率可達70%以上[3]。引發(fā)疾病的曲霉菌類包含黑曲菌、上曲菌、黃曲菌、煙曲菌等。肺組織為感染曲霉菌的一個好發(fā)器官。人類95%的曲菌病菌因煙曲菌而引發(fā)的[4]。本次研究表明,曲霉菌為痰液真菌培養(yǎng)陽性率第二位。
感染肺曲霉菌機理不同,痰液檢出率不同:臨床將肺曲霉菌分三個類型:侵襲性肺曲霉菌病、過敏性支氣管肺曲霉菌病、慢性肺曲霉菌病。侵襲性肺曲霉菌多在各種器官移植、以及各種惡性腫瘤、HIV病毒感染、白血病等患者中發(fā)生。嚴重破壞肺組織,引發(fā)廣泛性化膿性肺炎,合并形成膿腫,容易引發(fā)凝固性急性壞死,快速擴展,治療難度大,其死亡率高。因病變位置排出膿性分泌物,給予痰液培養(yǎng)檢出曲霉菌的可能性較大[5],本研究中侵襲性肺曲霉菌病的培養(yǎng)陽性率達79.41%,與文獻相符[6]。而在判定過程中隨著判定標準的提升,特異性也有所增高,本研究中表2則明確體現了此點。慢性肺曲霉菌病包括:曲霉球、曲霉結節(jié)、慢性壞死性肺曲霉病、慢性空洞性肺曲霉菌病及慢性纖維化性肺曲霉菌病,其中肺曲霉球繼發(fā)在肺結核空洞、肺膿腫、支氣管擴張、支氣管囊腫,繁殖于肺部空腔中,曲霉菌早期可因痰液排出人體外,形成晚期曲霉球,和支氣管幾乎不相通,給予痰液培養(yǎng),檢出曲霉菌的可能性亦明顯降低。
建立痰液曲霉菌檢驗標準[7]:自然界中均廣泛存在曲霉菌,曲霉孢子體積小,數量多,且在空氣中的懸浮可能性較大,食物內污染可能性較大。且給予真菌培養(yǎng)痰液標本和顯微鏡檢查痰液標本,具有隨意性,導致真菌培養(yǎng)痰液存在容易污染到標本、標本取樣不夠規(guī)范性的問題,進而降低了曲霉菌陽性率。
解決以上問題的思路為留取痰液標本,并保存、檢查、培養(yǎng)等過程,確保痰液標本合格,以免被曲霉菌孢子污染,采用足夠量標本。采集標本前需漱口,并丟棄第一口痰液,降低痰液留取中污染性,痰液內多種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多次連續(xù)培養(yǎng)、菌絲體為鑒別偶爾污染的指標。曲霉菌菌絲體僅在曲霉菌病灶位置繁殖可發(fā)生,散布在空氣內孢子污染則不會發(fā)生菌絲體,給予顯微鏡觀察可見較大菌絲體[8]。曲霉菌多次培養(yǎng)可將污染因素成功篩選出。痰液細胞、性狀、顏色,以及有形成分均有利于判定痰液的病理意義,或是否合格。扁平磷狀上皮多在咽部、口腔部位分布,纖毛柱狀上皮則主要分布在各段支氣管和主支氣管部位。螺旋體多存在小支氣管部位,呈凝固蛋白絲。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雖不屬于肺部成分,但肺部過敏性病變痰液嗜酸性細胞會顯著增多,如合并曲霉菌,表明存在肺曲霉菌病變應性支氣管炎。肺部曲霉菌和細菌感染往往合并產生,當給予抗生素治療,可降低痰液膿細胞,痰液往往存在壞死顆粒物質中。痰液定量顯微鏡涂片檢查與培養(yǎng),可提升曲霉菌檢出可能性,避免發(fā)生漏檢,尤其是給予KOH飽和液涂片檢查,痰液內細胞成分被破壞掉,提升微小孢子和曲霉菌絲體檢出率。
診斷肺曲霉菌疾病,按照是否合并基礎性疾病,并結合實驗室指標和影像學狀況實施分級、綜合診斷。但各檢查方式均具有一定限制性。將組織病理檢查和無菌位置曲霉菌培養(yǎng)作為金標準。但危重患者,不易得到活檢標本,培養(yǎng)血液標本的陽性率較低。綜上,痰液檢驗在診斷肺曲霉菌病中作用明顯,可早期準確判定肺曲霉菌病,以便及時給予有效診治,降低疾病死亡率,值得推廣。